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知道的人不多:吳彥祖當過歌手。
那是一個叫Alive的樂隊,其他成員還有尹子維,陳子聰,連凱。
吳彥祖在當中是唱的最爛的。
不過,不是重點。
這個樂隊,即是真的,又是假的。
這事知道的人估計也不多:吳彥祖當過導演。
2006年上映,吳彥祖的處女作,也是他的唯一一部導演作品。
講述的是Alive樂隊從誕生到解散的過程。
不過,也不是重點。
這部電影的內容,即是真的,也是假的。
表現形式籠統來說為:偽紀錄片。
片名起的很大:
《四大天王》
(豆瓣:7.0;IMDB:6.8;)
本片玩得很大,它直接戳破了當時樂壇一眾光怪陸離的怪象。
開場,以字幕的形式,打出了香港樂壇10年間的對比:
1995年,香港唱片業收入16億8千萬(港幣);
2005年,香港唱片業收入7億(港幣),超過40名新人湧現樂壇。
影片則從2005年以前,Alive樂隊開始建立的時候說起。
這個樂隊的專業水準參差不齊。
幫他們錄音的製作人評價到:
尹子維和陳子聰不錯,前者出過唱片,後者組過Band;
連凱就差一些,但吳彥祖唱得最糟,雖然他很努力。
但Alive的歌迷,應該很多是被吳彥祖吸引的。
長得帥呀。
例如有歌迷是這麼說:
歌迷:我超喜歡他們的!
媒體:聽過他們的歌嗎?
歌迷:沒聽過,馬上就去聽!
其實,他們來來去去表演的,也就是一首歌。
但錄製過程,實在讓人崩潰。
2句歌詞,錄了4個小時,製作人差點崩潰到放下他們不理。
這時候,就出現了「新時代」的錄音大招:
有某軟體可以幫你調音準等事項。
據歌曲製作人說:
現在很多歌手都依賴這種調音形式,換句話說,就是經過某軟體洗禮。
片中,除了揭露這樣的樂壇內幕外,吳彥祖還請來一眾權威業內人士現身說法。
這些說法,大多是和片中荒誕的娛樂內幕形成反襯對比。
張學友說:
以前我們錄音,就是這樣錄,不可以剪接的。就是說你不能出錯,出錯就得重頭再來。錯一百遍,就唱一百次。但現在不用了,錯了的話就按一個鈕,把音階調正,延長等,什麼都可以改。也就是說,可能有了現在的科技,可以令到歌手不太需要懂得唱歌。
但你以為本片僅僅說了這個嗎?
遠遠不止!
歌藝這種硬實力可以摸魚,歌藝外的事情,花樣依然繁多。
合同
我們現在時不時看到歌手和唱片公司的合約糾紛,片中就沒有避諱。
林憶蓮現任男友恭碩良,當年也在片中講述自己一段慘痛經歷:
從紐約學音樂回到香港後,他遇到一位很有名的唱片監製。
該監製當時想改行做經理人,於是一個勁鼓勵恭碩良做歌星。
沒多久,經理人約恭碩良到一個酒樓,和唱片公司簽約。
40多頁的合同,恭碩良簽了。
過了幾天,經理人又來電話了:
經理人合約準備好了,過來簽吧。
恭碩良問道:能不能先傳真一份給我看看?
經理人火了:你不相信我嗎?
恭碩良:第一份合約我不看,就是因為相信你;但現在這份跟你的合約,我覺得不可以不看。
三天後,經理人來電話:
如果你不跟我簽這份合約,我就把你告上法庭!
這件事,Alive也遇上了。
談好了一家唱片公司,準備簽約那天,吳彥祖等人卻發現唱片公司改了合同:
為什麼合約從3年變成10年?
--唱片公司:因為公司覺得你們很有發展潛力。
為什麼佣金從2成變成5成?
--唱片公司:未來10年,公司會投資很多在你們身上,我們也希望能有少少回報。
我想我們四人要回去再考慮下。
--唱片公司:我想沒必要,如果你們考慮,公司再考慮,合同又再拖延,豈不是更麻煩?這已經是很好的合同啦!
不歡而散。
炒作
(藝人和媒體的關係)互相利用嘛。有些藝人就很聰明,將工作和是非新聞纏在一起,那不就得到效果了?例如和一個記者聊天的時候,(我去廁所回來)然後說起我去廁所的時候想到一首歌。那樣不就有新的標題了嗎?
--盧巧音
無論大家知不知道那是的假的都好,我近幾年學到的就是所謂「吹捧」。假的可以變成真的,儘管大家都知道是假的,但只要有一個話題。。。
--謝霆鋒
以上,是2006年《四大天王》中,出鏡的那兩位在片中所說。
而這種圈內的規則,這回就被沒有簽成唱片公司的Alive四子所用了。
片中,吳彥祖他們玩的很大。
Step 1: 自己將那首《阿當的抉擇》傳上網,然後,假裝歌是被人偷走上傳的。
借著這個機會,他們開始搞事。
Step 2: 聯絡認識的記者,傳假消息:我們懷疑是唱片公司將這首歌傳上去的。
吳彥祖:你能不能幫我們就此事寫個報道啊?
記者:我一定幫你寫,你放心。
吳彥祖:我知道抓不到這個人了,但我想嚇嚇他。
記者:哎,慘啊!
報道出來後,事件發酵。
借著,再借勢搞事。
Step 3: 召開新聞發布會。
吳彥祖主講:
這件事搞得我們現在很困難。我們不知道怎麼處理這事,因為還沒簽唱片公司,就已經被人下載這首歌了。既然如此,我們就用網絡媒體和大家分享音樂。大家現在開始,都可以去Alive的網站免費下載我們的歌曲。現在就有第一首:《阿當的抉擇》。
怎麼樣,這炒作夠不夠大膽?
