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彝族是一個古老而光榮的成員,主要分布在中國雲南、四川、貴州等地區。彝族人民在漫長的民族發展道路上創造了大量的、獨特的、璀璨奪目的民族文化,使其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位於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處,轄區內有漢、彝、藏、蒙古、納西等10多個民族。
我這次去的是位於涼山彝族自治州的腹地——布拖縣。布拖縣隸屬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位於涼山州東南部,距州府西昌114公里。與雲南省巧家縣隔江相望,是一個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區半農半牧縣。布拖又稱吉拉補特,是彝語「補特」的音譯,「補」指刺蝟,「特」指松樹,意思是「有刺蝟和松樹的地方」。它是彝族阿都的聚居縣,是彝族火把節的發源地,素有「中國彝族火把文化之鄉」、「 中國彝族火把節之鄉」、「火把節的聖地」等美稱。
布拖縣民風古樸純厚,彝族人民熱情好客。每年七月,縣上都要舉辦以彝族選美、鬥牛、斗羊、賽馬等為主要內容的彝族火把節。涼山彝族火把節,是彝族太陽曆的第二個星回節,在農曆六月被慶祝。據歷史文獻記載,火把節有「以火色占農」、「持火照田以祈年」、「攜照田塍,雲可避蟲」等含意,是彝族眾多傳統節日中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場面最壯觀、參與人數最多、民族特色最為濃郁的盛大節日。身著節日盛裝的彝族人民,圍著火把歡呼,載歌載舞,展示了古樸的彝族風情和傳統的彝族文化。布拖的火把節因古樸原始而聞名遐邇。
在人們傳統的印象中,大涼山是一個貧困的地區。而布拖縣這樣位於大涼山腹地的小縣城,更是貧困中的貧困。不過如今的大涼山與以前相比,還是有了不小的改變,已然成為了一個主要勞工輸出地。在新疆以及廣東等地都能看到涼山人民的身影。
現在涼山很多家裡只剩下留守的兒童和老人。由於父母常年不在身邊,年長的孩子平時幫著家裡做家務、干農活,帶弟弟妹妹們。
阿婆年紀大了無法做農活,她的日常生活就是照顧孫子們的起居,平時做完事或者累了,便坐在自家門檻上小憩。
在父母沒有出遠門打工的家庭,媽媽去干農活或者上山砍柴的時候,基本上也是家裡的老人家照顧著孩子。在等待媽媽回來吃晚飯前,阿婆會煮一些土豆給小傢伙們加餐。
小傢伙不時在家門口觀望,終於看到媽媽砍柴歸來的身影,興奮地跑去迎接媽媽。只因年紀太小,無法幫助媽媽干體力活,只好默默的跟在媽媽身後做一個小小的守護神。
由於現在村裡大多數的主要勞動力都出遠門打工了,於是大夥都把自家的羊集中到一起,每天輪流著由一兩個人統一放牧,到了晚上再把自家的羊領回來。
牧羊人把羊群趕回村落,各家的人們都出來領自家的羊回家。這家的主力小哥哥很嫻熟,也很暴力地拖住羊腿就往家拽,其他的小孩也在旁邊幫他用棍子趕羊。
在每月兩次的牲畜交易日,他們會趕著自家的羊和馬來到交易市場,祈盼著做成一筆好買賣,主人會根據售賣牲畜的年齡和品相作為價格的參考。
小女孩家的這匹白馬,無疑是今天整個市場的焦點。在其他馬匹按市價1000-1500售賣的時候,她家的這匹「小白龍」以6000元的高價成交。
女人們每天總是忙忙碌碌,干農活、帶孩子、砍柴,當不做這些的時候,基本上都在紡線,做查爾瓦或者裙子。
而男人們,每天除了做一些女人無法負擔的重體力活以外,大多時候都是聚集在一起,坐在牆根下曬曬太陽,聊聊天。
小朋友總是充滿各種好奇。當我在村子裡和村民們聊天的時候,小朋友們邊吃午餐邊來看我這個他鄉的陌生人。
老人家裡在殺牛準備招待貴客,小孩子們都來湊熱鬧。涼山彝族人有對牛、羊崇拜的習俗,他們始終把家牛作為最重要的耕地牲口,它們能為人們帶來財富,對其也是十分愛護。在涼山彝族素有「打羊」、「打牛」迎賓待客之習。凡有客至,必殺先待客,並根據來客的身份、親疏程度分別以牛、羊、豬、雞等相待。在殺牲之前,要把活牲牽到客前,請客人過目後宰殺,以表示對客人的敬重。
