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源說 | 不斷扔東西、推倒積木,來回拉抽屜,是重複刻板行為嗎?空間敏感期了解下!(一)

2020-11-24     馮欣源自然養育之家

原標題:欣源說 | 不斷扔東西、推倒積木,來回拉抽屜,是重複刻板行為嗎?空間敏感期了解下!(一)

文 | 馮欣源

北京大學醫學博士

復旦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後

曾任武漢同濟醫院主治醫師

寶寶樹專家答答問數已過兩萬

親自養育兩個寶寶的媽媽

《跟馮欣源堅守自然養育》叢書作者

《夏娃的困惑》叢書作者

編輯 | 於雷

畢業於北京大學,作家,編輯

長期致力於益智、教育領域

秩序敏感期vs重複刻板行為(一)

不斷扔東西、推倒積木,來回拉抽屜,是重複刻板行為嗎?

空間敏感期了解下!

欣源碎碎念

好久沒發大寶寶內容啦!今個兒寵寵老粉,發點兒2、3歲「怪」小孩的專題。

前幾天有個媽媽問玩門、拉抽屜、來回跑之類,是不是「刻板行為」,我當時答應她,就發點兒存貨吧(這系列好幾萬字,每個具體現象都有解讀,哈!大家有任何問題,都可以找我要文章。)

如果您是新媽媽,對孩子吃奶、睡眠、尿便等事情感到很焦急,可以回復關鍵詞,或在後台左下方翻一翻「關鍵詞目錄」,看看有沒有您感興趣的內容。也可以給我留言,希望能解您的燃眉之急。

也可以關注我的 抖音視頻號哦,內容更短淺,很實用,有問題也可以問我,我還可能會為你安排拍小視頻。周三早上、周六晚上在 寶寶樹有直播,也可以找我提問哦,我會仔細回答您。其他媽媽的問題也可以聽聽哦,相信您會很有收穫。

孩子不是真的怪,而是他很多行為,咱看不懂而已。

我們無奈當了職場媽媽,更難近距離的觀察孩子,心意也有些距離。如果替代照料者不給力,因養育方法不恰當,也容易讓孩子出現語言、社交、運動等方面暫時性的落後。所以,職場媽媽總懷疑孩子有大腦問題的幾率更高些。

讀書期間,統計了些跟自閉症有關的數據。發現一個讓人不安的現象,真正有大腦問題,且影響生活的孩子,真的是很少很少的;機構的ABA行為訓練,絕大部分是很不靠譜的。

大量的孩子,在以愛的名義下,被 過度診治。國內外都很多,國內近年來更是井噴式增長。

還有些亂七八糟說法解釋這現象,比如啥「胃腸菌群失調」、「慢性過敏」、「媽媽孕期經歷了XXX」、「環境污染」、「營養素缺乏」、「先天遺傳代謝疾病」等等等等。的確,這些都可能造成精神症狀。

但都是沒有研究清楚的東西——拜託! 用一個沒研究清楚的東西,去解釋另一個沒研究清楚的東西,診斷標準還極其模糊,幾年一大變。您說,數據咋統計,可信啵?別跟我談數據,絕大部分數據是沒眼看的。

媽媽上網搜跟大腦有關的問題,比如「自閉」、「多動」、「感統失調」、「腦癱」……基本都是垃圾信息。

首先,國際範圍內,診斷和治療都是模糊的。還跟當地文化習俗有關(在西方人眼裡,害羞又崇尚匠人精神的日本人都該是被聖母拯救的社交障礙吧……)。這些內容 幾年一變更,在本國也遭受了大量的質疑和批評。咱們可以仔細了解下DSM、ICD等診斷標準變化歷史,以及不同見地的文獻,能窺見一斑。

