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
欣源有話說
越小的寶寶,認知能力在發展,但很有限,很多東西都會害怕。
別擔心,這個膽小的小盆友,隨著認知能力逐步發展,會慢慢變化的哦。
咱們需要做的,就是 理解這個初來人世的小動物,接納他的惶恐,讓他在自己懷抱中,慢慢引導他增加認識哦!
不知為啥,想起哈洛的恆河猴試驗。試驗人員拿醜醜的敲鼓的小熊,嚇唬小猴子。小猴子驚恐地趴在「絨布媽媽」懷裡。時間長了,他獲得安撫,還會轉頭偷偷觀察小熊。而另一邊,「鐵絲媽媽」旁的小猴子,就沒有這份幸運了。它抱著頭蜷縮著,瑟瑟發抖,啃咬著自己的胳膊……
我們的缺乏認知的小寶寶,何其相似。
我們可千萬不要給他貼個「膽小鬼」的標籤,把他冷冰冰地推開哦。
在時刻回應自己的,溫暖的媽媽懷裡看世界,認識世界的小猴子,何其幸福。
前段時間看了一個研究,「孩子在不同年齡段所害怕的東西」,這是美國臨床心理諮詢師的一個科普文,我提取學齡前部分來跟大家討論下: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文章發出來後,有很多網友說,「真想不到孩子還會害怕這些東西」,也有很多網友喚起了回憶,「我小時候跟父母說我害怕吸塵器,沒有人相信我,還笑我小孩子性子」。
的確是的,當長大後,我們害怕的東西就會跟以前不一樣了,畢竟我們也基本上很少聽過成人會害怕暴風雨或者閃電,哪怕 「如廁訓練」有可能持續到7歲仍然讓孩子害怕,在我們眼中這件事情也可能只不過是 「上個廁所而已,孩子為什麼害怕「……
但我們總是要通過一些數據對比,才能更好地理解另外一個世界,看完這個2~7歲孩子的害怕清單,我覺得非常真實,是我們帶孩子經常會出現的狀況。
比如2歲多的Eric有段時間,必須得穿著尿布褲躲在角落裡拉臭臭,他說不上為什麼,只是覺得「害怕」就本能地選擇了這個方式。Joshua在5歲多的時候也會告訴我,如果沒有朋友的話,他也會傷心,這也意味著他開始在意周圍的社交環境,在意自己的人際關係。
孩子害怕的東西不盡相同,但是有三個要點是我今天文章想跟大家討論的,希望對大家解決這些難題有所幫助。
「消除關注」比「時刻留意」更重要
當我們希望孩子可以改善某個行為的時候,「消除關注」很多時候反而是最好的支持。孩子們也同樣需要感知這樣子的一個環境:別人並沒有時時刻刻都在留意著他的一舉一動。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卻往往忽視了這點。孩子如廁不積極,躲在角落裡的時候,可能在旁邊的我們下意識就來一句,「你怎麼長不大啊,還在角落裡穿尿布褲做什麼?」這些都會推著孩子往另外一個方向走:因為太在意別人的眼光,最終反而不知道自己怎麼做才好。
再舉個例子,總是介意別人眼光的孩子,跳舞的時候可能會更加拘謹,因為孩子的內心想著的是自己的動作對不對、表現好不好,別人會不會笑自己。
之前跟一個小朋友討論過為什麼上舞台就渾身發抖,她說,「我表現會很不好的,我做不到。」當追溯到原因,很多時候是因為父母在舞台下的過度的關注,從孩子每一個服飾和著裝的精雕細琢,再到語言上的滿心期待,「你是最棒的,我會一直看著你,你的表現一定會很好。」
很多時候,看起來阻止孩子進步,讓孩子停留在恐懼中的是孩子自己,但是殊不知最影響孩子看法的,其實是身邊人的目光。
也或許只有當我們願意理性和寬容地告訴孩子,「別人的看法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人生最大的成熟是我們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我們的孩子才能真正地獲得力量,明白「為自己而活」才是這個世界上最坦然、最體面的事情。
幫助孩子讀懂潛台詞,看得更深更遠
當孩子擁有恐懼的時候,孩子很多時候的第一反應,其實是迷茫。就好像置身於煙霧之中,孩子看不清也想不明白,只能感受到煙霧的嗆人和濃烈,讓自己惶恐不已。他比我們更無力、更不明白這些恐懼背後的原因,但是越掙扎,那份恐懼卻會把自己束縛得更深。
有一句歌詞是「誰的青春不迷茫」,這句話同樣適用於我們的孩子。我小時候特別怕黑,一直到10歲只要關燈我都會害怕得睡不著覺,我反覆幾次跟爸爸媽媽說,我能不能開小夜燈,但答案是拒絕的。
理由聽起來都很對,我已經長大了,要學會獨立,睡覺一定是漆黑的,開燈睡長不高。 但是卻沒有一個人問問我,我在怕黑這件事情上,到底怕的是什麼。我是害怕床底下會藏著怪獸,害怕陰影的詭異感,害怕做噩夢,還是我害怕自己睡覺的孤獨感?雖然怕黑這件事情特別小,我到了10歲後也克服了這個困難,但是這段經歷好像烙印一樣,直到現在,我仍然記得那段不被父母理解的時刻。
是的,要幫助孩子讀懂內心的潛台詞,讓孩子明白很多時候背後都藏著許多沒有說出口的話,或者是間接的真相,也只有知道了這些,我們才能談論如何戰勝「迷茫」。讓孩子明白不管他們經歷著什麼,我們都可以跟著他一起經歷這些行為背後的故事和感受。這個過程,才是真正地幫助孩子具備看問題的洞察力,我們不會把目光只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能夠看得更深、更遠。