家牛多為水牛。人們把水牛角掛在門上作為辟邪之物,此外,他們把家居中各種結構部件的頭尾都做成水牛角狀。比如牛角拱,一方面牛角拱的形式結構有利於承力,另一方面以示住所內無處不有驅邪靈物之保佑,同時也是對祖先們在野外遊牧生活的回憶,除此之外它還代表了雄性,被族人們視為英雄的象徵。還有,能為人們帶來食物、衣物的羊也同樣受到人們崇拜,被視為財富的象徵,所以在屋內也常常以羊頭、羊角進行裝飾,甚至他們的服飾和家裡院牆上也會以羊頭圖騰作為裝飾。
以「打牛」招待的客人那可是上等的貴賓,因為牛是一家的勞動主力,把主力都用來招待客人,那這位客人的地位可想而知了。而且在煮好肉以後,被邀請摸牛腿的,那更是十分尊貴的客人了,寓意著客人像牛一樣強壯。這也是彝族人民特有的祝福方式。
在一旁圍觀「打牛」的小朋友們,對陌生人也是充滿了好奇。他們的純真的笑容,清澈的眼神,讓我不自覺地穿越回了童年,和他們瘋玩在一起。
當然,也不是所有小夥伴都會和你瘋玩在一起,也有一些比較膽小靦腆的。他們圍坐在一起,大點的孩子給其他人講故事,我也湊過去聽他們講故事,其間用相機拍下了這張照片,中間的小女孩發現我在拍照,她害羞地把臉遮了起來。
還有一些小孩子是自己在旁邊玩兒。你和他聊天的時候,會不好意思和你眼神對視,當被問及一些問題的時候,他會若有所思地看看天上,再作以回應。
雖然現在政府已經在山下給村民規劃了新的家園,但還是有一些老人家捨不得山上的老宅。於是他們讓孩子們到山下的新家住,自己在山上住著,因為這裡保留著許多對家族的回憶。
剛進村子,就被一群熱情好客的小夥伴圍住,主動請纓給我們當導遊。他們帶著我們去村子裡轉轉,一路上有說有笑,到了以前的老房子就告訴我們,這裡以前是誰的家,那裡是誰的家。
大山裡的孩子平時玩兒的東西不太多,男孩子在一起玩耍的遊戲不是追逐打鬧就是爬樹登高了。
後來發現他們不只會追打以及爬樹,也會玩拍打紙牌的遊戲。
女孩子始終比較文靜,照片中看出了小閨蜜們性格的迥異。
遇到比較繁重的活,基本都是全家老小一起上,體現了家庭的凝聚力。實在不能出勞力的小朋友,則是在一旁愜意地沐浴著溫暖的陽光,為家人們辛勤的勞作搖旗吶喊加油助威。
他們被高原紫外線無聲地炙烤,依舊過著日復一日平靜的生活。看似捉襟見肘,平淡無奇,實則人人均有簡而不凡的人生。
她是這家的女主人,由於不會漢語,所以我很難和她交流。她看見我們來了只能好奇地對我們上下打量。男主人給我介紹了家裡的大概情況。他們家有三個孩子,老大已經結婚,帶著老婆孩子住在山下新規劃的村落裡面。老二是個女孩兒,現在新疆打工,回來的機會很少。老三是個兒子,幾年前下河游泳,因為溺水而遠離了他們。如今,男主人隨身揣著小兒子的身份證,想他了就拿出來看看。
他們現在還保留著古老的生活習慣,晚上除了豬是單獨關在豬圈以外,其他的牛、羊等牲畜都是和主人同室而眠。周圍地上散亂地擺放著他們農耕的收成,女主人背後像大柜子一樣的東西就是他們的床,幾乎所有的家當都在這一間屋子裡了,然而屋子中永不熄滅的火塘,既是彝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也是彝人自古以來的精神主導。
火塘與彝族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它的出現與彝族的居住形式及其居住環境的自然條件密切相關。可以說,火塘是彝民在適應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創造了極富特色的民俗。由於他們所居住的地區,群峰聳立、江河縱橫、氣候寒冷,火塘是必不可少的一種生存工具。彝族住房多為三間或五間,正中一間為堂屋,火塘就設在堂屋中靠左的地方。火塘在彝族居住民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每一戶彝族家庭生活的中心,是飲食、取暖、照明、會客、議事乃至宗教活動的場所,既是家庭成員聚會之處,亦為接待客人之所。彝族人大都把火塘視為家庭的象徵,認為與家人的命運禍福密切相關。尤其是火塘中火的熄與燃,同家人的命運休戚相關。火塘里的火長年不熄,固被稱為「萬年火」。彝族有一句諺語:「生於火塘邊,死於火堆上。」他們對火有特殊的認識和感情,於是有了敬火、護火的各種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