也就是說, 從根源上就是模稜兩可的

涉及到落地實操問題。大量的機構,診治流程是極其不正規的。此處省略一萬字。

這部分內容,我寫了不少,不過涉及到商家利益,每次發,都會被商家和被悲傷洗腦的爸爸媽媽們,噴到懷疑人生……

我這人和善又膽小,實在做不到針鋒相對。 看到那些爸爸媽媽如此憂傷,尤其是讓真正罹患自閉症寶寶的父母產生誤會,我也實在說不下去了。

我只是對自閉症感興趣,也對過度診治這事表示很憂慮,但不屬於我的核心內容。每每也便作罷了。

不過嘛,我覺得,是有意義的事。

咱既不想「錯殺一千」,也不想「放走一個」對不?「不想放走一個」的事情,有不少人在做了。可是「不想錯殺一千」的事,還沒什麼人做,也沒什麼人敢做。

999 vs 1,多有意義。因此,那膽小如鼠的我,就戰戰兢兢地「抖」膽,當這樣一個人吧。

我對於問題喜歡刨根究底,一旦形成信念,往往會很堅持。

先發些內容,幫您先了解自己的孩子,再對比一下那70、80年代,根本 沒有經過大規模人口普查的陳舊量表 ,尤其是「ABC」量表,我相信你會有新的感悟。

你在網上搜到的內容,大部分都脫胎於這個「ABC」量表,還有不少同期量表換湯不換藥。 ABC量表很坑娃,都寫進咱課本里的,我找個截圖給你啊。

這是咱課本之一,就叫《孤獨症譜系障礙》,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出版。寫的是3歲內診斷不可靠,也有不同文獻報道4、5歲內診斷都不可靠。

也許你會問,為什麼不用最新的量表?原因很簡單——不方便!最新的相對最正規的幾個量表,對人員專業程度要求很高,而且是客觀評價,一套做下來大概要2個鐘頭以上。試問,現在幾個機構能做到。

另外,這些量表,基本沒用適用於2、3歲以下孩子的,這個年齡段孩子屬於智力高速發育期,不少行為需要重新解讀。如果你看到「早診斷、早治療」的量表,基本都是坑人的。

這幾年,問的媽媽超級多。所以,欣源會陸續發一些,解讀小寶寶怪行為的文章哦, 幫您了解他,自然不用焦慮了,也不容易被網上的垃圾信息帶偏

除此之外, 更好地理解了寶寶,管教也就不在話下了。如果您對自閉症話題不感興趣,也是很實用,很有意義的。

我用到了些蒙特梭利、皮亞傑的理論。這兩個人很老,也不少心理學家會噴,但,如今唯數據論,讓心理學反而常常陷入偽科學怪圈。

話說,如今有多少人有他們的 靈感、實用、淵博和熱愛呢?

有關2、3歲怪小孩解讀(反對自閉症過度診治)的內容,寫了40萬字新書,差不多快寫完了。但這肯定沒法公開發表的,我就陸續發一點公號或知乎里哦(還是以小寶寶的養育護理內容為主哦)。電子書得過段時間做。希望感興趣的媽媽關注哦。

(噴子就別來了吧,您有說話的權利,我也有噠。儘管真理越辯越明,但實在沒空答覆哦,sorry嘎。如果真的是確診自閉症的家庭,我也會為您感到難過,也真心希望您家寶寶會越來越好。但我寫的對象是正常的寶寶,不是您家寶寶哦。希望不要產生誤會。)

以下內容來源於《夏娃的困惑》系列書,寶寶心理和行為解讀篇(反對自閉症過度診治)。如果您對寶寶語言感興趣(不少媽媽是由於孩子語言發育比較晚,懷疑孩子自閉的),公號後台回復「語言」or「說話」,有系列文章可以看哦。歷史文章也可以搜索到。

延伸閱讀:

這個英國王思聰,他的兩筆遺產,造就了29位諾獎得主

(這人妥妥地符合診斷標準,小時候估計也差不多。擱現在都是送去治的主。事實上,不少科學家、碼農、匠人,都這樣。咱們可以多一些思考。)

(二)重複單調遊戲或學習(上述動作發育中介紹過的內容不再贅述)

1. 空間、時間、幾何(靜態或動態)