Alive就這樣,通過自己正式出道了。
外面,是記者們鋪天蓋地的報道。
裡面,是Alive四人在辦公室里看著這些報道,邊看邊笑:
哈哈,這家記者連歌名都寫錯啦;
哈哈,他們說我們是港版F4;
。。。。。。
就這樣,Alive is Born。
而對於這個出道過程,他們的總結如下:
吳彥祖:我們成功騙到很多人,但現在哪個藝人不是這樣做的?
陳子聰:不是啦,這個叫市場策略。
尹子維:其實你看到很多娛樂版新聞,很多都是自己做出來的。
吳彥祖:唯一區別就是,他們是唱片公司做出來的,我們是自己造的。
一個話題,即一個謊話,即是不正確,但你不停地說,反覆地說,別人就會信以為真了!
--莫文蔚
我作假!
緊接著來的,就是一系列的商演,代言。
100萬的婚慶公司代言費哦。
攝影師在拍攝的時候,一直叫吳彥祖開心點,再開心點。
但後台,吳彥祖爆粗:
XXXX,我會(懂得)笑的。
要演出了,經理人提議:
咱是新的樂隊,如果沒有歌迷到場的話,很肉酸誒。你們看,要不要請些職業歌迷,能給你舉牌的那種哦。
下一個鏡頭:
連凱:我想問下,那種職業歌迷一個多少錢啊?
經理人:500一個吧大概。
連凱:那,我要5個。
第一次現場演出,反響平平。
於是,各方面的包裝方案再來。
誰都知道他們是演員出身,唱片公司卻偏偏找來排舞師幫他們編排舞蹈。
更有甚者,請來一位娘炮,懷裡抱著寵物狗的造型師為他們設計服裝。
其它不說了,那些服裝吧,一套比一套辣眼。
但造型師卻說:這是要突出Alive的個性呀。
尹子維發飆了:你聽過我們的歌嗎?
造型師:
這個不重要,我們現在說的是娛樂產業。這不關你們歌的事,也不關你們長得帥不帥,會不會唱歌,這都不重要。你們不是第一天出來混娛樂圈吧?看的是,你怎麼包裝你自己。
看吧,爆出來的料就是這麼勁爆。
而Alive就真的憑著一首歌,走了幾場商演。
現在,我們說回本文開頭,我提到的那個句式:
即是真的,又是假的。
玩大了
片中有些情節是虛構的。
例如片尾,吳彥祖的去向,是去非洲娶了當地人,生了個黑人小孩,退出娛樂圈,過起簡單的生活。
這些片段,也意在告訴大家:片子是假的。
但有一些,卻玩得太大。
最終,Alive散了。
我指的不是片中他們散了,而是拍完這部电影後,這個團隊就真的解散了。
這下,媒體們才發現:
原來,吳彥祖他們成立Alive樂隊,並不是為了進軍歌壇,而是為了拍攝這部《四大天王》。
這個電影,吳彥祖只定了一個大概方向。
拍攝過程中,大多沒有劇本,四人根據實際情況臨場發揮。
但有一些是設計好的。
例如片中一場吳彥祖和尹子維的吵架戲,當時就故意讓媒體拍到擺上網。
至於前面說的,錄音,三個Step炒作出道這些,也全部是設計好的。
只不過,在拍攝的時候,吳彥祖等人並沒有把真相告訴媒體或相關人員。
而這些人就信以為真地,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配合了電影的演出。
甚至有些鏡頭還是偷拍的,例如在唱片公司談合同的那段。
一開始的想法,他們是想拍一部反映娛樂圈生態的電影。
但後來,吳彥祖提出:
不如,我們真的組一個樂隊來拍攝吧。
這個創意,大膽,甚至可以說是到妄為的程度。
所以當時電影出來後,恍然大悟的媒體們憤怒了。
在新聞發布會上,那個幫吳彥祖寫了歌曲被偷傳上網的女記者也被邀請了。
當她知道自己被利用了以後,憤怒至極,質問道:
你怎麼能這樣耍我?(大意)
繼而,記者當場落淚。
這種類似行為藝術的拍攝,當年在香港搞得滿城風雨。
隨即,吳彥祖等人一下子得罪了香港各大媒體。
媒體揚言:
從此以後,封殺吳彥祖等人,封殺Alive。
但結果呢?
或許真的是娛樂事業吧,大家的忘性也很大。
當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吳彥祖憑藉此片,獲得了新晉導演獎。
而媒體又開始轉向報道,一切都成過眼雲煙。
娛樂至上,娛樂至死,大家混口飯吃。
The End
自那以後,迄今為止,樂壇再沒有歌手吳彥祖及Alive,影壇再沒有導演吳彥祖。
但這部反映娛樂圈(樂壇)生態的作品,雖然已過了十多年,同樣的戲碼還在上演。
而那個2006年,片中一些業內人士對於唱片業的預測,卻已成真:
慢慢以後可能唱片行會沒有,可能也沒有唱片了。唱片會變成古董了。以後就變成只從電腦下載了。
--張震岳
現在如果有小朋友問到要買一張專輯:『買一張專輯嗎?你是否真那麼喜歡他?要買他的專輯嗎?你是不是傻的?'他們是會這樣想的。我們的下一代對「買專輯」(這事)是怪怪的。'傳過來不就是最方便嗎?哪需要買?'事實就是這樣了,已經轉變了,音樂再不是一張碟,或者是一件東西。音樂,是免費的。
--黃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