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與海德格爾 人心對「本真性」的渴望

2019-12-13     南方周末

人們迷信「眼見為實」,或把某種哲學原理混淆為關於該原理的體驗,都不是一兩天的事情了。 (資料圖片/圖)

(本文首發於2019年12月12日《南方周末》)

西方人意識到了生存的歷史性,便將東方想像成「自然」,後者既被描繪成伊甸園的形象,也是靜態和遲滯的形象

近來「李子柒現象」引發了諸多的爭議。李子柒以「古法」美食視頻爆紅於YouTube,在全世界追捧者甚眾;很多外國網友說,她以最美的方式展現了中國文化。這些視頻傳回國內,有人稱讚她呈現的傳統,也有人質疑她能否代表中國文化,指責這些只是不懂中國的「歪果仁」一廂情願的想像。本文想先略談一下她的這些視頻在國外和國內引起的反應,然後再談一談這些視頻本身。

「古法」美食當然不能依字面意思理解,因為古今中外標榜「古法」的,極少經得起考據。從歷史學的觀點看,一切傳統都是被發明的。這並無值得苛責之處,因為哪怕是歷史上的豐功偉績,除了工業革命之外,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無不是在「師古」的名義之下的新事業。

問題在於,一種被發明的傳統能夠被製作成景觀廣為流傳,觀看者的心態就耐人尋味了。外國網友覺得這些視頻能代表中國文化,實在是「東方主義」的幻覺:他們想像中的東方大概就是一個活在春夏秋冬的循環時間中、美而不自知的女人;相反,西方的時間是末世論的和進步論的,西方是一個自我意識覺醒的、與環境相割裂並相抗爭的男人。

國內網絡上出現了不少對這些西方視角的批評,說西方人追捧中國的鄉土情結,以此代表中國,不過是看不得中國的現代化罷了。這些人覺得現代化就是技術,而技術就是火車飛機、高樓大廈,也是大錯特錯。他們沒有意識到,西方傳統語境下的現代性始於「失樂園」,是人類以「有死者」定義自身,並經由對死的意識,意識到了時間,並有了存在的急迫,因此西方的詩學傳統以悲劇為高。而在他們的想像中,「東方」意識中的時間是永恆往復的,「東方人」仿佛不會無聊,不會虛無,也不會焦慮。西方人意識到了生存的歷史性,便將東方想像成「自然」,後者既被描繪成伊甸園的形象,也是靜態和遲滯的形象。

因此李子柒現象引發的網絡想像,其實不是西方/東方這個歷史地理層面的,而是在哲學層面的。她在外網和中文網絡上引起的那些讚許和爭議,許多不過是因為人們不知道如何談論哲學,就借自己想像中的歷史來談論它,因而牽扯出的一些關於「認同」的庸俗之見罷了。

海德格爾有一篇文章《我為什麼住在鄉下?》,區分了「觀察」風景的視角,和真切地生活在鄉下的土地上的日復一日的體驗。李子柒動作嫻熟而日常,仿佛一切都自然而然,人並不外於環境,而是與周遭融為一體。但反諷的是,在接收訪談時,李子柒說自己是個完美主義者,經常重複很多遍才能拍出她認可的「完美」視頻,實質上與海德格爾背道而馳:這一切表面上的「本真性」恰恰是技術堆砌的產物,是在刻意追求「審美效果」。

講究技術完美並無過錯,例如人們常稱讚「工匠精神」,日本鑄刀世家代代以鑄刀為志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然而有刀無我,人刀合一的技藝,豈能反覆數十遍地拍攝自己的鑄刀過程,然後刪掉不滿意的,只留下滿意的「完美」版本放上視頻網站呢?李子柒真正值得談的地方,恰恰是她製造了一個海德格爾式的景觀。這一景觀大受歡迎,足見海德格爾之正確:人內心深處必定有對「本真性」的渴望。然而她的熟練是真的,她所在的鄉村也是真的,唯有這「本真性」是假的。

畢竟任何事情一旦到了技術層面就再無什麼真理可言:海德格爾批判過那種靜觀的、仿佛超然物外的風景畫之美,指出這種「審美」其實有違人作為「在世之在」的生存論本質,然而海德格爾贊同的那種「在世之在」的體驗,又怎麼就不能被精心製作成一種新的「美」呢?當今人們拋棄劇院內分割觀眾與戲台的「第四堵牆」,而喜歡「浸入式劇場」;人們厭倦了畫框般的螢幕,追求浸入式的VR體驗。視頻中的李子柒沉浸於她的鄉村世界,在體驗上確實把觀者帶入了那個世界;技術時代必然是輕原則而重體驗的時代,人們迷信「眼見為實」,或把某種哲學原理混淆為關於該原理的體驗,都不是一兩天的事情了。

(作者系哲學博士)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巫懷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IKx_24BMH2_cNUgbdy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