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謠小紅書的被判了,你別只記著謠言

2020-04-03     澎湃新聞評論

評論君說

繪聲繪色的謠言一旦傳播出去,就像往白襯衫上潑黑墨汁,根本洗不幹凈。

作者 |沈彬

這是一則不太起眼的法治新聞。近日,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法院就小紅書起訴微博營銷號 「圈少爺」侵犯名譽權案作出一審判決,認定「圈少爺」在微博上的發文構成名譽權侵權,判決其賠償小紅書經濟損失及訴訟費等共計25.2萬元,同時在微博公開道歉,並置頂30日。

到底是什麼謠言呢?去年 7月31日,圈少爺發了一條微博稱「小紅書涉黃」,然後繪聲繪色地說:小紅書上很多女性在酒店打卡,是YP交易,那就是在招嫖,下面有跟帖問酒店價格是多少錢?回答的就是身價,「然後可以飛去你的城市,實現全國空降」。

這條微博有了近3100條轉發,之後更多的自媒體把這個當成「信息來源」,「小紅書變成小黃書」,「小紅書成公開賣淫平台」等標題橫空出世,似乎坐實了這款女性APP 就是的淫窩,甚至一時間「小紅書問價」成了一個心照不宣的哽兒。

如今,法院判決「圈少爺」這則微博是謠言,發酒店打卡筆記就是招嫖之類,純屬沒有事實依據的謊言。此外,「美貌研習社」及「電商頭條」等多個營銷帳號都因此被訴。今年1月,「黑鏡Blacklens」已就散布謠言向小紅書公開道歉。

「圈少爺」因為造謠敗訴了,但所付出的僅是25.2萬元的賠償,有意思的是,去年造謠時他只有740萬粉絲,如今他已經坐擁800多萬粉。一些自媒體通過造謠、碰瓷,名利雙收,粉絲噌噌地漲。

造謠時驚濤駭浪,闢謠時微風細雨,甚至是波瀾不驚,這導致大家記住的往往是謠言,而不是闢謠的結果。謠言對於當事人、當事企業造成的負面影響,很難在司法訴訟當中得到有效的修復。這種機制導致自媒體造謠、碰瓷成為一門穩賺不賠的生意。「開頭一張圖,下面全靠編」,站在道德高地上閉著眼睛胡說:看到小姐姐的照片就說涉黃;覺得內容不合自己口味,就舉報「毒害未成年人」,這嚴重毒化了民營企業生存的輿論環境。

比如,前述謠言廣泛傳播之後,海量網友到小紅書里的酒店筆記下「打卡」,這樣一來,謠言成了「神預言」,網際網路的互動機制反而成就了謠言的自我實現,這種不負責任的謠言幾乎將一家企業推到了生死邊緣。

傳統法律認為,大企業對批評(哪怕有一定失實的批評)有一定程度上的容忍義務,以避免「店大欺客」,侵害公民的正當批評權,讓大企業變成老虎屁股摸不得。但是如今一些自媒體的謠言在社交平台上病毒式傳播,而且這些謠言完全不需要有事實依據,越是駭人聽聞,越是無稽之談,越是傳播廣泛,傳播者樂在其中,逐臭不已,形成信息繭房。繪聲繪色的謠言一旦傳播出去,就像往白襯衫上潑黑墨汁,根本洗不幹凈。

去年年末,中央公布了《關於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其中提到要「健全輿論引導和示範引領工作機制」。全國工商聯也發文「訴苦」:有的「標題黨」為了一己私利,用斷章取義、譁眾取寵的卑劣手段賺眼球、搏流量。這些噪音和雜音,毒化了民營經濟輿論環境,傷害了廣大民營企業家,不利於「兩個健康」。

網際網路當然不是法外之地,各種APP 都守土有責,承擔起內容監管的法定責任,公眾也有權利批評網際網路企業,但是,要警惕一些謠言碰瓷企業,甚至綁架公眾輿論。網際網路企業需要監管,也需要一個友好的輿論環境。

※ 澎湃評論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4GVPnEBrZ4kL1Via-l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