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頭條客戶端
5月6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請援鄂疾控工作者代表回答媒體提問。有記者提問,流行病學調查在武漢這次疫情阻擊戰中起到什麼作用?
中國疾控中心駐武漢流行病學調查隊隊長、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丁鋼強介紹,流行病學調查是我們疫情防控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在鎖定並控制傳染源,及時隔離密切接觸者、精準切斷傳播途徑中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流調排查隊在這次疫情防控當中也扮演了偵查員、情報員、戰鬥員和宣傳員,我們有時候稱「五員」的作用。在武漢工作期間,中國疾控中心的流調隊和當地疾控中心密切合作,建立了流行病學聯合調查機制。很多流調隊隊員下沉到一線,開展現場指導防控工作,堅持向上溯源、向下追蹤,必要的時候開展面對面的調查和患者面對面的調查。大多數的城鄉居民對於流行病學調查不太了解,其實有點像公安的破案工作,通過各種線索的排查、摸索,不放過任何可疑的蛛絲馬跡,了解病例的基本情況、掌握人員活動的軌跡、明確傳染的來源和傳播的途徑,以便於盡早採取醫學觀察和隔離等措施,阻斷疾病的傳播。
他說,高質量的流行病學調查要求早、快和全面,如果慢了、漏了,很可能就會導致一些感染的人沒有被及時發現,造成傳播。所以,要求流行病學調查人員要有臨床知識,要有公共衛生知識,還要有流行病學的基本功。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和調查的技巧,更要有溝通、交流的技巧。做好流調,對調查員有幾方面的要求,包括有責任心和耐心,因為調查記錄不單純是一份記錄,更是一個調查檔案,為後續的防控工作提供決策奠定基礎。所以內容必須準確無誤。
「曾經記得,我們對一個一歲孩子的父親進行流調的過程當中,開始這個孩子的父親不願意配合,因為他不相信他的孩子得了新冠肺炎感染。經過流調隊員們詳細解釋,耐心說服,後來終於同意了。後來幾天,這個小孩的父親還連續不斷地向流調隊員進行電話諮詢各方面的問題,包括他家裡的生活問題,孩子其他的健康問題,這說明他和我們調查隊員之間已經建立了非常良好的友誼。通過大家的支持,才不會出現流調當中的誤差。」
他表示,流行病學調查的調查員更要注意溝通的技巧,要平復受訪者的情緒,這時候流調人員就不是什麼「黑面神」,更不是「執法者」,要做鄰家的小哥或者知心的大姐,這樣更容易讓受訪者開口,多說家常。記得我們隊員在走訪一位有精神異常患者的妻子做流調的過程中,開始這位患者的妻子怎麼都不肯開口,後來我們通過了解患者精神異常的原因,從這個地方落手,通過拉家常終於打開了她的「話匣子」,她後來把家中各種各樣的不幸和患者的活動軌跡一股腦都給你說出來,臨走時候,她還拉住我們隊員的手說,非常感謝我們隊員聽她的嘮叨。就這樣,我們流行病學調查也獲得了非常準確和詳實的情況。
他提到,同時流調也要注重細節,要學會縝密推延,要調查了解受訪者與患者接觸時候的一些細節,比如有沒有戴口罩,有沒有揉眼睛、挖鼻孔等細小的動作,患者有沒有咳嗽、打噴嚏,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細節。同時,在調查當中也要學會質疑,尋找佐證。有時候受訪者存在回憶偏差,或者主觀上刻意隱瞞他活動的情況,獲取的資料就會大打折扣,要尋找其他證據來證實他們所說的情況。比如我們流調隊員在一次的流調當中,患者的兒子來回憶,說他的父親肺部檢查沒有異常,後來我們又從醫院的影像資料里發現有異常,所以確定了他父親整體的臨床的情況。這些只是流調人員在現場工作當中掌握的眾多技巧的一部分,也是一個對流調人員實力的各方面的考證。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劉藝龍
責編:郭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