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從垃圾堆里撿起你的 iPad Pro

2019-07-22     曹將的深夜筆記


這篇文章其實一直不敢寫,因為之前發不過一篇,主題就是:不要買 2018 年出的 iPad Pro。

但是,因為自己的老款突然壞了,所以最後還是偷偷買了……

越用越好用。

很多同事看我每天拿著 iPad 又是記錄、又是繪畫,就來問到底怎麼用、值得買嗎。

一一回復又比較麻煩,於是索性把一系列心得寫出來。

不過還是要說明一下,對於自己來說:iPad 仍然難以承擔複雜的工作,它最佳的使用場景是信息輸入、手繪和簡單文稿輸出。

基於這個邏輯,簡單分享一下自己的使用方法。

01 硬體和系統

先說硬體設備。

現在的設備是 2018 款的 iPad Pro, 11 寸,256 G ,配了一支筆。

兩者都為美版,今年 6 月某寶入手。兩者加起來 6616 元,比國行官網便宜 1400 元。

鍵盤用的是微軟家的摺疊鍵盤,當時買成 459 元。剛剛去淘寶上看,現在最低也要 500 出頭,沒想到竟然升值了!

另外,螢幕有貼類紙模,好處是寫東西會有阻力感,壞處是會影響一定的顯示效果——不過這點自己還能接受。

以上便是硬體部分。

系統的話,已經升級到 iPad OS 公測版,用的是愛思助手。(不過務必記得備份!)

02 軟體

這一部分,我想從使用場景和解決方案層面來展開。畢竟純聊軟體,就像寫產品說明書,很沒意思。

1.看《圓桌派》時,如何做筆記?

App:優酷,Post-it

個人很喜歡《圓桌派》,每期嘉賓圍繞一個主題聊故事、談看法,金句頻出。這時候,就想要記錄下來。


使用的軟體是 Post-it ,3M 家開發的一款便簽軟體。

直接把軟體拖動到 iPad 右邊(iPad OS 的新功能),遇到金句就記下來,有一兩點感觸就添上。一集看完,留下一串便利貼。

再進行二次梳理,便成為觀影筆記。

為什麼要用便簽呢?

它的好處是:一次只用專注於一小塊內容,寫完就下一張,不會像打開一個 Word 或備忘錄那麼有壓迫感。

為什麼要用 Post-it 呢?

因為寫完以後,它還可以進行隨意的排列,劃分到不同的組內。特別適合於不太清楚邏輯時,散點式記錄。

Post-it

2.看書時,如何做筆記?

這就要看是什麼書了。

2.1 可下載的 Epub 書、PDF

App:MarginNote 3

我會選擇用 MarginNote 3。它的好處是:做的筆記,可以馬上生成思維導圖。

MarginNote 3

2.2 微信讀書

App:微信讀書,Post-it

微信讀書的優勢是,經常會領到無限閱讀卡,可以免費看很多書。

在閱讀時,也會需要做很多筆記。這時候,一般會在軟體里,把關鍵詞句劃線,方便後期整理。

同時,也會開啟 Post-it 做一些筆記,主要是講一些文字的內容圖形化呈現。

3.手繪筆記

App:Paper

說實話,上面的內容,在電腦端也可以實現,比如一邊看書或綜藝,一邊打開印象筆記的便簽進行筆記。

到了這一部分,那就是 iPad 的特長了。

每次聽了一門課,或者看了一本書,亦或者自己寫一篇文章,會習慣於將核心內容或金句畫出來。

這樣做有兩個目的:

一方面,是讓自己開心。

沒錯,就是討好自己!

當把一些有感觸的內容,用自己的理解畫出來,配上一點色彩,最後署上名,別提有多開心!