我們觀察到,孩子到了1歲左右,對於各種空間變化、幾何形態顯現出興趣來。這種愛好,到2歲多表現得更有特點。除此之外,2歲左右的孩子還會關注到鐘錶,一開始只是被鐘錶的形態、運動、聲音所吸引,對於時間的抽象概念仍然非常懵懂,但貌似對時間的流逝有了一點點具象的感覺。

然而,在大人看來,這些行為十分古怪。有時候會因帶來麻煩,或研究思考問題導致行為拖拉,而遭到呵斥;有時候大人直覺這些行為屬於病態,上網一查,幾乎全中,就會非常害怕。

當然,這些現象也是非常正常的啦!我們增加了解,顧慮自然就解除了,用不著打罵,更用不著就醫折騰。咱們先來看看,孩子那些跟空間、幾何、時間有關的古怪嗜好,究竟有哪些。

(1)空間敏感期

1)扔東西(之前寫過哦)

延伸閱讀: 欣源說 | 「小搗蛋」亂扔東西,要不要阻止?

2)磊高和推倒

孩子到了1歲多,還特別喜歡玩兒磊高和推倒積木的遊戲。它們都屬於空間變化認知性質的遊戲。

一些孩子喜歡磊高,一些孩子喜歡推倒,而孩子往往只喜歡其中一種。

宜家經典疊疊樂

圖源:網絡,侵刪

顯然磊高需要的技能和認知水平更高,相比之下,推倒要容易很多。不過據我們觀察,雖然磊高更複雜,但貌似喜歡磊高的孩子要多於推倒的孩子。這可能跟個性、愛好有關——磊高時小手要穩,也需要對物品的大小順序、是否能穩固平衡等有些粗淺的認知才能嘗試,小傢伙需要一番思考努力才能做到,反而挺爽。另外,磊高是從無到有建設,從無序到有序建立秩序,而人對於建設和齊整,有著天然的嚮往。費了1200個心血辛辛苦苦搭起來的小寶塔,當然不捨得「嘩啦啦」一口氣推到啦(其中很多孩子常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天生挺敏銳。看爸爸搭好的城堡,也捨不得推)!

孩子從小搭積木,很可能是小建築師的雛形哦!

圖源:網絡,侵刪

其實咱們大人也愛玩,比孩子玩兒的高端點,性質一樣。

鱗次櫛比的高樓,這是大人玩兒的,最高端的磊高遊戲了,跟孩子性質一樣的哦。

而另一些小怪獸對於搞破壞有著天然的癖好。爸爸剛搭好的城堡,小傢伙不聲不響爬過來,只聽嘩啦一聲巨響,人家一下子給推到了。好爽!爸爸抓狂的表情好逗!於是,爸爸在毯子那一頭,又飛快地搭了一個城堡!他手忙腳亂搭城堡的樣子好搞笑!哼哧哼哧爬過去,嘩啦!又給推倒啦!咯咯咯咯咯咯笑!爸爸又轉移陣地手忙腳亂搭城堡。咱又哈哈哈笑著爬過去……

建立,突然損毀,這種伴隨響聲的急劇的形態和空間變化,的確讓一些孩子著迷。部分孩子一直留存著對爆破的興趣,喜歡槍枝、炮彈、炸彈,大了以後也迷戀相關的書籍(當然,這也可能跟阿斯伯格特質有關,擁有特殊而深入的興趣,對人和物的感受不敏感。會在相關章節仔細介紹)。不過,有些孩子雖然喜歡推倒,但著眼點不一樣——他喜歡跟人互動,覺得跟爸爸這樣玩很有趣,小小的自己,還有一點點掌控大人的感覺,一時半會兒挺得瑟。

而且,孩子對於磊高和推到的小癖好,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些小孩比較小的時候,可能更容易掌握瞬間推倒的神技能,一時間也對小小的自己能掌控大人的表情和行為而感到好玩,並對人和物的感受不敏感。因此更喜歡推倒。等他大一些,身體里的能力蠢蠢欲動,會搭建了,辛辛苦苦思索和創建「作品」的過程讓他感覺舒爽,也會珍惜自己的「作品」,並在一定程度上能對人和物感同身受,就捨不得推倒了。

