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後全解,把《隱秘的角落》獻給不完美的童年 | 導演、製片人自述

2020-06-26     文娛頭版

原標題:幕後全解,把《隱秘的角落》獻給不完美的童年 | 導演、製片人自述

「再隱秘的角落,也有陽光照射進來。」

昨晚,《隱秘的角落》一口氣上了八個熱搜。

劇集的高熱度,從6月16日開播當晚就開始發酵。

開播三天,《隱秘的角落》豆瓣評分一度衝到9.2(目前豆瓣評分穩定在9.0),成為2020年截至目前評分最高的劇集。

三個孩子意外發現殺人案件,不管是孩子湯姆·索亞式的「歷險記」,還是大人進退兩難的生活選擇,一環扣一環,12集《隱秘的角落》一氣呵成,毫無廢戲。

有人拿起原著,對比學習故事改編的門道;有人開始拉片,攝影、剪輯、美術、音樂、燈光等視聽元素都值得解析;有人反覆推敲細節,對劇中五個孩子、八個大人的命運牽連展開解讀。浪漫、溫暖、現實,《隱秘的角落》就像一個範本,成為今年的一部「現象級」作品。

這是樂隊鼓手、吉他手出身的辛爽第一次執導劇集,他把這次拍攝形容為「一場近兩年的極限運動」,觀眾開玩笑說,只要鼓打得好,拍戲節奏也卡得好。

誇讚湧來,辛爽和團隊又忙碌了起來。

我們的採訪定在晚上八點,採訪前,工作人員帶著一絲歉意發來消息,「上一個採訪剛結束,先讓他們吃會飯休息會。」

這是他們當天接受的第六個採訪,「對,嗓子都說啞了。」

萬年影業合夥製片人盧靜

採訪時,辛爽常把「集體的力量」掛在嘴邊,編劇團隊如何分工?演員拍攝時都有哪些故事?劇集還有哪些值得注意的細節?剪輯、音樂如何為劇集加分?片尾為何寫下「獻給童年」?帶著這些問題,文娛頭版(ID:wenyutouban)和萬年影業合夥製片人盧靜、導演辛爽來了一次夜間暢聊,揭秘去年此時,「男孩朝陽的夏天」。

從左到右依次為:造型指導田壯壯、剪輯指導路迪、聲音指導張楠、導演辛爽、攝影指導晁明、美術指導李佳寧

以下為二人自述。

從打磨劇本開始

盧靜——

這兩年,隨著懸疑網劇《無證之罪》《白夜追兇》的播出,市場上出現了很多同類型劇集,同時,家庭題材也有很多受眾,我們就想做類型的結合。

此次《隱秘的角落》(以下簡稱《隱秘》)的部分主創曾參與過《無證之罪》,又有新導演的加入,整個團隊都想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情。

做策劃案時,在類型定位上,《隱秘》的第一類型是家庭,第二類型是成長,第三類型才是懸疑。

三個孩子作為主演,從市場接受度來說,這不是一個很友好的作品,但我們又在類型破圈上有一些野心,希望「家庭」這一類型,能夠吸引更多的觀眾。

影像風格在那時就定位為「陽光明媚」,一定要在夏天拍攝,孩子、陽光、汽水、汗水……我們想要這種感覺。

編劇團隊各有分工。

喬·卡卡西是美劇《紙牌屋》的編劇之一,在郵件溝通後,他決定以編劇監製的身份加入團隊,給《隱秘》指出了方向性的內容,比如對於劇集第一類型為家庭的設定。

孫浩洋最早加入編劇團隊,2018年4月寫了第一版劇本大綱,他很喜歡《壞小孩》原著,前期提煉出可改編的部分,並做劇情延展。

胡坤對劇本做整體把關和調整,他是一位父親,給我們分享他對生活和情感關係的觀察,他總說「編劇是編不過生活的」。

潘依然更多做劇本結構和人物塑造。比如周春紅這個人物,讓兒子喝牛奶、與馬主任約會時擦掉一點口紅、吃桔子等戲份,這些設計是她很擅長的內容。

左:潘依然;右:盧靜

與辛爽的合作也與劇本磨合有關。

我和大家一樣,都是從《幻樂之城》關注到辛爽。最開始有一個相對小眾的項目,製片人發給辛爽資料後,第二天我就收到他的信息,當我把小說寄給他,同樣是第二天,辛爽又給了我反饋。

