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音樂產業行業年會展望新時代音樂產業發展的新目標、新趨勢。
本報記者 孫海悅 攝
本報訊 (記者孫海悅)12月20日,由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音樂產業促進工作委員會主辦,國家音樂產業基地聯盟、中國音像與著作權集體管理協會聯合主辦的首屆中國音樂產業行業年會在京舉行。此次年會聚焦產業發展熱點,在全面梳理總結「十三五」時期中國音樂產業發展歷程和成果的基礎上,展望新時代音樂產業發展的新目標、新趨勢。
高度融合的音樂產業體系形成
中國音數協音促會主任委員汪京京表示,中國音樂產業在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有力推動下,已由單一業態發展成為集音樂製作創作、出版傳播、版權服務、音樂科技、穿戴設備、樂器智造、人才培養、集聚區建設等多種業態高度融合發展的龐大的音樂產業體系。
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北京市新聞出版局局長王野霏表示,中國音樂產業近年來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有報告顯示,2018年音樂產業總規模達3747.85億元,創造了近5年增速的新高。音樂及其關聯產業在弘揚主流價值觀、凝聚人民力量、助推經濟發展、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績,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王野霏說,中國音數協音促會一直致力於推動音樂產業發展,舉辦此次年會就是加強行業交流、推動產業發展、加快融合創新的體現。
多位領軍企業負責人和行業專家通過主題發言、科技演示、產品互動、嘉賓對話等形式表達了對音樂產業發展的心得經驗和對未來發展的期許,講解了他們在中華民族優秀音樂傳承發展、版權保護等方面的創新思路與相關舉措;「音樂+科技領軍企業」則帶來了在5G通信領域、人工智慧領域以及區塊鏈技術研究和應用領域的最新成果。
音樂產業發展十大趨勢發布
會議期間,中國音數協音促會發布了《2020年中國音樂產業發展十大趨勢》。這十大趨勢分別為:
中華優秀傳統音樂將在新時代開啟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傳承步伐,煥發時代光輝;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和音樂元數據的登記管理將為保護音樂版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保駕護航;人工智慧、虛擬現實等技術將更好地和音樂產業相融合,為音樂消費者帶來沉浸式的全方位多維度藝術享受;5G時代的到來將為音樂應用場景、應用形式帶來高品質升級,為音樂消費帶來更多可能;隨著全社會對智慧財產權的重視不斷加強,會有更多保護音樂著作權人的政策和法律法規出台,尤其是錄音錄像製作者的廣播權政策實施呼聲最高;隨著科技進步,供給端將實現更多場景的音樂體驗,需求端將追逐更高品質的消費體驗;業界與學界的融合將音樂人才培養從學校擴展到整個社會,對於復合型音樂產業人才的需求將日益增長;音樂產業集聚區的建設將加強與地方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發展,國家級音樂產業基地園區的企業數量、建設規模和發展品質將得到進一步提升;音樂企業對自身成長的要求愈發迫切,尋求與資本對接、融合的需求越來越大,音樂與科技的融合不斷加大,帶來了盈利模式的根本變化;音樂產業從業者、創業人群將更加趨於年輕化、高素質化。
表演權收入與播放同步收入報告首次發布
《中國音樂產業發展報告》受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指導,由中國音數協音促會組織撰寫,至今已經連續發布6年。首次發布的《2019中國音樂產業發展報告——音樂表演權收入與音樂播放同步收入專題報告》由中國傳媒大學汪靜淵老師領銜的課題組撰寫。
課題組首次從中國音樂著作權各項權利許可收入狀況入手,系統分析並全面展現2018年中國音樂表演權、同步播放(廣告、卡拉OK、影視音樂、信息網絡傳播權)許可收入狀況,深入分析影響許可收入相關因素。在此基礎上,報告針對2018年音樂著作權侵權案件開展專題研究,並對未來的維權工作提出建議。
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音樂著作權許可總收入達3.16億元,同比增長約46.30%。自1993年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首次收取許可收入32.7萬元以來,我國音樂著作權許可收入已經連續25年保持增長,增長近千倍。數據表明,信息網絡傳播權許可收入已經占據年度總收入的半壁江山,達54%;表演權許可收入次之,占年度總收入的28%;廣播權許可收入、複製權收入、海外收益對年度總收入的貢獻度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