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翔,潘高峰 來源:新民晚報
2400多萬常住人口,13億平方米城市總建築量,270多萬戶市場主體, 600多萬輛機動車,24萬多台電梯……時至今日,一座超大城市的治理,單靠拼人力,已遠遠不夠。如何綜合運用現代化科技手段,推動城市治理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機互動型轉變,由經驗判斷型向數據分析型轉變,由被動處置型向主動發現型轉變?
圖說:「一網通辦」頁面截圖
去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強調,要抓一些「牛鼻子」工作,抓好「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堅持從群眾需求和城市治理突出問題出發,把分散式信息系統整合起來,做到實戰中管用、基層幹部愛用、群眾感到受用。
昨天,上海召開全市「一網通辦」「一網統管」工作推進大會。通過管理模式創新、行政方式重塑、體制機制變革,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推動城市治理的全方位變革。
「一網通辦」邁向「一網好辦」
將4張申請表融合成1張申請表,提交材料從31份減少到12份,跑動次數從6次減少到只跑1次,將3次現場核查改為1次聯合審查,辦理時間從58個工作日縮減到10個工作日……
「一網通辦」讓「開飯店」這件事「進一網、能通辦」。而在上海大數據中心副主任朱俊偉看來,這還遠遠不夠,「今年,我們將繼續圍繞高效辦成一件事,對業務部門的流程進行革命性再造,目標是實現『一件事一次辦』。」
圖說:「一網通辦」讓個人辦事更方便、快速,單位辦事更高效、可預期,用戶的獲得感和滿意度切實提升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攝
·「攻堅提升年」目標明確
2018年是上海「一網通辦」的創建年,去年是攻堅年,今年則是攻堅提升年。「我們主要從兩方面考慮:一是從政府供給側來講,業務流程再造和數據整合共享等方面需要繼續攻堅,二是從需求側企業群眾獲得感來講,要進一步提升使用度和便利度,更大力度地減材料、減環節、減時間、減跑路次數。」朱俊偉說。據介紹,「攻堅提升年」的主要目標是實行「兩個免於提交」、推動「兩轉變」,提升群眾和企業的獲得感。「兩個免於提交」是指,「凡是本市政府部門核發的材料,原則上一律免於提交;凡是能夠提供電子證照的,原則上一律不再提交實體證照」,新增100項「零材料」事項。「兩轉變」是指,「一網通辦」從「側重行政權力事項」向「行政權力事項和公共服務事項並重」轉變,從「能辦」向「好辦」轉變,個人辦事更加方便、快速,法人辦事更加高效、可預期,用戶的獲得感和滿意度切實提升。
為此,「一網通辦」將重點採取三方面舉措:一是對一批企業和群眾關注的「一件事」進行業務流程再造,全年新增接入500項公共服務事項,新增100項個人事項實現「全市通辦」;二是深化數據互聯共享,著力推動信息系統上雲「應遷盡遷」、信息系統和業務專網「應並盡並」、公共數據「應歸盡歸」;三是深化線上線下的融合,優化服務體驗。線上升級改版一網通辦服務,線下推行綜合窗口,努力推動「一網辦、一窗辦、一次辦」,逐步讓群眾和企業到政府辦事像「網購」一樣方便。
圖說:疫情防控「匯治理」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攝
·「一件事一次辦」提升獲得感
針對企業和群眾關注的「一件事」進行業務流程再造,「一網通辦」今年提出實現「一件事一次辦」。
「目前,第一批的清單已經出來了,我們將繼續推進14件事,比如企業納稅繳費一件事、創新創業一件事,公民出生一件事、醫療付費一件事,將由各位分管市領導牽頭推進。」朱俊偉表示,這些事都是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三跨」的事,也是企業、群眾關心的痛點難點,「我們將對『三跨』的辦事流程進行系統性重構,將職能部門辦理的『單個事』集成為服務企業和群眾的『一件事』,進一步提升企業、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在朱俊偉看來,電子證照是推動「一網通辦」改革的重要抓手。據介紹,電子證照目前已歸集345類高頻證照,總數突破9256萬張,電子證照調用量已突破1.2億次,日均調用量30多萬次。
今年,「一網通辦」將深化電子證照歸集,新增歸集不少於500類電子證照,持續豐富電子證照種類,同時進一步擴大電子證照的應用場景授權,做到「凡是能夠提供電子證照的,原則上一律不再提交實體證照」。同時,拓展長三角地區各類電子證照應用場景,推動電子證照長三角區域廣泛應用,提升企業跨區域辦事的便利度。
圖說:員工上崗前先要出示隨申碼「綠碼」。新民晚報 楊建正/攝
·為復工復產提供有力支撐
疫情期間,「一網通辦」的新冠肺炎防控專欄累計訪問量突破2.54億次,其中移動端訪問量占比99%。上線「企業復工人員網上登記(報備)」系統、「解除醫學管理措施查詢」服務,為全市防控和復工復產起到了助力推動作用。
2月17日「隨申碼·健康」上線以來,累計使用次數超3億次,累計用碼人數超1336萬人,日訪問量峰值達到1000萬次。在街道社區、在園區企業、1500家線下政務服務大廳,全面啟用「隨申碼·健康」服務,同時,積極推動「隨申碼·健康」和相關省市健康碼的互認核驗,目前已和江蘇、浙江、安徽、四川等11個省份開展數據對接。今後,「隨申碼」還會陸續推出更多數據、應用服務,成為上海市民的隨身身份標識和服務助手。上海依託「一網通辦」平台優勢,充分發揮「企業服務雲」的作用,上線「助企戰『疫』專欄」、「滬28條」惠企政策專區,圍繞企業疫情防控、復工復產等迫切需求,重點在人員防控、健康管理、就業用工、普惠金融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政策服務、一門式訴求服務、一網式專業服務。疫情防控期間,訪問量達940萬人次,累計處理企業訴求4.5萬個。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方翔
「一屏觀天下,一網管全城」邁向2.0版
一座城市的治理,有宏觀,也有微觀。前者集中體現城市的發展目標,後者則真實反映城市的治理水平。如何讓治理的觸角延伸得更長?探索的更密?在系統化、智能化的賦能下,更多的城市微觀治理主體擁有了強健的「大腦」。
昨天,上海市城運中心處長鎖曉東告訴記者,在初步實現「一屏觀天下、一網管全城」的基礎上,今年上海有望啟動「一網統管」三年行動計劃,實現「治理要素一張圖、互聯互通一張網、數據匯聚一個湖、城市大腦一朵雲、城運系統一平台、移動應用一門戶」,聚焦城市管理難點堵點,應用智能化分析和預警預測手段,發力培育智慧應用生態體系。
圖說:上海市公安局指揮中心 上海發布
·1.0版 增效賦能聯勤聯動
新冠疫情最嚴重的時期,通過各種交通方式來滬的人員,都需要在上海「健康雲」APP上進行自助填報和登記。但很多外來人員對上海並不熟悉,一旦填報發生錯誤,又要及時找到這個人,怎麼辦?