兩次都是隔天就收到回復,其實行業內很少有人會這麼及時地進行溝通。對於項目,我發現他更看重的是故事本身能否支撐一個作品的誕生,這讓我很欣賞。

當《隱秘》在劇本開發過程中遇到瓶頸,我便帶著劇本大綱向辛爽尋求意見,辛爽當時問我:「你能給我一個晚上的時間嗎?」

結果第二天,辛爽在大綱里做了密密麻麻的筆記,還認真地指出大綱問題。這是他第一次接觸《隱秘》,後來項目需要定導演的時候,我就認為辛爽是合適的人選。

辛爽——

我是被原著吸引,楔子中寥寥幾句——幾個孩子在夏天,偶然拍到一起兇殺案。這個故事很適合視覺化呈現。

改編時,我只看了一遍原著,但我把它打動我的感受記住了。

《隱秘》想講述的是一個關於「愛和選擇」的故事。劇中許多人都在做一些以愛之名行惡之實的事,他們對愛有著錯誤的理解。有些人把愛理解成自私的占有,有些人理解為卑微,當他們做選擇時,一旦做出錯誤決定,就會導致悲劇的出現。

我們想傳達給觀眾的信息是:在生活里,要及時審視自己。父母有沒有正確地對待孩子?我們有沒有錯誤地理解愛?有沒有以愛之名去傷害別人?

角色為表演提供支點,視聽語言是二次創作

盧靜——

選角花的時間很長,從2019年1月1日開始,6月底完成選角工作,7月10日開機,一共拍攝了77天。

三位小朋友的選角,起初我還很擔心,但是在選角過程中,我卻發現,孩子演戲其實很真誠,因為他們相信自己的角色。

王景春是《隱秘》第一個定下來的演員,寫劇本時我們就覺得他適合老陳這個角色。去年,王景春在柏林電影節獲得銀熊獎最佳男演員,我非常高興,但說實話當時我心裡也「咯噔」了一下,怕他會演不了《隱秘》了。但是做完劇本後,我們還是找了他,他也接受了這個角色,這對我們後面的工作帶來很大幫助。

秦昊合作過《無證之罪》後,我們團隊都非常感謝他。

張東升這個角色有很多人願意來演,但對我們來說,如果秦昊願意,那一定是他來演。

最開始,我和辛爽、選角導演去橫店找秦昊見一面,當時辛爽做了很多功課,他寫了整整十頁的人物分析,但是當辛爽介紹到第三頁紙的時候,秦昊對這個人物提出了一些疑問,辛爽當時就停了下來,沒有對人物多做辯解。

那時我還挺失落的,問辛爽為什麼不解釋,辛爽說讓我放心,他覺得秦昊提的建議是對的,不應該在這時候為角色多做辯解。隨後,他說:「再給我一點時間,我回去把人物做豐滿,我們再來找秦昊」。後來,辛爽回去後重新將人物做了補充,最終定下這個角色。

辛爽——

創作之初,我們就定下一個標準:用視聽的方式去講故事,而不是主要靠台詞推動。視聽語言追求信息量最大化。

在第一版人物身上,張東升生活化的地方相對偏少,原來設計的性格有些沉默寡言,相對內向。對於演員來說,這樣的表演層次就比較低,秦昊說,周春紅這個人物就寫得特別好,他希望張東升這個角色可以更加有血有肉。

在劇本階段,這個角色並沒有禿髮的設計,有一次秦昊在補妝時,我們閒聊,人物有外在的形象,也要有內在的形象。他在獨處的時候,就需要給演員多一個表演的「支點」,多一些層次感,於是就有了禿髮的設計。從效果來看,觀眾也能看出這個角色真實的內心世界。

