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6成老年患者飯後頭暈、打瞌睡!為什麼?醫生提醒:要警惕這種疾病

2019-08-10     醫脈通心內頻道

一個月前和幾位朋友在外面喝茶,聊著聊著就說到其中一位朋友小李的父親,小李說他父親最近身體差了很多,吃完飯經常頭暈打瞌睡,有幾次還差點摔倒。

作者:紀文洋

單位:龍海市第一醫院

來源:心路星塵

攝影:孫恢弘

小李的父親72歲了,有高血壓、高血脂6年,長期吃尼群地平1天1片,血壓波動比較大,早上160/70 mmHg左右,下午收縮壓一般在120 mmHg。

「那血壓控制的不太好啊,尤其是清晨血壓太高。」我說。

「是啊,不過去鎮醫院檢查過,沒有發現什麼很大的問題,本來想帶過來讓你看看,但老人家暈車不肯來。」小李回答道。

「最好來檢查一下,還有你回去測幾次餐後的血壓,記錄一下,我懷疑你父親是餐後低血壓的症狀。」

「餐後低血壓?這是什麼?」小李疑惑的問。

攝影:孫恢弘

什麼是餐後低血壓?

餐後低血壓:指餐後2小時內收縮壓較餐前下降≥20 mmHg;

或者是餐前收縮壓≥100 mmHg,而餐後<90 mmHg;

或者餐後血壓下降未達到上述標準,但出現餐後心腦缺血症狀(心絞痛、乏力、頭暈、暈厥或意識障礙等)。

據統計:餐後低血壓在我國65歲以上老年患者中的發生率大約為59.3%,尤其是合併有高血壓、糖尿病、帕金森病及自主神經功能損害等疾病的老年人常見。

居家護理的老年人發生率為25%~38%,住院的老年患者中發生率大約為61.6%~74.7%。

我們大家都知道體位性低血壓,但其實餐後低血壓的發生率遠高於體位性低血壓,而且老年人年齡越大,發生的幾率也越高,尤其是高血壓患者更容易出現。

餐後低血壓發生的機率:早餐後低血壓>午餐後低血壓>晚餐後低血壓,而且早餐後或午餐後血壓下降的幅度會大的多。

餐後收縮壓可能下降20~40 mmHg,嚴重的可以達到90 mmHg,而餐前血壓越高的患者,餐後低血壓發生的機率越大,並且血壓下降的幅度也越大。

餐後低血壓的症狀:表現為頭暈、乏力、視物模糊、嗜睡、暈厥、跌倒等等,常常發生於餐後30~60分鐘,可以持續30~120分鐘。

攝影:孫恢弘

老年人出現餐後低血壓該怎麼辦?

當然我們平時所說的生活方式的控制是必須的,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可以通過下面這些方式調節:

1、飲水療法:在餐前喝350~480毫升的水,可以使餐後血壓下降幅度減少20mmHg,可以有效的減少頭暈等等症狀的發生。但是對於嚴重心力衰竭、終末期腎病的患者要慎重,因為這些病人可能需要嚴格限水。

2、少量多餐:可以減少血液向內臟轉移的量和持續時間,有利於餐後低血壓患者改善症狀。

3、減少進食碳水化合物:中國人習慣早餐以碳水化合物為主,但是和蛋白質和脂肪相比,碳水化合物在胃中的排空速度最快,所以早餐後低血壓最為常見。所以建議可以增加飲食中其他的成分,比如說蛋白質、纖維含量豐富的食物。

4、餐後運動:俗話說飯後數百步,活到99。老年人餐後20~30分鐘可以適當散散步,例如步行30米,每隔30分鐘一次,這樣也能夠緩解餐後低血壓。但是如果運動量過大則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5、合理的藥物治療:需要通過治療使血壓達標,尤其是降低清晨高血壓,建議使用長效降壓藥。另外對於有合併糖尿病的患者,阿卡波糖可以降低餐後胃腸道的血流量,減少餐後血壓的降低,對控制症狀很有幫助。

攝影:孫恢弘

過了幾天小李打電話告訴我,他父親餐前血壓146/68 mmHg,而餐後半小時後血壓只有100/60 mmHg,這也證實了我的判斷。

經過一段時間上述的生活方式以及藥物的調整,小李父親的症狀有了明顯緩解,又可以四處溜達了。

攝影:孫恢弘

再說一件事:

前些天去一個親戚家裡等著拿東西,剛好他家來了幾個客人,於是坐下喝了口茶。

聽說我是醫生,其中一位客人趕忙湊過來諮詢,原來他經常有輕微心悸的感覺3年,自己覺得症狀倒不是很嚴重,聽很多人介紹吃了幾種偏方都不起效,問我應該怎麼辦?

我瞄了他一眼,摸了摸脈搏,告訴他趕緊去查個心電圖和甲狀腺功能,有可能是甲亢引起的心律失常。結果過了幾天到醫院一查,果然如此。

所以,有個醫生朋友還是不錯的,喝喝茶,吃吃飯,聊聊天,沒準你隨意發句關於身體狀態的牢騷,在醫生朋友的眼裡就是某種疾病的前兆,一不小心就防患於未然,解決了可能出現的大麻煩。

參考文獻:

1、2017老年人異常血壓波動臨床診療中國專家共識

2、鄒曉, 司全金, 王海軍, 等. 高齡老年餐後低血壓的臨床特點及防治策略的研究[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誌, 2013, 15 (3) : 251-254.

3、路岩, 朱丹, 郝宇, 等. 住院老年高血壓患者伴發餐後低血壓的臨床觀察[J]. 中華高血壓雜誌, 2017, 25 (2) : 145-151.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VCDfGwBvvf6VcSZYPH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