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食狗肉,是一個關於「文明」起源的問題

2020-04-10     澎湃新聞評論

評論君說

不妨細緻梳理一下中國人的食譜,究竟哪些食物是必要,哪些成本過高不合算且有風險。

作者 |易之

4月8日,農業農村部在其官網公布了《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徵求意見稿)》(簡稱《目錄》)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其中引人關注的是狗並沒有被列入《目錄》,這意味著狗有可能被禁食。

農業農村部在「說明」中表示,隨著人類文明進步和公眾對動物保護的關注及偏愛,狗已從傳統家畜「特化」為伴侶動物,國際上普遍不作為畜禽,我國不宜列入畜禽管理。

在此之前,深圳也通過立法禁食貓狗。理由也與此類似,當地回復稱:「貓狗作為寵物,與人類建立起比其他動物更為親近的關係,禁止食用貓狗等寵物是許多已開發國家和香港、台灣等地區的通行做法,也是現代人類文明的要求和體現。」

無論是農業農村部還是深圳,在理由中都特地提到了「文明」。這個詞彙本身也是網上爭議的焦點。可以想見,「文明」容易進入文化辯論的視野,而文化辯論往往難有一個非黑即白的結論。

從網上看,有人說「中國有吃狗的傳統,劉邦就吃」,也有人說「清代滿族人就不吃」;有人說「兔兔也可愛為什麼要吃」,那麼也會有人說「昆蟲可怕也沒見人吃」……可以看到,網上很多討論,常是近乎無解的循環往復。

禁食狗肉,不妨先將其從「文明」的高度降維,還原到攝取肉類選擇的角度來看一下。狗肉之所以不主流,主要是因為不經濟。狗的飼養成本很高,每斤成本就超100元,需要獨處空間,且活動量大,不易長肉。這也是為什麼成規模的狗肉養殖場幾乎沒有,檢驗檢疫標準也相應匱乏,而偷狗、毒狗作為所謂「肉狗」的新聞卻十分常見。

而與此同時,狗因為較高的智商,經過長期馴化之後與人類產生親密關係,反而成為了人類社會的「工具」。在城市,狗是最常見的寵物,即便不把狗當寵物的農村,狗的主要作用也是看家護院,這一物種是作為活物、一種可以共情的生命嵌入了日常生活圖景的。

犬類的基本生存面貌,決定了為何狗的話題常被有意無意與「文明」關聯在一起。人會選擇某些行為模式定義為「文明」,將有些定義為「殘忍」,而定義的源頭,常是主觀的,由人的情感認知決定。比如孟子說「君子遠庖廚」,看不得動物待宰的場面;但多數人看到臭蟲,一拖鞋拍扁卻鮮有自責的。同樣是生命,為何前者有惻隱之心,後者卻麻木不仁?主要是因為家畜與人類的互動、情感連結較為密切,故而展露了對眾生並不平等的同情。

狗也是這樣。無可否認的是,狗在全世界範圍看,都是最為普及的寵物,已經成為伴侶動物。這樣的生物,養殖既不經濟,情感又易產生同情,再大興養殖業容易引發很多人心理不適。而這種不適,往往就是人道的起源,也就由此而生文明的標準。文明很多時候的作用恰恰就是安撫人心,比如穿著拖鞋、短褲出入嚴肅場合,為什麼被視作不文明?沒有為什麼,旁人看著不舒適。

當然,從現在的爭論看,禁食貓狗成為一種思潮,但在中國似乎還沒有變成文化禁忌。不過在總結疫情經驗教訓的當下,借著《目錄》徵求意見的契機,不妨細緻梳理一下中國人的食譜,究竟哪些食物是必要,哪些成本過高不合算且有風險。而像禁食狗肉這種,眾多人投射情感訴求的議題,也不妨多一些探討。如果說文明是否包含禁食貓狗尚難達成一致,理性思考、情感尊重應當包含在內,應該是沒有疑義的。

※ 編輯|程仕才

※ 澎湃評論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iFyYHEBfwtFQPkddbP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