張東升把愛理解為占有和自私,其實就會導致他做出一些惡事和錯誤的選擇。

剪輯是二次創作,張東升有一場和小孩在電梯里的戲,他把孩子弄哭的場景原計劃在第三集出現,後來剪輯調整到第二集。把人物情緒提前,角色也更合理。

張頌文在劇中飾演父親一角,為了真實,他演戲不會收著勁兒,在王瑤面前拍桌子、手流血那場戲只拍了一條,情緒特別到位。

跟孩子搭戲沒那麼容易,表演時需要給孩子代入感,他的情緒才會更容易被激發。張頌文和梓杉很熟悉了,在電影《西小河的夏天》就演過父子,梓杉對他有一種天然的信任感。

最後冰庫爆哭那場戲只拍了兩條,第一條非常完美,大家情緒太激烈了,後來剪輯就用的這一條,情感非常熾烈。表演時,張頌文不停地用身體靠近梓杉,用頭蹭他,都是在激發梓杉的表演。

其實,這個人物很愛兒子,但他迫於壓力,需要處理兩個家庭之間的關係。在第六集,他和兒子吃甜品時,落在朝陽碗中的蒼蠅是現場臨時加進去的情節,糖水和蒼蠅是兩個完全相反的意象,本來準備讓一個爬蟲類的東西從朝陽身邊爬過,現場做了調整。

這場戲的聲音處理下了很大功夫,稍微放大音量,你會聽到朝陽和父親對話時,背景音有過山車、很多人喊叫的聲音,就與人物內心相契合,這也是我們追求的視聽最大化。

第11集片尾,父親「打巴掌」的彩蛋本來打算放在開篇的小引子裡,後來剪輯時覺得放在片尾效果會更好,可以讓觀眾突然對角色多一層理解,看到的信息量和趣味感會多一些。

周春紅有很多內心戲,都是很安靜的戲。劉琳表演的獨門絕技是,她能把內心的東西外放出來,由內向外的爆發。

桔子這個意象一直跟隨周春紅,它有很多象徵,能帶來情慾氛圍的汁水、從果實到禁果的聯想、視覺上的綠色,加上演員表演上就能感受到酸楚的味道。劉琳在拍攝現場不太說話,她會安靜地醞釀情緒,當時大概吃了四五個桔子吧,真的挺酸的。(笑)

音樂:《小白船》是安魂曲

辛爽——

12集的劇集結構介於電影和電視劇之間,可以展現更多的人物和情感,同時,網劇單集可以不受時長所限,我們有一集一個小時的,也有40分鐘這樣不同的體量。在每集的設計上,我們更多考慮的是故事本身的節奏感,根據每一集的主題打磨節奏。

很喜歡丁可之前做的《踏血尋梅》等作品的配樂,他沒有做過劇集,我倆音樂趣味比較像,就有了這次合作。配樂風格上要符合家庭懸疑的基調,希望在生活感里有一些懸疑質感。

例如大衛·芬奇導演的《社交網絡》,它並不是懸疑電影,卻用了很多懸疑風格的視聽,就會產生很有意思的化學反應,這給了我很大靈感。

每集設置不同的片尾曲,是想讓觀眾在這一集的故事結束後,情緒有所舒展,音樂本身與劇情也有關聯。

《小白船》這首歌改編自朝鮮族的安魂曲,小娟的聲線有很多溫暖的質感,我也不知道現在網友怎麼嚇成這樣,從治癒變成了「致郁」。(笑)

《純潔2016》這首歌是最後定下來的。當時剪輯完成後馬上就要進入混錄階段,我們老覺得那一塊差一點情感,情緒不充分。木馬是我很喜歡的樂隊,我的歌單里一直有這首歌,在錄音棚的時候,我們直接貼上軌道試試,結果發現特別貼合,然後馬上聯繫木馬。

