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十聾九啞」的孩子重新開口講話,需要克服這些困難

2020-01-13     陽光語言矯正師

實地培訓,教授針對聾兒語言康復做了幾點很重要的歸納。前些年有些父母送聾兒做語言訓練,專門有諮詢人員給這些家長,做語音病理知識科普,一來為後期良好溝通做準備,二來引導家長為孩子語言康復做一個心理預期。

聾兒語訓是康復周期較長的語言障礙類型,很多父母在等候和期盼中,備受煎熬,焦慮急躁的情緒常有,質疑和誤判的想法也很多。有必要深度剖析一下。


聾兒語言康復為啥這麼難?因為他們的語言康復,一定會面臨兩個問題:一是言語理解能力的培養,二是言語表達能力的培養。

語言發展的第一步是理解,理解是表達的基礎。這些聾兒失去聽覺的時間早,對語言失去了辯聽的機會,也就失去了對語言符號理解的認知能力,補償聽力後,語言的康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效果的。

因為他們很多語言相關的能力已經滯後。這種滯後是語言形式(語音,詞彙、語法)與語言功能(表述、情感、邏輯)發展不同步的表現。


如何理解聾兒語言功能的滯後?

1、聲音辨別能力滯後

是口語的主要使用形式,聽力正常的孩子有一種叫「fis」的語音現象,是指兒童自覺地辨別發音是否正確,自覺地模仿正確的發音,並自覺地糾正錯誤發音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最早出現在2-3歲。有時候孩子剛開始說話不清楚,長大一點就好了,其實就是這種自我糾正的能力在驅使。過早失去聽力,這種能力隨後就會消失。


2、語言記憶功能滯後

有人說孩子越小,學習語言的能力越強,很多雙語家庭撫養的孩子,很多都會多種語言,相反,成年人學習第二門語言時,能力反倒不如孩子。有認分析,是幼齡兒童的記憶神經發育早期的功勞。失去聽力和語言發育的聾兒,很不幸過早的錯過了這個寶貴的時間。



3、語言理解能力滯後

幼兒的語言是在自然的生活中獲得的,真實鮮活的生活場景,為語言的發展提供了無限的需求和幫助,語言的需求和滿足,很大程度上幫助孩子完成了從形式到理解的跨越。然後聾兒後期的語音訓練,很多都是機械式的訓練發音、詞彙,脫離了語言使用的真實環境。所以造成了表達時的脫軌,很多時候,與抽象有關的事物,理解和表達尤其困難。


4、語言系統知識滯後

語言系統廣泛的講,包括聽、說、讀、寫、計算、邏輯思維,抽象思維等,都需要語音、語義、語法等符號來表現,缺少聽力系統,只剩視覺和肢體作為學習通道,即使也學會文字,學會手語或唇語等溝通方式,但由於獲得語言的機制被改變,同樣的知識體系,他們學習應用會遇到更多困難,這對日後的擇業生存是個難題。


5、情感互換滯後

導致語言表達的主體狀態會有很大差異,具體來講,就是很多時候,同樣的詞語表達出的情感,聾人和普通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即使補償聽力後,聾人聽得到聲音,面對同一個笑話或故事,他們的笑點和痛點和普通人總會有差異。人是帶有情感的高級動物,情感互換是溝通的最基本訴求。


6、發音器官功能之後

聾兒帶助聽器後,重新開始學習語言,對發音器官來說,是一種重新喚醒,或者說重新寫入,正常兒童在語言啟蒙初期,發音器官也尚未成熟,隨著語言發展按部就班的進行磨合,舌部變得更加靈活,會根據舌面音調整高度,根據舌根音調整力度,上顎的肌肉也會隨著鬆弛有度,幫助掌控鼻音共鳴,總之各個發音器官的協調是經過幾年時間的配合,共同成長起來的,彼此之間熟悉的不能在熟悉了。

但是聾兒由於被延誤,口腔發音器官彼此陌生,有的肌肉沒有得到應有的鍛鍊,幾乎每個聾兒都有一個笨拙的舌頭,他們對刺耳的鼻音完全沒有聽辨對錯的感覺。



這些都需要回到原點,從最基本的功能訓練開始,相比於其他語言障礙,聾兒最初失去的不僅是聲音,還有很多更寶貴的東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UAmo28BbDmBVZuP2S5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