當然,孩子之間存在先天個性和愛好上的差異:不破不立 à不破愛立 à愛破愛立 à愛破不立,這條延續性行為線上各個點的孩子都有。換成現實的例子:不愛搭建手工作品的,特別愛搭建手工作品的,到只喜歡搞炸彈的小「諾貝爾」,各種類型的小孩都有。這條行為延續線上並沒有哪個孩子屬於不正常,不聰明,他們只是不一樣而已。

只不過,在1歲多這個階段,我們觀察到多數孩子對空間變化顯現出明顯的興趣,其中一項重要表現就是特別愛玩搭建或破壞的遊戲。這兩個行為看上去截然相反,但性質其實是非常類似的。

據此,蒙特梭利女士設計了各種形狀大小,給孩子順序排列的教具。孩子真是能搭得不亦樂乎。

蒙氏教具:粉紅塔

圖源:網絡,侵刪

少數家長會對這些現象感到擔憂(總體而言擔憂這些表現父母比較少),擔憂的內容也五花八門:「我家寶寶不喜歡搭積木,他爸爸把積木搭起來,就要過去推倒。感覺他很喜歡搞破壞……有沒有問題?」「我小孩就是不好好玩玩具,教他也不學……」「我家小孩就只會把東西一層層往上堆,手頭有啥就堆啥,反反覆復,這樣正常嗎……」

仔細翻看一些量表的自閉症診斷條目,原來「不會好好地玩玩具」,「喜歡破壞東西」的表現,都被認為是有問題的。怪不得媽媽們給嚇壞了。還有些媽媽看過講蒙氏教育的書(有些不是直接寫蒙氏理念,但會介紹相關內容),知道1歲多小孩得會搭積木了,看到自家小怪咖不喜歡搭,只喜歡推倒搞破壞,就擔憂起來。

拜託……玩具該怎麼玩,才算是政治正確的標準說明書式玩法哩……

其實,各種好奇和創意,就是這麼來的呢。不一定搭建才有好的創意,破壞也有。

圖源:網絡,侵刪

3)推拉抽屜

等到孩子手部力量和控制能力再強一些,我們發現他會對大大小小的抽屜,產生濃厚的興趣。

一些孩子特別喜歡玩抽拉各種抽屜的遊戲。從一個火柴盒,到家中大大小小的抽屜,他都喜歡。

大人也玩盒子的,只是玩法高端很多。

小心翼翼抽……「哇!裡面的東西慢慢地露出來啦!真神奇!」(當然,1歲前後寶寶也有「客體永久性」概念建立不大完善的原因。皮亞傑這個理論近年受到些質疑,反對者認為他提出1.5歲左右才能比較完善地建立這個概念,時間比較晚。不過我們的確觀察到一些現象,遮擋的東西孩子未必會繼續感興趣尋找,打開抽屜緩緩露出內容物常讓孩子感覺興奮,1歲左右明顯分離焦慮時期根本受不了主要養育者不在眼前……諸多表現還是值得思索的。)大力抽,快速抽!有些抽屜抽出後末端會被卡住,梆梆響。有些抽屜直接被掀了出來。「啊哈哈真好玩!」

經典蒙氏教具,有點變化的小抽屜,對於剛剛建立客體永久性概念的小孩,真讓他愛不釋手。

另一方面,孩子還特別喜歡把抽屜里的內容物掏出來。有些孩子會掏出來,裝回去,再掏出來,又裝回去……玩得樂此不彼。不少媽媽特別抓狂,這邊廂賣力疊衣服,整整齊齊放抽屜里,那邊廂人家賣力地掏得亂七八糟,扔一地!人家還邊掏邊壞笑。要不要這麼讓人心塞嗷!於是媽媽在網上買各種抽屜鎖,把家裡抽屜貼了個遍。

亂入兩張圖,愛玩是天性,但也要注意傾倒風險!以及時刻別忘記做安全教育。

其實,寶寶這時期的這種探索行為,很重要啊!一個活動的半邊兒盒子裝在一個面朝前開口的盒子裡,拼成一個完整的盒子。裡面還能放東西。真神奇啊!