「飛船」的靈感來源於《紅樓夢》

辛爽——

創作的養分很多來源於中國電視劇和傳統文化,電視劇《渴望》《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空鏡子》……這些電視劇中的煙火氣和生活質感,是我們血液和文化里的東西。

在《隱秘》里,船的意象貫穿全劇,這些船從來沒有離開岸邊、從來沒有進入水面。我們希望有一刻,這個船可以離開岸邊,「飛」向一個很美好的地方,就有了片中三個人在船上飛向天空的特效場景。

這個靈感是來自於《紅樓夢》里的「太虛幻境」,劇本階段,我們稱這一段為「幻境」。

這場戲鏡頭直接轉到徐靜的溺水,當時拍攝時,需要在海面搭一塊大大的藍幕,後期要做特效,現場花了很多時間討論鏡頭要怎麼切,為什麼調度這麼複雜。後來看到剪輯效果,團隊明白原來是這個意思,挺感謝當時大家選擇信任我。

其實整個海邊、船上的戲份拍攝難度都很大,我們想要的是船在岸邊擱淺的狀態,可以表達人物處境,但事實上,一天只有幾個小時的潮汐時間,潮汐很快上來,演員就沒法演戲,站在上面搖搖晃晃。等潮汐下去後,船底是傾斜的,製片部門又需要花很大的時間,用千斤頂把船頂正。

我們在海邊設置了很多強情節的戲份。夜戲時,月光是整個光線的底色,大船上裝有警報燈,紅色預示著慾望和危險,小白船裡面則大量採用蠟燭的照明質感,想在小小的空間裡呈現出一種孩子所在的空間,有更加溫暖的感受。

獻給童年?最想表達的是「陽光感」

辛爽——

取景地選在湛江,是希望以陽光的方式來展現故事——在陽光強烈時,總會出現陰影的部分;隱秘的角落,也一樣有陽光可以照射進來。

不是以簡單的善惡區分人物,我想充分地把人性的複雜和掙扎呈現出來。當時先胡亂想了「隱秘的角落」的這個名字,後來覺得,誒,好像還挺合適的。

陽光感是一開始就定下來的基調。比如老陳,這是原著里沒有的角色,他是一個浪漫化的人物。老陳、葉軍出現的場景,都有大量暖色系的畫面,這是陽光的顏色;還有孩子們在陽光下一起搬汽水,那場戲我每次看都會感動。

希望通過視聽語言傳達出真正有陽光感的畫面,希望所有孩子都能生活在陽光下。

畫幅方面,通常大家覺得變形寬銀幕、2.35:1畫幅看起來更有「電影感」,但攝影指導晁明建議,《隱秘》不適用這種畫幅,畫幅過窄會給觀眾很壓抑的感覺,會損失我們想要的陽光感。再加上孩子的戲份較多,需要表現他們的動感,也要考慮和成人同框時的效果,後來就決定用現在的寬畫幅呈現。

劇中有很多房頂上的戲份,提起夏天,會天然聯想到露台和房頂,孩子小時候都喜歡爬樹、上房,都會經歷這樣的童年。他們出現在屋頂時,也是劇中特別溫情的時刻。

我特別喜歡麥基的《故事》,《故事》扉頁上面寫著「故事是生活的比喻」。我們的童年雖然不會遭遇這麼戲劇化的經歷,但一些情感是相通的。

片尾寫下「獻給童年」也是這個原因,希望可以正確地理解愛與控制、愛與自私、愛與卑微,讓自我更新,就像結尾父親對朝陽說的那樣,有一個新的開始。

我不想破壞觀眾對細節的解讀,作為主創,如果由我們做出所謂的正確解讀,會損失觀眾很多樂趣。但有一些過度解讀會背離我們創作的初衷。我們在創作時秉承一個觀點——留得住、也要留得下。

留得住值得揣摩的小情節,留得下想要傳達的內核——再隱秘的角落,也有陽光照射進來。

-END-

輪值主編:彤童

採訪:彤童 宵夜

編輯:貓媽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GM58HIBd4Bm1__YGJU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