這樣的事真實地發生過。上海市衛健委信息化管理處副處長馮駿昨天告訴記者,當電話打不通、地址出錯,以前處理這類事情要耗費大量人力和時間。但通過「一網統管」平台的大數據篩選分析功能,僅僅3次滾動排摸,自動完善信息,這位人士的真實信息就被補全,人也迅速找到,為防疫工作爭取了時間。
類似的案例不斷發生在城市治理的各個方面。鎖曉東告訴記者,作為「一網統管」的基本載體,上海城運系統充分利用智慧公安建設成果和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目前已整合接入公共安全、綠化市容、住建、交通、應急、生態環境、衛生健康、氣象、水、電、氣等領域22家單位33個專題應用,深化聯勤聯動,圍繞城市動態、環境、交通、保障供應、基礎設施5個維度直觀反映城市運行的宏觀態勢,為跨部門、跨系統的聯勤聯動增效賦能,初步實現「一屏觀上海,一網管全城」。
上周日,傍晚時分,一場大雨突如其來。霎時間狂風大作,電閃雷鳴。而在此之前,今年上海首個雷電、大風的「雙黃」預警已經出現在上海市民的手機上。
歷經一年探索建成的「一網統管」1.0版平台上,有一張實時更新的防汛中央地圖,實時採集全市157個水位監測點、550個雨量監測點和26個氣象採集點的數據信息,共享了公安、建交等部門近1000個點的視頻監視信息等系統數據。1418個排水泵站,近2.8萬公里地下排水官網,736個疏散點,64個易積水點,1.4萬個小區,100多個防汛隊伍和車輛,都被連接成網。
上海市水務局信息中心主任黃士力告訴記者,往年汛期,因為道路積水導致交通不暢,泵車受堵,等到了現場水已退去的情況時有發生。如今,通過「一網統管」的大數據分析,泵車不僅能夠提前布置在易積水地區,還可以通過GPS定位系統遠程指揮,通過最優路線進行調度。
「我們還將積水監測數據通過『一網統管』平台,實時推送給公安、路政部門。」黃士力說,近500個立交橋下行路段都有水文監測埠,一有積水,立刻推送至交警採取封路等應急措施。
·2.0版 探索更多應用生態
鎖曉東告訴記者,下一階段,城市運行將探索在中台建設、應用基礎、生態體系、相關流程和管理創新上發力。
如何加強城運中台建設?就是要推動城運中台成為城運系統的應用樞紐、指揮平台和賦能載體;打造城市運行生命體徵指標體系;構建城市運行『一網統管』綜合展示屏和移動端應用。
上周六,一個覆蓋全市、涉及當下疫情防控的相關應用模塊啟用,這個應用從開發到上線並穩定使用,僅用4天時間。「基於「一網統管」所構建起的開放協同大平台,有能力的信息化企業可以根據實際需求來快速開發各類實戰應用。」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城市管理處副處長王明強昨天透露。
在此次抗疫工作中,類似應用層出不窮。比如市衛生健康委依託「上海健康雲」App平台與市城市運行中心「一網統管」平台實時交互,構建起「來滬人員健康動態觀察系統」,截至4月11日,該系統共計登記946.86萬餘人。下一步,市衛生健康委還將積極推進構建「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系統」。
這樣的應用生態不斷向城市治理的各個領域延伸。比如,市氣象局正在重點強化健康氣象、城市網格化管理、交通和建築工地等4個場景的氣象服務技術、產品和機制,推進與預警發布系統對接,向用戶智能推送的氣象服務產品除了強天氣預警信息,還有強天氣帶來的影響信息,同時提升災害監測數據回溯分析和災害風險早期識別能力,供政府決策和城市運行管理部門即插即用。
又比如電力公司,可以採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根據用戶戶號、保修地址、坐標數據綜合運用歷史派工匹配、網格化定位等算法,實現了搶修工單自動排發至各責任單位。上海市公安局也將與相關部門合力推進IDPS系統(城市道路交通智能管理系統)建設,全力破解超大城市出行難。
線下管理需求引領線上智能化系統建設,線上信息流、數據流倒逼線下業務流程全面優化和管理創新,「一網統管」正讓城市更聰明、更智慧,也在引發更多變革。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方翔 潘高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hTReeHEBfwtFQPkdryG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