寶寶還發現抽屜四周可能有小機關!有些抽屜兩側有滑軌,宜家的櫥櫃抽屜,頂部有防夾手裝置,有些抽屜,一抽開還能亮燈!回來發現,自家冰箱也有這個神技能,咋回事呢?好好玩!於是來來回回研究……

滑軌的原理?@#¥%&……

話說,幾乎所有孩子都超愛宜家的,這些小心機設計真是讓孩子著迷,別說兒童玩具和家具區了,哪怕是櫥櫃區和辦公區,也能讓孩子玩得樂不思蜀。

換個角度思考,這些創意小設計,是不是都是感興趣的小怪咖設計出來的呢?

我覺得,機械,尤其是鐘錶一類,設計他們的人,或多或少都有阿斯伯格特質。

圖源:網絡,侵刪

我想,小魯班對於空間、機械的小小啟蒙,就從這兒開始了。把抽屜鎖上,不讓人家探索,真是蠻可惜。

嗷,恍然大悟。可是,媽媽轉眼又一臉愁容,「欣源,縱容小孩兒探索,媽媽收拾起來,實在太累了。」

孩子的探索精神,難道比整潔更次要嗎?

這兩方面,完全是對立的,無法兼顧的嗎?

其實,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思考。帶孩子,時間有限,我們沒必要疊衣服啊!咱把抽屜分類好,哪個裝T恤,哪個裝內衣,哪個裝襪子……就歐兒啦!咱們可以多買幾個抽屜,進行分類。合上抽屜,外觀上根本看不出來整不整潔。其實在抽屜里疊衣服,費力但並不討好,底下一抽,上面都散了,白疊了……

哈這是我家,從來不疊衣服黨……

特別不希望孩子掏的衣服,比如外套之類,那就掛起來。覺得有危險的東西,或自己比較重要的材料,那就鎖起來吧。不想鎖也問題不大,放自個兒房間裡。孩子喜歡玩具,也未必對這些東西感興趣。他把他房間裡的玩具或文具抽屜掏滿意了,也就不會想著掏別的抽屜了。如果他還是對爸爸媽媽的東西感興趣,一般不會想著掏文件,看著很無聊。最該注意的是媽媽的化妝抽屜,還有放指甲剪、螺絲刀等各種工具的抽屜!媽媽可以根據自己心理接受程度,評估自己看護的能力和時間,考量要不要上鎖,還是在密切監護下讓他自由探索,或選擇給他買替代這些東西的安全玩具。比如擰螺絲的拼裝玩具就有非常多。

自己放鬆些,這些問題其實蠻好解決的,也沒必要非要不停地收拾,跟自己過不去。如果媽媽還是受不了凌亂,那也有辦法,咱們把實在不想讓孩子探索的抽屜給鎖上吧,專門留些個抽屜給他玩。比如裝襪子,裝帽子、手套、小圍巾等的抽屜就是非常合適的。

我們還可以教孩子,掏出來,再裝回去。當然對於2歲以內的小朋友,還是喜歡掏遠遠大於裝,可能跟他小手的控制能力還不夠有關係。但經過一些示範和幫助,他是能做到的,我們需要耐心些。

會掏,會裝了。這時,媽媽的春天來啦!孩子掏了裝,裝了掏,玩得不亦樂乎。很快半個鐘頭、一個鐘頭過去啦。媽媽悠哉游哉,想干點兒啥都可以喲!

