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女承母業圓「白衣天使夢」

2020-05-07     海報新聞客戶端

大眾網·海報新聞濟寧5月7日訊(記者 孫澤文)5月12日是護士節,在節日來臨之際,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通過採訪濟醫附院兗州院區退休醫生、護士及其子女從事醫務工作的日常和心路歷程,致敬醫務工作者。

母女護士演繹天使夢

自濟醫附院兗州院區腎內泌尿外護士長居瑩瑩記事起,對媽媽藺延麗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忙碌。「我很小的時候,媽媽就開始培養我的獨立能力,大概四五歲開始,我就經常獨自一個人在家,開個電視就可以看一天。」居瑩瑩向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介紹,從上小學起,她便學會幫家裡分擔家務,7歲的時候就已經學會做飯,小時候一直很好奇,媽媽為什麼這麼忙,直到長大後,同樣當了一名護士,才真正懂得媽媽的辛苦,是為了守護病人的健康。

藺延麗退休前奮戰在濟醫附院兗州院區臨床一線39年,剛進醫院工作時,雖然居瑩瑩沒有與媽媽同科室,但母女倆還是在生活中經常交流工作經驗。居瑩瑩,從2005年進入濟醫附院兗州院區到現在已經從事15年護理工作,每次看到病人經過精心護理病情好轉時,她都會發自內心感到欣慰。

「媽媽的形象在我心目中是很神聖偉大的。」提起最初入行的初心,居瑩瑩娓娓道齣兒時的記憶。受媽媽的影響,居瑩瑩從小心中就有個白衣天使夢,要像天使一樣守護病人。

「面對患者應該要有關愛和同情的心,多溝通,多包容,多換位思考。」居瑩瑩介紹,自己所在科室都是慢性病患者,得病久了多少會有情緒,家屬也多有埋怨,對於患者,不僅要做好相關治療,更要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居瑩瑩告訴記者,因為媽媽也是護士,所以她們母女相處的時候,很容易相互體諒,因為工作忙碌居瑩瑩的女兒一直都是媽媽照看。在工作中如果遇到困難,只要跟媽媽說,都能得到媽媽的理解和支持,覺得很幸福。

平凡的點滴中體現偉大

從最開始的圓夢初心,到現在深知醫者的責任擔當,已從事15年護理工作的濟醫附院兗州院區重症醫學科護士長魏妍對護士這份職業的真正意義有了更深入的感悟。

「最難忘的一件事是我們科室開展的第一例肺康復的患者,當時這個病人來我們科室時病情非常重,插管,上呼吸機,直到患者慢慢意識恢復。我們對病人病情評估後為了能加快病人的康復,儘早轉出ICU,我們對這個病人進行肺康復鍛鍊,病人從帶管上著呼吸機就開始進行,到這個病人拔管能夠用助行器行走僅用了4天,當時感覺很有成就感,覺得干這個工作沒有白乾,病人這麼快就恢復了。」魏妍向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介紹,沒工作之前認為護士應該是做些簡單的工作,例如打針,發藥。她一開始上班就是在急診和監護室工作,才發現和想的完全不一樣,會面對不同到人,有不好溝通的,醉酒的,抑鬱的,也有不理解她們工作的等等。到了臨床以後,她發現責任感更重了,因為面對的是人的生命,如果稍有不慎,可能就會加重病人的痛苦。

魏妍的媽媽姜和蘭退休前奮戰在臨床一線37年。她認為,現在的護士工作不像多年前那樣只是普通的遵醫行為,如今還需要學習更多的專業技能,還要學會和病人溝通,配合醫生做好治療。「我們面對的是生命,生命不能重來。」為此姜和蘭時常敲打女兒「工作中要認真細心,一進入工作狀態就要集中精力,把病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魏妍謹記在心,始終用心工作。

亦師亦友,母女共學前沿知識

濟醫附院兗州院區心內科護士張錦今年32歲,在護理崗位上已經工作了近10年。工作後,她切身感受到了醫護工作的不易,也深深體會到了母親王以榮從醫多年來走過的路,除了理解之外,更多的是敬佩。

張錦介紹,醫生這份職業是三班倒和各種忙碌,所以小時候母親經常上夜班總是很晚才回家,陪伴自己的時間屈指可數,但常常聽到母親講醫院裡救治病患的溫情故事。受母親的耳濡目染,她開始對學醫產生嚮往,高中畢業後毅然選擇護理專業,2010年正式成為一名護理人員。

「母親將職業賦予的堅韌和果敢,為我們撐起一片天地,她也用最厚重的母愛維繫著我們的小家,為我的人生領航。」在張錦看來,母親的價值觀深深地感染著自己。

「在工作上,媽媽對自己嚴格,對我也嚴格。」張錦說,母親退休前奮戰在臨床一線40多年,榮獲多項獎章及榮譽,2003年授予「王以榮同志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進個人稱號」。在護理工作中母親經常用「堅守、堅持、成長」這幾個詞來鼓勵張錦,堅守在護理崗位上,堅持愛的信念,成長在護理專業發展中。

張錦的童年樂趣比其他孩子少了些,但在母親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慢慢地意識到醫護人員工作的神聖,也是受母親影響, 張錦堅持報考護理專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uDvj7HEBiuFnsJQVrlP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