另一方面,是內容回顧。

繪製的過程,也是不斷回顧和整理的過程。將線性的文字呈現為圖像時,大腦的記憶點也更加多元。

在繪圖時,最常用的是 Paper 。它雖然不像 Procreate 和 Sketches 有圖層、有更強大的自定義畫筆,但是,它勝就勝在簡單。

就那麼幾支畫筆,介面簡單,留足最大的空間給繪圖;繪製完成後,藉助於雲端存儲,手機上也能看到。

4.日常記錄

App:Notability

現在很多時候,開會和討論時,我就帶著這個 iPad Pro ,直接在 Notability 里記錄。

類似的還有一個軟體 Goodnotes ,兩個都很不錯,但是,選擇 Notability 有一個重要原因:它有 Mac 端!

這意味著,記錄完後,我可以非常方便地在 Mac 上瀏覽,並藉助於搜索工具快速定位曾經記錄的內容。

一氣呵成!

5.彙報工作

App:Notability

經常要跟領導彙報方案,溝通修改意見。

我一般會把方案存為 PDF ,直接導入到 Notability 里,然後帶著 iPad 過去。領導對哪裡有意見,就直接在上面劃出來,做好批註,拿回來馬上就能改。

這裡涉及到如何導入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案:

第一,如果你有 Mac ,那很簡單,直接在 Mac 上下載 Notability ,插入文件即可。

第二,如果你的手機是 iPhone ,則可以利用「隔空投送」,把文件發到 iPad 上,並選擇 Notability 打開。

第三,如果都不是,那可以考慮使用雲存儲軟體(比如堅果雲),同步文件,再在 iPad 上打開。

6.寫計劃

App:日曆+截圖

自媒體的文章一般是至少提前一周寫好的,所以需要排期發布。

一個方案是在日曆里輸入安排,但是總覺得不爽。

之後索性直接截圖,這時候系統會自動出現繪圖的菜單,接下來就直接寫下排期。

簡單,直觀!

7.碼字

App:Ulysses,備忘錄,印象筆記,Notability

在文章開頭也提了,iPad 並不適合重型的輸出,比如製作一份精美的 PPT ,完成一份圖文並茂的 Word 文檔。它更擅長的是輕便型記錄,比如做手繪記錄,亦或者純粹的文字記錄。

所以,在寫作上,個人並不追求可以通過它實現多大的效果,只是希望能記錄一些核心觀點。所以,軟體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記錄下來,之後再在電腦端進行深度處理。

ulysses

8.小神器

上面的都是比較頻繁用到的軟體和場景。

這裡再推薦幾個比較少用,但卻能帶來一些奇妙效果的軟體。

Jig Workshop

繪製 3D 模型,我會在繪製完後截圖,再在其他軟體里做備註。

Imaengine Vector

將任何圖片變成漫畫模樣,更重要的是,可以輸出矢量圖!這意味著可以後期在 illustrator 里編輯。

原圖

處理後效果

廢片

這是一個修圖 App ,它可以給照片加上漏光效果,很多人像瞬間有了別樣美感。


潮汐


白噪音 App ,讓人瞬間置身雨中、海邊、瑜伽室,適合看書時作為背景音樂使用。

Noted

它可以一邊錄音,一邊記錄,並且會留下時間戳,方便後期從文字定位到錄音的時間點。

我是小結

本文主要討論了如何將 iPad Pro 變成生產力工具。但是,我們必須承認,iPad 在很多地方仍然比不上電腦,它更適合的是「輸入」和「輕度的輸出」。

  • 在輸入層面,Notability 可以方便我們做筆記,Post-it 可以有助於我們梳理核心關鍵點,MarginNote 可以讓筆記快速轉成思維導圖。
  • 在輸出層面,Paper 可以快速畫出圖形,至於碼字寫作,備忘錄、印象筆記等都可以,但更深度的編輯則要回歸到電腦端。

我是尾巴

大一的時候,我的專業是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學了一些關於 IT 的課。記憶最深刻的,是其中一位老師說的:

你們以後會接觸各種各樣的軟體,但我希望你們能在讀書階段,精通少數的幾個。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深刻體會到一個軟體的內涵和外延,你會發現原來它們可以這麼厲害。

在這篇文章里,大家應該也看到,常用的啟示就那麼幾個。但是用好他們,即可讓效率大幅提升。

晚安好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9TGMWwB8g2yegNDeGf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