這是我家小調皮。是不是亂到頭皮發麻……哈!其實,他掏了又塞回去,來來回回能玩大半個鐘頭。最後玩好了要跑的時候,再軟硬兼施忽悠他塞回去。

在他專心玩兒的時候,我就能寫東西了,也蠻好的哦。

現在,咱知道咋做啦!等等……別高興得太早。新問題又來了。相比裝衣服的抽屜,孩子更喜歡廚房!廚房大大小小的器皿,實在是太好玩兒了。孩子往往非常喜歡煤氣灶底下的大抽屜或消毒櫃,不停地抽抽拉拉。還會把裡面的碗、勺等,一遍遍拿出來,再塞回去……OMG!那可是瓷器啊!媽媽看著真是提心弔膽……一些照料者根本不讓孩子進廚房,孩子到廚房門口便會吼孩子。可是一日三餐飯得做咋辦?每天到做飯的時候,一邊兒忙得焦頭爛額,一邊兒還得仔細看著小搗蛋,跟他不斷地見招拆招槓精怒吼,簡直身心俱疲。

還是我家小調皮……

咱們再換個角度想問題。您看啊,1歲多孩子正處於分離焦慮期,根本受不了媽媽離開自己視線。老天爺這樣安排也是很有道理的,小動物在擁有獨立行事能力之前,分離焦慮和膽小怕事的特點,會保障他與大動物緊密聯繫,保障他的生存。其實,這時候,孩子不在媽媽跟前,媽媽也是害怕的。如果跑隔壁廁所里,一頭扎進水桶里,自己不知道,豈不是更恐怖?

那麼,孩子在跟前玩兒,又看著他了,他又忙著探索自己感興趣的事,不是對雙方都是最優的選擇嗎?

孩子其實不像咱們想得那麼笨,一定都會把盤子摔壞。事實上,我們密切看護,仔細觀察他們,發現他們比我們想像得細心得多。各種陶瓷盤子、玻璃器皿被掏出來,整整齊齊地擺放在一旁,再又仔仔細細放回去。如果哪天真的弄碎了一個盤子,他們其實會長教訓,很久都不會再搞破壞。當然,我們需要讓他們提前知道媽媽的規則和自己的行為後果,如果連續弄壞兩個盤子,那就得立刻請出廚房,好長時間都不給玩兒了。碎瓷碎玻璃鋒利割手,哪天真弄碎了,我們仔細示範給他看,拿碎磁割菜,「百聞不如一見」,絕對比大人語言提醒一百次都管用!反而是很好的安全教育機會。

想想,如果我們粗暴地禁止孩子進入廚房。不僅讓他少了探索機會,少了練習控制自己力量不破壞東西的機會,他還非常不理解這個規則制定的意義。如果孩子順從了,對自己蠢蠢欲動的探索慾望本能壓制,行為畏首畏尾,這樣好嗎?如果孩子非常叛逆,大哭大鬧,非玩不可,媽媽消失的瞬間立刻衝進廚房滿足一下好奇心,是不是比在自己看護下玩耍,更不安全?客觀上,媽媽也喪失了建立規則和讓孩子親身感受行為後果的很好的機會。

如果媽媽實在不能接受讓孩子玩磁碟子,那就讓他玩不鏽鋼盤子或塑料盤子吧,這也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有些亞克力塑料已經做得非常棒了,很像磁碟子。另外,除了盤子,各種鍋具也是很好的選擇,孩子特別喜歡帶蓋子的鍋具,還喜歡拿各種勺子假裝往裡掏。我當時給孩子弄了個廢棄的電飯煲當玩具……不斷地掏出內膽又放回去,按那個會跳的按鈕(手部小肌肉敏感期),放腳架或蒸簍,再梆地一聲,蓋上蓋子。之後還找來他的各種玩具,塞內膽里假裝煮……一時坐地上,變著花樣兒玩兒個沒完,不亦樂乎。哈,半小時瞬間過去了,媽媽反而安安心心地把飯做完啦!(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餐椅,嬰兒背架打發小一些的寶寶。孩子坐餐椅上可以玩各種東西,坐背架上可以看媽媽燒菜。如果一個方式孩子呆膩了,那就換著來。當然這些跟空間敏感期無關,在這兒不再贅述。)

同理,咱們給他買做菜的玩具也是可以的。不過,孩子貌似對媽媽手裡流轉的那些玩意更好奇!還是喜歡真傢伙。真的跟玩具也沒多大差別,我還是喜歡給孩子玩兒「真格」的,菜,樂器等等,都是真傢伙。去某魚APP買,常比玩具還便宜。哈!