最終能夠戰勝恐懼的還是自信和成長
刻意練習、拆解目標、分階段各個擊破,很多時候都是我們改善孩子行為難題的重要方法(參考文章:《 從《大衛,不可以!》里,我所感受到的「成長型思維」 》)。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需要承認的一點,就是當孩子出現這些恐懼行為的時候,並不是因為孩子懦弱或者無能,我們需要重新看到自己童年的樣子,找到自己從前的影子,並且了解孩子現階段的感受, 只有這樣子,我們才能真正地幫助孩子制定合適自己的目標,讓孩子對自己克服困難更有信心。
每個人戰勝迷茫和恐懼的時間和節奏都不一樣,我小時候戰勝怕黑的心理用了5年,Eric戰勝如廁訓練的恐懼用了1年半,Joshua現在開始有了自己新的擔心和敏感,這些都是孩子們不同的成長之路。
但正如喬布斯在史丹福大學的一句名言,「人生所有的經歷,就像一顆顆珍珠,當你在未來某一天的時刻找到了那根線,你就會把它們全部串聯起來,變成美麗的項鍊。」說這句話的喬布斯,也是分享了他當年恐懼和迷茫的狀況,他因為迷茫退學,因為迷茫去印度,這些時間在別人眼中都是浪費的光陰,卻給了他更強大的專注、治癒的能力。
相比起喬布斯當年所面臨的困惑,孩子的恐懼和迷茫看起來好小好小,但是人生不恰恰是因為這些無數的小事情,最後才串聯成線,成為如今的自己嗎?
只有讓孩子知道他們並不是唯一會面對這些問題的人,也正因為每個人都會面對,所以我們可以有更好地心態去面對挑戰,最終能夠戰勝恐懼的還是自信和成長。
我時常覺得,正因為我們是父母,所以我們才是幫助孩子克服困難和恐懼的最佳人選,因為我們有最多的包容,我們也有最敏銳的觀察。
讓孩子放鬆下來去看待眼前的困難,才是對孩子最大的支持,孩子終究還是會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明白,世界上有太多的恐懼、迷茫和害怕,最終我們能做的就是讓自己更強大,強大到那條光明道路自動出現在眼前。
但在此之前,讓孩子有更大、更寬容的空間成長,具備讀懂潛台詞看更深更遠的能力,最終積攢自信並且懂得如何用自信戰勝恐懼,這些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然要習得的能力。
也許我們終其一生,都在跟自己在做鬥爭,但如果身後始終擁有最堅固的臂彎,便是我們內心最大的安全堡壘,支撐著我們更好地戰勝一個一個恐懼,最終邁開腿、大步向前走。
作者 | 萌芽研究所BUD
文章授權轉載自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主理人萌芽,兩個男孩的媽媽,世界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香港註冊社工,長期研究親子溝通和親密關係,創辦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研發有孩子教養課、正面管教課、情緒管理課等高質量課程。
聲明 | 本文為轉載文章,已獲授權,如您希望轉載,請聯繫原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本人無意侵權,如您覺得有侵權行為,請速與我聯絡刪除。
頭像 | 唐小鴨,雁楓樺,擎石設計,版權為本公眾號所有,翻版必究。
《跟馮欣源堅守自然養育》
《夏娃的困惑》
第一本:母乳理論+基本操作
第二本:母乳實踐+解答疑問
第三本:母乳闢謠+特殊寶寶
第四本:哺乳媽媽生病和用藥
第五本:母嬰安睡
第六本:育兒謠言-行為誤區篇(上)
第七本:育兒謠言-行為誤區篇(下)
第八本:育兒謠言-濫喂食水篇
第九本: 不一樣的快樂音樂早教
第十本:嬰幼兒怪現象-屎尿屁嗝脹氣篇
第十一本:史上最輕鬆愉悅高效的減肥法
紙質書、電子書
都已經上架開售哦!
非常感謝大家支持!
部分內容可在公眾號查閱
關鍵詞目錄在後台左下方
系列叢書已經寫好數百萬字
主要內容:
母乳喂養及母嬰睡眠
嬰幼兒護理(屎尿屁嗝、嬰兒怪現象、家庭護理操作)
育兒謠言(行為誤區篇、濫喂食水篇、礦物質篇)
輔食營養(輔食添加誤區、簡單易上手案例)
早教(嬰幼兒發育,反自閉症過度診治)
輕鬆帶二胎等諸多內容
涵蓋: 養育,教育,心理,得道
敬請期待!
不僅如此
欣源仍會像勤勞的小螞蟻
不斷學習、實踐
數年如一日為您製作
專業、精緻、全面、實用的育兒內容
爭取陪伴您和孩子到18歲哦~^_^
鳴謝
夢朦(momo)繪製的精美封面哦!
欣源實在太感動了
號外
寶寶樹、抖音、快手、知乎、視頻號
同時開通了哦!
視頻好懂,杜絕注水,只放 乾貨
搜索「馮欣源」可關注^_^
寶寶樹平台每周三早、每周六晚直播
可以提問,也可以學乾貨知識哦!
欣源文章,一直叫好不叫座
母嬰用戶需求短暫
欣源堅持八年不易
如果大家覺得有幫助
歡迎介紹給親友
懇請大家幫這個忙
欣源這廂有禮了,麼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cnsEHYBxV5JH8q_r-W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