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一個頗有作為的皇帝。但是他的帝王是靠自己奪取而來,並非是按規矩繼承而來。不過分析過當時的帝王人選,朱棣確實是比較符合帝王資質的,只可惜尊崇儒家思想的朱元璋則是希望帝王理應傳於長子,哪怕長子死亡了也應該傳給長子的長子,也就是長孫,後來他確實也是這麼做的,把帝王傳給了長孫朱允炆。朱允炆這人太過心善,不懂權謀,如果生在普通世家理應是個聽話的孩子,只可惜生在了帝王家。帝位還沒做多久就被叔叔朱棣給強搶了,自己也成了後世的一個未接謎團。
朱元璋的出生不好,靠努力一步步的坐上帝位。看了來之不易的江山社稷,他特別的提防別人,所以在當皇帝後,很多有能力有戰功的跟隨者都被他以各種理由給剷除乾淨了,後來哪怕是鎮守重要的地方也派自己的兒子去,深怕派別人會與敵軍勾結。
所以他的很多重要職務都放權給了自己的孩子,就連他家族成員比如堂兄弟之類的都提防著,覺得只有自己孩子才是可靠的人選,所以他的兒子在成為藩王后的待遇都非常的高,而朝中的大臣無論高位低位每月朝廷分發的俸祿都很少。
朱棣不是朱元璋的長子,他很小的時候就知道帝位不會傳給他,所以他早早就計劃離開都城,因為他知道,只有遠離都城才是最安全的,而且在外做藩王的俸祿是很高的,所以就讓朱元璋賜他去北平當藩王,如願後的他早早就開始尋覓人才,培植自己的親信勢力。年紀輕輕的朱棣在邊境的各種戰事中逐漸成長起來,有了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見解,隨著年紀的增長,他慢慢成為了北方的一股強有力的勢力。
朱元璋想傳帝位給長子的,可惜長子英年早逝,前面說的儒家思想作用下,朱元璋只好考慮把帝位傳給皇長孫,從始至終都不考慮朱棣。其實朱元璋很明白遠在北方當燕王的朱棣的能力,知道只有朱棣能幫助未來的皇長孫抵禦北方蒙古的進攻,所以對朱棣採取既重點使用,也重點提防,所以是很早就在朱棣身邊中安插了很多眼線,以備隨時掌握朱棣的思想狀態。
可是人心這東西,在利益面前是會變心的,朱元璋安插的那些眼線後來都被朱棣給收買了。朱元璋在臨死前曾對身邊的人說「朱棣已病。」可惜的是朱允炆沒能理解這話的意思,他覺得朱棣不會加害於他,畢竟兩者具有血緣關係,如此心性,怎麼能成就大事。
如果朱允炆聽懂這句話,提前防備朱棣,打壓朱棣的勢力,削減朱棣的實力,死的有可能就是朱棣了,但很可惜朱允炆沒有聽懂這句話的意思,他不明白「病」指的是什麼意思,病字另外的意思就是壞了,變質了。
朱允炆做皇帝不久,身處北方的朱棣在姚廣孝的精緻謀划下,開始了領兵攻城造反。姚廣孝的才能據說堪比劉伯溫,所以在他的謀划下,都城中很多與朱允炆關係不太好的諸多大臣都被朱棣重金給收買了,這些臣子知道朱棣的能力,無論他們朱家誰當皇帝,他們也就是一個臣子而已,只注重自身的利益關係。在朱棣軍隊的猛攻之下,朱允炆的守城軍隊徹底的崩潰了,朱棣也順理成章的坐上了帝位,後來明朝在朱棣的治理下成就了永樂時代的繁華,而朱允炆的具體下落也在一場大火中成為了中國帝王的一個未解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