長遠看, 孩子發展需求,遠遠大於一時間的整潔需求哦!媽媽想到這一點,就不會對一時凌亂感覺無比心塞了。另一方面,咱們做事的時候,孩子專心玩耍、模仿、思索、調整行為、變花樣……末了還能幫咱們收拾回去。別以為孩子會不想塞哦(但最好不要指責命令他們,情感上抗拒,小童工就調用不起來啦!), 他們處於空間敏感期,塞也是很好玩的遊戲!2歲多孩子還有秩序敏感期行為,還喜歡給盤子、鞋子等按大小形狀來排序,來來回回折騰,很好玩的。就算自己收拾些襪子、鞋子、盤子之類也不是那麼費勁的事兒。反而省出來大半個小時,自己做了家務,還順便給孩子做了「早教」。

就怕媽媽認為這些咱們看來頂小頂小的無聊事情,不是早教哦……不同的內在空間是幾何的基礎;分類、排序,是2歲多孩子很好的智力啟蒙。搬盤子,收拾,還很考驗小手協調性,做家務的規劃能力。順便還能全方位認識冰箱抽屜里的,或媽媽切出來的菜,進一步感興趣的話,還喜歡把各種菜放水槽里洗。最好玩的莫過於濾網了,菜漂水面上,把濾網從盆里掏出來,菜被單獨留在濾網裡,水從密密麻麻的小洞中一點點流出來,簡直不能更帶感!從完整的菜變成絲或片兒,流體水的空間變化,多好的數學啟蒙啊!如果孩子大一點兒,能理解媽媽說的話,媽媽還能在一旁介紹各種簡單的數學、科學原理,還可以提醒孩子注意到更多好玩的事情。

玩濾網洗菜的照片沒拍哦,遺憾。玩菜的照片可以感受下:P

哈!網上說,做家務的孩子會更聰明,還有些實驗數據佐證這一點。真不是蓋的!當然,想讓孩子在學問上更進一步,家長的確得費點心思,把學問融進家務中,讓孩子感受,學以致用。比如用切菜介紹體積守恆,切菜的各種形狀帶著濃濃的幾何氣息,拿麵條擺平行線,下鍋的時候是放射線,筷子一攪,那是螺旋線。乾麵條有多粗,煮好後有多粗?從濾網中漏出的水流為什麼有形態上的變化?下水道口,水流總朝一個方向旋轉……這樣也讓孩子很感興趣。

孩子早教做了,家務也做了,媽媽的時間也空出來了。幹嘛要費時費力費錢,去外面做那麼昂貴的早教,或玩專門的早教玩具呢?另外,再好的玩具,也是脫離現實的,意義僅在於媽媽給的獨一無二的愛。帶感,還是真傢伙好啊!玩具,沒辦法切出漂亮的幾何形狀,也沒辦法觀察濾網出的水流和下水道口的渦流。玩具樂器,形狀花哨,但也不出響聲,播放器出來的電子音樂也真是不好聽。

各有各的樂趣。其實孩子更喜歡觀察和模仿父母在幹啥,也喜歡玩父母手中的真傢伙。

咱們回到自閉症的問題上。在自閉症專家們眼裡,這些行為很奇怪,處處都是毛病!ABC量表說:「特別喜歡擺弄、著迷於單調的東西或遊戲、活動等」,「不會玩玩具」;重複刻板行為檢查表說「重複日常生活中的事件」,「收集,貯藏行為」,總體的描述聽起來特別可怕:「刻板」!「強迫」!「單調」!……

