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能發現一例癌
隨著疫情逐漸緩解,來醫院做檢查的人也多了起來,但是和以前一樣,專門體檢的人很少,很多都是不舒服不得已才過來做檢查的。我所在的醫院是一家二級醫院,在消化內鏡中心,幾乎上每天都能發現癌症。這幾天的數字尤其有些觸目驚心:
截至到6月5日
在此前短短的20天裡,就發現了16例消化道腫瘤,還不算意外發現的一個喉部腫物(待病理),其中:
中晚期癌,占了13個;占比81.25%;
早期癌只有3個,占比18.75%!
最小年齡48歲,最大81歲;
在13個進展期患者中:有11位患者是這輩子第一次做胃腸鏡;全部都是出現了非常典型的症狀才來做的檢查;有2位患者是沒有按照醫囑定期複查,以至於出現了嚴重症狀,才想起來上醫院的。
在發現的3例早癌中,有2個是常規體檢,沒有任何消化道症狀;一個是因為胃不舒服,卻查出來食管早癌,算是歪打正著,他也沒有任何食管的症狀。
我們消化內鏡的主任慨嘆道:「這些晚期癌,至少90%是可以避免的!做個胃腸鏡就可以提前發現,並且有很大把握治癒的。」
消化道腫瘤包括胃癌、結直腸癌、食管癌,在早期的症狀,其實就是「沒有症狀」。
以胃癌為例,超過80%的患者並沒有明顯的特異性症狀,或者僅僅表現為消化不良、燒心、胃脹等,很容易被忽視掉。當出現所謂的「報警信號」時候,才慌不迭的去做胃鏡,十有八九已經病入膏肓了。
前幾天的一個61歲老者,就是這種情況:近一年來胃一直很不舒服,胃脹、偶爾隱隱作痛,近兩三個月來症狀持續加重,吃藥不能緩解,而且痛得特別厲害,不得已,才於上周來到我院內鏡中心做平生第一次胃鏡檢查,結果卻令人十分惋惜:
粘膜輕度充血附著粘液,大彎側見大小約3X3cm潰瘍性病變,表面高低不平,附有污物苔。最後診斷為晚期胃癌!
這位61歲患者如果,在一年前出現不典型的症狀時候做個胃鏡檢查,一定不至於發展到如此地步,甚至很可能還是可以內鏡下切除的早癌!
除了胃癌,腸癌也是大家生活中聽聞得比較多的消化道惡性腫瘤。而腸癌也是近年來我國增長最快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幾乎每5分鐘就有1人死於結直腸癌。
我們醫院的胃腸專家劉忠祥主任指出:
這是因為生活水平提高後飲食結構發生了變化,比如說脂肪蛋白攝入量增加,纖維素攝入量減少了,以前體力勞動的人比較多,現在腦力勞動和坐著不運動的這種工作性質,所以這個人群增加了。
一般的來講,結直腸癌早期都沒有什麼症狀,很容易使患者錯過最佳治療時期。肚子疼、有便血,或者有排便習慣的改變,這其實都是最典型的早期的症狀。
很多人因為害羞或者尷尬等原因,不願意去醫院做指檢。其實,在結直腸癌中,70%是直腸癌,而直腸癌中的70%是可以通過肛門指診觸摸得到的。
早期結直腸癌的治療效果還是比較理想的,5年生存率超過80%,但晚期5年生存率只有不到50%。因此建議40歲以上人群,每年應該做一次大便潛血檢查和肛門指檢。有家族史、長過結腸腺瘤和息肉、結腸炎患者等人群,應定期做腸鏡檢查。
說到消化道腫瘤,我們還要關注另一種,那就是食管癌。我國食管癌每年新發病例25萬左右,發病和死亡病例約占全球一半,是全世界最嚴重的國家。
我國的食管癌患者主要是食管鱗癌,抽煙、喝酒和有家族史的人都屬於高發人群。專家表示,食管癌早期沒有任何症狀,等到有症狀的時候,基本都是中晚期了。由於發現的晚,食管癌的治療效果也不是特別理想。
為了提高我國食管癌的治癒率,專家建議上面的高發人群除了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外,還應定期體檢,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其中檢查食管癌最常用的是胃鏡檢查,它比較直觀,如果發現有腫瘤可以直接做活檢,能夠早期發現病情。
劉忠祥主任最後總結:要預防消化道腫瘤還是要防止病從口入,少吃高鹽食品少吃腌製品,多吃高蛋白質食品和新鮮蔬果,注意膳食均衡,此外,還應定期重視胃鏡腸鏡檢查。
他建議3類人群進行早癌篩查:有家庭癌症史、高危因素的人及40-45歲以上人群,在健康體檢時,應進行電子胃腸鏡專項檢查篩查消化道早癌。
• end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FaTn3IBd4Bm1__YFza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