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意識流 | 一個人的老後

2020-05-05     南方周末

日本女作家上野千鶴子有一本書討論老年,楊明綺譯為《一個人的老後》。通常女子比男子長壽,妻子照顧丈夫,丈夫比妻子先走一步,剩下妻子獨對晚年,《一個人的老後》焦點放在女性身上,「老年問題就是女人的問題」。這個寫法,固然因為作者是女士,對女性的問題特別銳敏,同時也不排除有商人建議的銷售術在內,目標鎖定女性,可以集中公眾的關注。老年問題當然不僅是女人的問題,男人流行不婚,也難免離婚或喪偶,獨居的男人增加,也是一個顯著的社會現象。上野千鶴子又寫了一本書,稱為《一個人的老後男人版》,後浪前浪,乘勢共進,一時洶湧澎湃。

上野千鶴子是學者,學者必有與眾不同的一家之言,她主張老人獨居,「自己的房子自己住」,不必留給兒女。「本來就是一個人,現在還是一個人」,她勸老人不要怕孤獨,把孤獨當做伴侶。洪雪珍心同理同,發出和聲,也勉勵老人獨立老,孤獨老,譽之為老年的「英雄之旅」。

有人製作了一張「孤獨等級表」張貼在網站上,一個人喝咖啡(我想是坐在咖啡館裡喝咖啡),第三級孤獨。我想起有一個館子叫「獨享鍋」,一個人喝咖啡是獨享,獨享也是「享」,能以「獨享」為享受,就懂得「以孤獨為伴侶」了。在「伴侶」說出現以前,大家都說孤獨是老人遭遇的挑戰,好像金鼓齊鳴,煙塵四起,上野千鶴子說「伴侶」,就溫柔了。

上野千鶴子認為人多未必不孤獨,我想起「相識滿天下,知音無幾人」,還有「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讀上下文,她說的並非這種孤獨,她討論的問題沒到這個層次。另找一個例子吧,有人說自從我結了婚,我才知道什麼叫孤獨。好了,依例延伸,有人會說自從家裡來了個後母,我才知道什麼是孤獨。有人會說自從進了某某公司上班,我才知道什麼是孤獨。詩人還說人群是沙漠呢。這孤獨不是減少人口造成的,都是增加人口造成的。人多了怎麼反而孤獨呢?

有一份調查報告指出,獨居的老人比較快樂,與子女合居的老人比較苦悶。另一份調查報告指出,西方國家的老人比較快樂,中囯的老人比較苦悶。這兩份報告本來沒有關聯,我讀後合而為一。中國的老人苦悶,是否因為他們和子女共同生活?西方國家的老人比較快樂,是否因為他們獨自生活?我不做研究,無法追究根底,只能做品茗清談的材料。

人多了為什麼造成孤獨呢?因為人與人相處,必然發生誰遷就誰的問題,張公藝以百忍維繫五世同堂的大家庭,百忍就是一百種遷就,處處遷就,互相遷就,日子過得很壓抑。西方流行一個說法,人與人要互相對抗,從對抗中尋求妥協,取得平衡,多數人會覺得辛苦。老了,獨居了,也就是釋放了,當然快樂,老了,還得在原有的環境里煎熬,當然鬱悶。

煩惱來自生活,入山修道的人為了免除煩惱,寧願放棄生活。老人獨居,煩惱不生,可是日子怎麼過下去呢?上野千鶴子用很多篇幅為老人提出詳細規劃,生老病死衣食住行一切想得十分周到,幾乎是一本老人手冊。這一部分實用價值很高,啟發不大,我們還是看她那些散文式的抒寫,她不鼓勵老人再婚,勸他們多交朋友。

上野的意思,獨居之獨,指離開了家人,正因為離開了家人,更可以融入人群。上野認為人與人的感情靠後天培養,即使是父母子女間的親情,她好像也不大相信不學而知不學而能。中國人講五倫,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精力時間五馬分屍。一旦獨居,就可以專心經營老年的人脈了,這時,老人是個「新鮮人」,重塑生活。專門研究老年問題的老年醫學會,也勸老人多交朋友,他們舉出許多理由,其中有一條是獨家:多交朋友就會多出門,就會多運動,運動有百益。

交朋友?不是說人多了惹煩惱嗎!在《一個人的老後》這本書中,退休後交朋友和在職場中交朋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每天站在腳尖上伸長了脖子無友不如己者,升上去,換一批朋友,降下去,換一批朋友,浮浮沉沉,當然是很大的負擔。

上野提出獨特的主張,獨居的老人要交一些「平平淡淡的朋友」。不需要博學的朋友,博學使人疲乏,也不需要傾心吐膽的朋友,傾心吐膽使人嘮叨,依例類推,也不需要酒肉朋友,酒肉使人血管狹窄,也不需要兩肋插刀的朋友,上野勸老人示弱。擇友的條件,希望他們比自己年輕,對朋友的依賴,不超過「全家出門時,可以把鑰匙寄放在他家」。

平平淡淡!沒錯,朋友的狂風驟雨會攪亂他的節奏,他也跟不上朋友追趕跳躍的步伐了。我們中國人打麻將,抓牌出牌飛快,好像不假思索,胡適之打麻將,一桌四家慢慢摸牌,慢慢喝茶,慢慢聊天,常常忘記輪到誰出牌了,停下來計算各家手中誰有幾張。他們雖然打牌,並沒有「博弈心理」,堪稱一桌「平平淡淡」的朋友,打了一場平平淡淡的麻將。

都說人到老年交新朋友很難,其實交平平淡淡的朋友並不難。交朋友要通人情世故,要有一些方法技巧,老人在家庭職場社團修煉,在善惡利害敵友之間周旋,可以說由幼兒園到研究院正果纍纍,想在人際關係中扮演一個受歡迎的角色,又有何難?因此,老人「想一個人就一個人,想兩個人就兩個人,想一群人就一群人」。不管多少人,相處總是平平淡淡,當然沒有利害,甚至也用不著道義。

平平淡淡!令人想起老子的一句話:「君子之交淡若水」。有人把老子的意思看成「君子之交若水」,非也,老子的意思應該是「君子之交淡」,句末「若水」是對「淡」的形容,水性也不止一方一面,此處只取味淡,譬喻只要部分相似。各種水也有各種滋味,此處專指淡水,而且是淡水中的井水泉水,這是文學語言,不是科學語言。中囯人認為生活經驗可以轉化成味覺,居然從老子就古已有之了,「世味」有酸甜苦辣咸,「淡」是不酸不甜不苦不辣也不咸,所謂淡而無味是也。人的大腦善變,對任何一味都會厭倦,惟有「無」才能長久,這是道家的哲學,對老人特別適合。人生在世起初做詩人,後來做商人,最後做哲人,這個哲人應是道家。

王鼎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9wc53EBnkjnB-0zqw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