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安門大街歷史長久,故事頗多,清朝時文武百官、外國使臣均自東安門進入皇城,然後到紫禁城內面見皇帝,足見此街地位之重要。東安門大街西起東安門故址,東至金魚胡同西口,全長386米,現寬37米。 東安門是皇城的東門,與天安門、地安門、西安門構成了皇城的四個門,京諺中「內九外七皇城四」所說的,就是這四個門,現如今天安門已成為國家的象徵,剩下三者只能在照片中見到了。當年東邊的皇城裡面是御河,河上有座皇恩橋,河東就是東安門,河西有座東安里門。
乾隆京城全圖局部
東安里門與皇恩橋橋面
東安門
1912年1月16日(宣統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袁世凱下朝回石大人胡同(現今的外交部街)住所,途經東安門大街東口時,有革命黨人自路北的祥宜坊肉鋪扔下炸彈三枚,當場炸死袁衛隊管帶與士兵各一名、馬兩匹,另有人自祥宜坊西面的三順號茶店投擲炸彈一枚,炸毀一自來水栓。袁本人無恙,當即繞道回府。
東安門大街東口路北的三順號和祥宜坊
炸死之馬匹
被炸之自來水栓
1912年2月29日(正月十二),北京城內發生壬子兵變。東安門在兵變中被亂軍焚毀,東安門大街兩邊的商鋪也遭搶劫,且被大火燒得一片狼藉。
東安門被焚毀,東安里門仍在
兵變後的東安門大街東口和丁字街
1915年,京都市政當局決定復建東安門,擬拆除東安里門,並將其磚瓦用於新建之門。一年後,新東安門建成。
新建之東安門
1917年7月,張勳率辮子兵進京,企圖恢復滿清,史稱丁巳復辟。段祺瑞率軍討伐張勳。張勳部退守皇城內位於現南河沿磁器庫南巷的張勳宅邸,負隅頑抗。討逆軍在東安門一帶與張勳部交戰,最終攻占了張宅,張勳本人則遁入荷蘭使館之內。
1919年-1924年,美國人甘博在北京拍攝了很多照片,現存於杜克大學圖書館,其中有幾張是在東安門大街拍攝的。
1919年5月,在東安門大街十九號的東興樓飯莊門口拍攝
1919年5月,在東安門大街一號的祥宜坊門口拍攝
1919年5月,在東安門大街東段拍攝
1919年5月,在東安門大街東段拍攝
東安門大街西口(現東黃城根南街南口處)
1920年在剛剛落成的真光電影院(後為兒童劇場)上拍攝的東安門
位於路北京城內著名的東興樓飯莊
三十年代的東安門大街東段
兒童劇場1959
東安門大街,1956
東安門大街,1956
東安門大街東口,1956
東安門大街東口,198X
(轉自新浪博客:busseto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