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文娛行業來說,2019年或許將成為日後盤點時一個有「轉折」意義的年度。全球視野內,競爭、競合依然是常態,但「突破」成為關鍵詞。
2019年的國內紀錄片產業,一路穩中有變。從台前的「高光時刻」,到幕後的「格局流變」,新的行業生態正在形成。新年伊始,文娛頭版(ID:wenyutouban)推出系列專題《2019文娛印記》第五篇《回眸2019,「中國紀錄片生態」悄然演變中》。
曾經,與劇集和綜藝相比,紀錄片的聲量或許「低」了一些,但隨著近年來多方力量的加入,紀錄片逐漸走出小眾圈層,開闢出更大的舞台。2019年紀錄片領域就有諸多受到矚目的「高光時刻」——
- 12月9日-12月12日,第17屆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在4天時間內意向交易額突破8.88億元,並首次推出紀錄片商業價值榜,50部紀錄片上榜;
- 11月19日,第28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開幕,首次以紀錄電影《尺八·一聲一世》作為「國產新片展」開幕影片,並首設「紀錄電影」單元;
- 9月下旬,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節目收視綜合評價大數據系統首次公布紀錄片收視報告,對16個央視頻道、34個地方衛視頻道、3個地方衛視紀實頻道以及4個中國教育電視台頻道紀錄片收看情況進行了監測,數據顯示紀錄片整體收視勢頭強勁,共有11部紀錄片收視率破0.5%,超過多數晚間黃金時段綜藝節目;
- ……
這些大事件,是國內紀錄片領域正在發生變化的「台前印證」。而紀錄片產業在政策扶持、台網聯播、平台格局、市場資本、商業價值、觀眾群體、創作生態等方面不同程度的衍變,則是其背後更深層的原因。
2020年伊始,文娛頭版(ID:wenyutouban)嘗試從平台(機構)以及創作生態兩個維度,對2019年紀錄片行業發展進行回顧。
傳統紀錄片陣營轉型升級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紀錄頻道結合「5G+4K+AI」等融媒體技術,在2019年10月進行了一次深度改版。改版後的央視紀錄頻道,在推出精品力作、孵化具有國際國內雙向影響力IP的過程中,致力於打造紀錄片創意生產模式,推動頻道品牌升級。
去年改革「動靜」最大的,當屬「同業」中創辦時間最久的上海紀實頻道。2019年4月,SMG紀錄片中心成立,在機構上以十三個工作室的形式整合了上海紀實頻道、融媒體中心、東方衛視中心等SMG紀錄片創作中堅力量,在組織架構上,實現了紀錄片中心、紀實頻道、真實傳媒「三塊牌子,一套管理班子」的模式,在模式上依託全資控股的真實傳媒和聯合投資控股的雲集將來,進行了外向型規模化的紀錄片製作。
此外,上海紀實頻道還布局了紀錄電影版塊,計劃參投、製作紀錄電影,並注重探索紀實類影像作品的商業價值。改革的步伐一直在持續,從2020年1月1日起,紀實頻道與藝術人文頻道正式整合為紀實人文頻道。
2019年進行整合頻道的還有北京冬奧紀實頻道。為更好宣傳北京冬奧會和殘奧會,北京紀實頻道與原體育頻道合併為冬奧紀實頻道,並於2019年5月10日正式上星播出,目前全國覆蓋人口已突破4.1億。
不同廣電機構正在結合自身體制特點與時代背景進行調整,也有的選擇在擅長領域繼續深耕。湖南金鷹紀實頻道便積極打造社會價值和市場價值兼備「青春范」紀錄片,對紀錄片創作進行「年輕態」的創新。
內部改革的同時,傳統紀錄片播出機構還不斷創新與新媒體的合作機制,樹立網際網路思維、更新傳播業態,挖掘紀錄片更多的價值。
網際網路平檯布局「加碼」
日新月異的網際網路技術,助推中國紀錄片發展進入快車道。「融媒體傳播是常態,網際網路成新主場」,《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9)》中這樣描述。其實不僅是觀看渠道的多元化,網際網路平台的入局,甚至改變了紀錄片行業生態。視頻網站帶來了資金、技術、人才、傳播、商業等「新血液」「新玩法」,其長尾效應驅動行業發展形成新的良性循環,並成為塑造國內紀錄片全新格局的新勢力。
12月27日,《2019騰訊視頻年度指數報告》發布,其中就有對紀錄片版塊的整體復盤。目前,騰訊視頻紀錄片頻道已經形成了一套「泛紀錄片戰略」。2019年相繼推出了《早餐中國》《是麵包,是空氣,是奇蹟啊》《我們的浪潮》《風雲戰國之列國》等不同品類的紀錄片,在內容IP開發、工業化生產、商業運營等方面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探索與嘗試。