他們更不會認為這些事兒還有早教意義了。

倘若媽媽看到孩子一遍遍拉抽屜,自己剛疊好的衣服要一遍遍搞破壞,掏東西又擺回去,擺的時候還要按順序來,第一反應的確像「強迫症」,「腦袋有問題」啊!從各個渠道了解了這些「自閉知識」,估計該崩潰了。

圖源:網絡,侵刪

我想,現在你會有些感受:同樣一件事, 大人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給孩子的評價和處理方式大不同!蒙特梭利眼裡,這些都是利於發展的探索行為,孩子都是小天才,保護他的探索慾望他會越來越聰明,越來越能幹;自閉症專家眼裡,這些行為都是該挑的刺兒,孩子都是小病號!有病就得早治療,不治的話這輩子就該沒救了……

該怎麼評判,該怎麼做?我想這會兒您心裡該有數兒啦!

下期跟大家介紹玩門, 在特定空間塞和藏,喜歡藏東西(貯藏、收集),還喜歡藏自己:櫥櫃,床底下,門後面,柜子後面,窗簾後面,盒子裡

咱們了解孩子,就不用慌啦!而且能夠輕鬆搞定他——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記得關注我哦!0~6歲,從寶寶的養育到教育問題,從媽媽的身體到心理調整問題,我都可以與您分享哦,知識靠譜又實用!歡迎介紹親友。比心心

作者 | 馮欣源 版權所有

編輯 | 於雷

來源 |《跟馮欣源堅守自然養育》系列書

《夏娃的困惑》系列書

轉載&合作 | 請聯絡微信wtmmdxb-fxy

插圖 | unsplash,pixabay,500px官網

均為CC0協議(可商用)

動圖 | soogif官網

頭像 | 唐小鴨,雁楓樺,擎石設計

版權為本公眾號所有,翻版必究

《跟馮欣源堅守自然養育》

《夏娃的困惑》

第一本:母乳理論+基本操作

第二本:母乳實踐+解答疑問

第三本:母乳闢謠+特殊寶寶

第四本:哺乳媽媽生病和用藥

第五本:母嬰安睡

第六本:育兒謠言-行為誤區篇(上)

第七本:育兒謠言-行為誤區篇(下)

第八本:育兒謠言-濫喂食水篇

第九本: 不一樣的快樂音樂早教

第十本:嬰幼兒怪現象-屎尿屁嗝脹氣篇

第十一本:史上最輕鬆愉悅高效的減肥法

紙質書、電子書

都已經上架開售哦!

非常感謝大家支持!

部分內容可在公眾號查閱

關鍵詞目錄在後台左下方

系列叢書已經寫好數百萬字

主要內容:

母乳喂養及母嬰睡眠

嬰幼兒護理(屎尿屁嗝、嬰兒怪現象、家庭護理操作)

育兒謠言(行為誤區篇、濫喂食水篇、礦物質篇)

輔食營養(輔食添加誤區、簡單易上手案例)

早教(嬰幼兒發育,反自閉症過度診治)

輕鬆帶二胎等諸多內容

涵蓋: 養育,教育,心理,得道

敬請期待!

不僅如此

欣源仍會像勤勞的小螞蟻

不斷學習、實踐

數年如一日為您製作

專業、精緻、全面、實用的育兒內容

爭取陪伴您和孩子到18歲哦~^_^

鳴謝

夢朦(momo)繪製的精美封面哦!

欣源實在太感動了

號外

寶寶樹、抖音、快手、知乎、視頻號

同時開通了哦!

視頻好懂,杜絕注水,只放 乾貨

搜索「馮欣源」可關注^_^

寶寶樹平台每周三早、每周六晚直播

可以提問,也可以學乾貨知識哦!

欣源文章,一直叫好不叫座

母嬰用戶需求短暫

欣源堅持八年不易

如果大家覺得有幫助

歡迎介紹給親友

懇請大家幫這個忙

欣源這廂有禮了,麼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F7i-nUBdHeNs4ox_ZE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