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西塔大院,最寂寞的景點,慕名去看西夏古塔

2019-11-02     懶游的故事

接著分享我的寧夏銀川之行。跑了兩天景點,有點審美疲勞了,今天就在我在南門住處的附近轉一轉,打開步行導航,一路走到承天寺。

​承天寺位於銀川市興慶區,承天寺塔矗立寺內,是寧夏著名的歷史古蹟之一,現在市民通稱為西塔大院。現在是門票十元,登塔俯瞰銀川市區二十元。這裡是銀川的小眾景點,我在參觀過程中,僅看到了一對老年夫婦遊客。大多慕名而來的遊客在承天寺門前看到售票後,短暫停留合影后離去。

​我慕名而來,因為是有個「西夏」情結。金大俠小說《天龍八部》里,虛竹跟朋友一行人來到西夏國,西夏國的公主正在招駙馬。大家有印象嗎?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党項人在中國西北部建立的一個政權,歷經十帝,僅存189年。而承天寺里的古塔就是目前唯一有文獻記載始建年代的西夏古塔,有多珍貴?本圖為承天寺山門。

​西夏建國皇帝李元昊死後,皇太后沒藏氏為了「幼登宸極」的小皇帝李諒祚,保「聖壽以無疆,俾宗祧而延永」,承天寺塔於西夏毅宗天祐垂聖元年(即北宋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歷時五年修建了承天寺和承天寺塔。並將西域僧人進獻的佛骨,以金棺銀槨貯埋於塔基下。西夏福聖承道三年(公元1055年),又將宋朝所賜的《大藏經》置於寺內。

​外院院落寬闊,古樹參天,松柏長青,肅穆寧靜。承天寺在元、明兩朝之時,曾遭受天災、戰禍,在明朝初期僅「塔獨存」。明太祖朱元璋的十六子慶靖王朱栴重修寺院,增加了殿宇,承天寺塔以「梵剎鐘聲」又得以名噪寧夏,成為明代寧夏八景之一。

​承天寺,寺門朝東開啟,院內現存建築有五佛殿、佛塔、韋馱殿、臥佛殿。韋馱、臥佛二殿兩側建有南北向配殿。清乾隆三年(公元1739年)寧夏平羅發生強烈地震,波及寧夏府城,地震中該塔塔體及院內建築毀壞嚴重。現存承天寺塔是清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重建,其形制仍保留了西夏佛塔的風格。是我區目前唯一有文獻記載始建年代的西夏古塔。圖為五佛殿。

​坐落在外院的五佛殿與佛塔同建在一條東西向的中軸線上。承天寺塔為一座八角十一層樓閣式磚塔,高64.5米,比西安的大雁塔還高0.5米。

​塔體建在高2.6米、邊長26米的方形台基上。塔門朝東而開,塔內為磚砌中空桶形結構,可通過4.8米的券道進入塔室。塔室呈方形空間,室內各層為木板樓層結構,有木梯盤旋而上。

​塔身一至二層各面設券門窗式壁龕,均為盲窗;三、五、七、九層設南北券門式明窗,塔身各層收分較大,每層之間的塔檐上下各挑出三層棱牙磚。圖為承天塔登塔入口,石欄旁有工作人員檢票,嚴防死守,登塔費二十元。

​各層檐角石榴狀的鐵柄上掛有鐵鈴,微風吹過,丁當作響。

​塔身十一層以上挑出五層稜角牙磚,上建八面攢尖頂剎座,其上立桃形綠色琉璃塔剎。四、六、八、十層設東西向多門式明窗,十一層設四明四暗圓窗。整座塔造型挺拔,呈角錐形風格,古樸簡潔。

​承天寺塔居承天寺院中心,韋馱殿南、北各有磚雕門樓一座,將承天寺塔大院劃分為前後兩部分。

​韋陀殿。

​精美的重檐磚雕垂花門和圍牆連接,形成四合院式的院中院。

​透過斑駁的木門看去,四合院式的院中院中一片秋色。

​後院中部為高出前院的台地,臥佛殿位於後院台地的西側。

​園內,兩位老年遊客在拍照。這也是我在承天寺景區里看到的僅有的參觀遊客。

​臥佛殿。

​準備離開時,忽然被一陣高亢的歌聲所吸引。原來,兩位老人在山門兩側配房的門廊下,一位大媽高歌一曲,中氣十足,就是有點跑調。一位大爺在旁不斷喝彩,一曲唱罷,兩位老人開心地交談起來,似乎是剛剛相識的,一見如故。

​銀川是一個文化獨特而有魅力的地方,承天寺、承天寺塔已成為銀川城市文化的代表,成為銀川市的掌上明珠,人氣有待進一步提升,現在還遠遠不夠。

待續,我在大美銀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DyfKW4BMH2_cNUglUs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