本報訊 24日,福建省第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通過了《南平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南平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辦法>的決定》。新修改的法規將由南平市人大常委會頒布施行,其最大亮點是重新對餐飲油煙排放作出約束性規定,重新調整易腐垃圾收集運輸處理主體責任,強化相關大氣污染防治管理措施。
(葉國豪 攝)
綠色是南平自帶的底色,生態是南平最大的優勢。近年來,市人大常委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圍繞市委全方位推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超越各項決策部署,堅持與時俱進,回應社會關切,加快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地方立法工作,全力為生態文明建設、美麗南平建設提供法制保障。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我市充分發揮地方立法切口小、有特色、精準細化、可操作性強的優勢,將一批涉及生態立市、綠色發展的立法項目列入《南平市人大常委會2017—2022年立法規劃》,使生態環境領域立法工作有目的、有步驟地進行,構建具有南平特色的全方位、多層次生態環保法規體系。目前已制定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辦法、飲用水水源保護辦法、河岸生態地保護規定、城市綠地管理辦法等四部生態環境領域的地方性法規。
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為人民。圍繞完善市容和衛生環境,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我市制定《南平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辦法》。這是南平市獲得地方立法權以來所制定的第二部實體性地方法規,也是南平市首部有關城鄉建設與管理類的地方法規。《南平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辦法》貼合南平城市發展的定位和方向,為市容環衛「立規矩」,在細化、補充上位法上下功夫,針對市容和環境衛生方面的短板以及市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確立具體行為規範。自2017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以來,我市加大環境衛生巡查監管力度,同步加強正面引導和負面規制,著力解決城市「牛皮癬」、店面外溢、占道經營等市容衛生領域突出問題,有效整治環境「髒亂差」現象,引導市民共同打造整潔、優美、文明的城市環境。
飲用水水源地環境質量,關乎老百姓的身體健康。我市圍繞保護百處水源點,制定《南平市飲用水水源保護辦法》,實行「抓好兩頭、管住中間、覆蓋全面」的管理體制,在防治污染、保護生態、管控風險方面「三管齊下」,提出分級分層分類的保護和應急措施,從「源頭」到「龍頭」、從「喝上水」到「喝好水」,解決水源地保護突出問題。該辦法於2018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
圍繞打造「河暢、水清、岸綠、景美」水生態,守護千里河岸帶,我市制定《南平市河岸生態地保護規定》。作為全國首部河岸保護地方性法規,《規定》確立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保護方針,對河岸生態地進行了界定,明確河岸生態地保護主體責任、用途和管制要求,促進「山、水、城、人」一體發展,鞏固「水美城市」建設成果。該規定於2019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城市綠化是優化生態環境、打造宜居空間的重要舉措。我市圍繞呵護萬頃綠地網,制定《南平市城市綠地管理辦法》,針對綠地面積、布局、結構、功能方面存在的短板和弱項,設置了限制城市綠地占用制度、規範城市樹木砍伐和移植制度、城市綠地的養護制度等多項有關城市綠地的保護措施,以法治手段進一步加強城市綠化工作,改善人居環境。該辦法於2019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
來源:閩北日報(林奧 羅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