《2019騰訊視頻年度指數報告》紀錄片單元
與騰訊視頻齊頭並進,在紀錄片成本投入和產業布局方面越來越大的,還有優酷。就在2019年12月30日,優酷內容開放平台完成最新一輪產品服務疊代升級,旗下九大品類內容實現月度結款,其中就包括紀錄片。
在12月的廣州紀錄片節上,優酷表示未來全年將投入2億資金助力國產紀錄片創作,並希望重新定義紀錄片的市場價值。在紀錄片領域不斷發力的優酷,在2019年獲得了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頒發的年度紀錄片播出機構稱號,這是網際網路平台首度獲此殊榮。「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紀錄片」,成了優酷紀錄片新的SLOGAN。
與優酷一樣,在廣州紀錄片節期間對平台2019年內容進行總結,並對未來布局進行展望的,還有近些年在紀錄片領域異軍突起的B站(嗶哩嗶哩)。B站也表示未來將再次啟動「尋找計劃」,繼續挖掘平台社群和彈幕互動等優勢。
憑藉二次元文化崛起的B站,自2016年《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其平台播出並迅速成為「網紅紀錄片」後,便積極參與到紀錄片領域的各個層面。2018年也是在廣州紀錄片節上,更是首次提出了「網生新派紀錄片」的概念。目前,成立紀錄片出品部的B站,在紀錄片採購、出品、自製上的投入基本持平,且在逐年增加對紀錄片的投入。
曾率先推出紀錄片會員付費觀看模式的愛奇藝,在如今過億的會員體量下,也在探索內容階梯化布局的同時,繼續深入研究和搭建分帳體系;專注主旋律紀錄片年輕化表達的芒果TV,在微紀錄片的表達形態中,走出了一條適合網際網路碎片化傳播的紀錄片道路;一條、二更、快手以及位元組跳動矩陣中的西瓜視頻和抖音、新浪旗下的酷然視頻、百度的好看視頻等新興視頻平台,也在紀錄片領域爭相發力,探尋各自不同的商業價值兌換模式。
雖然紀錄片市場還沒有電影、劇集、綜藝那般成熟,但廣告招商、會員付費、IP授權、版權分銷、衍生開發等已成為目前紀錄片在視頻網站的常規商業模式。雖然網際網路平台在紀錄片布局方面存在競爭,但這更是一個競合的時代,合力之下已經催生出了紀錄片產業新的增長極。
創作端積極調整姿態
「紀錄片真的可以賺錢嗎?回答是否定的。」曾進行過如此評述的法國馬賽國際紀錄片節和法國陽光國際紀錄片節創始人伊夫·讓諾於2019年11月14日去世,享年69歲。那段時間前後,業內對「紀錄片能否賺錢」有過一番討論。但其實,伊夫·讓諾在接受《每日新聞》採訪時,還曾對「紀錄片如何平衡商業性和藝術性」進行過這樣的表述:「這是支撐我們的『兩隻腳』。我們既需要籌措資金,也需要做出具有藝術性的好作品。有時候藝術上的成功也能帶來商機。兩者是矛盾的,也是辯證的,表面上商業與藝術是一對反義詞,但有時候他們是可以共存的。」
曾幾何時,紀錄片的確有過無人問津的日子,彼時進入這個行當就意味著,為了「記錄真實」就需要苦守清貧。紀錄片在資金和時間等成本投入方面較高,這決定了其投入產出的不對等。但如今,紀錄片的可能性正在被重塑。「紀錄片不能商業化,但是應該兌現商業價值」等觀點,正讓越來越多紀錄片人辯證地看待紀錄片與商業、與市場、與觀眾之間的關係。紀錄片人開始從創作心態和創作方法層面作出改變。
無論是播出渠道的多元化,還是受眾群體的年輕化,亦或是觀看習慣的碎片化,B端和C端的變化都讓內容創作者重新思考,到底怎樣的紀錄片表達語態才是適合當下語境的。加之日益年輕化的紀錄片行業創作主體,全新的拍攝手法和視聽語言被代入紀錄片中:紀錄片+真人秀帶來的紀實綜藝,紀錄片+短視頻產生的微紀錄片,紀錄片+商業元素融合出的帶貨紀錄片……2019年的《奇遇人生》(第二季)、《早餐中國》一二季等案例都在表明紀錄片創作樣態的變化逐漸成熟。
除了內容層面的自我革新,在產品運作方面紀錄片從業者也在不斷嘗試。縱觀新媒體平台的管理核心和創作主力不難發現,他們多數是來自傳統媒體的紀錄片人,並與項目製作方一起,在內容開發和商業模式上重新探索紀錄片品牌化、工業化道路。
如今,中國紀錄片行業已經形成一個以央視紀錄頻道、衛視紀實頻道為主力,以新媒體平台為重要支撐的多元格局。「新老玩家」共存的融媒體環境,讓中國紀錄片產業格局變得更加豐富、多元、有序,也讓「紀實影像」的內核更加充實有力。
-END-
作者丨雨天
編輯丨雨人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1Cqbm8BMH2_cNUgq9G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