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談學堂 | 二胎新生命春風的同時,不少孩子卻陷入了心理的泥淖

2020-09-29     簡談學堂

原標題:簡談學堂 | 二胎新生命春風的同時,不少孩子卻陷入了心理的泥淖

二胎爭寵:不滿媽媽偏心,姐姐竟將剛滿月弟弟推下樓

國家全面開放二胎政策已經幾年了。在華夏大地正鼓吹著新生命春風的同時,不少孩子卻陷入了心理的泥淖。

近期,武漢市一人家的大女兒竟將才出生兩個月的弟弟從八樓推下,一條鮮活的生命從此消逝!也許一家人還沉浸於生完二胎的喜悅,轉眼卻要面對一具冰涼涼的屍體,這是多麼沉痛的打擊啊!誰又能想到,一切的罪魁禍首竟是一個只有六歲的女童——一個要當姐姐的孩子。

據了解,當時一家人想湊個「好」字的兆頭而生了二胎,當出生的是個男寶寶時,全家人更是樂開了花,卻沒有人發現家中大寶的心理漸漸發生了變化。全家人並沒能高興很久。

一天寶媽媽著急上廁所,便交代大寶好好照顧在床上熟睡的弟弟。剛上完廁所,還沒有出到房間就聽到『砰』一聲巨響,匆忙跑去房間看,卻找不到兩個小孩的蹤影。驚慌跑到客廳才看到站在陽台望著窗外呆滯的女兒,媽媽下意識的看了看窗外,自己差點就驚厥過去,甚至有想一起跳下樓的衝動:上天啊,自己的小寶就這樣活生生的被自己的親生女而從八樓狠心的摔下去了!

許多大人不會理解女童的做法,認為這樣小的一個娃娃做出這樣的事堪稱惡毒。

然而,一切都錯在孩子嗎?我們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當慘痛的事實血淋淋地擺在我們面前時,我們應該反思是否是我們的教育出現了問題。

孔子曰:人性本善。問題的關鍵和根源全在於父母的那一顆「偏心」。

古有孔融讓梨的美談。不少家長都是這麼在家長的耳提面命下過來的,會自然而然地這麼教育我們的下一代:大孩子要讓著小孩子。

自然,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智慧無可厚非,愛幼也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我們捫心自問,當一個小孩被迫讓「梨」,孩子會被誇「大氣」「懂事」,但長此以往他們真的會開心嗎?他們真的能一直忍受父母的偏心嗎?

應該說,沒有一個孩子可以做到。人都是情感動物,沒人能長久忍受忽視。

聖人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想要大寶和小寶和平相處,一個「均」字是關鍵。

多少家長因為做不到一個「均」字而帶偏了一個孩子?!

記得在我小時候,爸媽一度偏愛弟弟,也經常告訴我凡事都謙讓著點弟弟。

「你作為姐姐要讓著弟弟,乖,咱們要做一個好孩子!」

讓就是懂事,不讓就是不懂事。父母給了一個台階就等著乖孩子往下走,可卻沒考慮過「謙讓」一詞是否在一個小孩子的認知範圍內。

處理不好,勢必物極必反,讓大寶產生自己被忽視被遺棄的心理。

父母千萬不要覺得孩子還小就掉以輕心,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父母的偏愛,不僅會對他們的童年造成影響,還會對他們成人後的性格產生影響。

小時候的經歷是一個人成長的根基,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抽根生條。一個被長期忽視的孩子長大後性格會偏於冷漠,不會與父母過分親密,缺少安全感;一個長期被寵愛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偏於驕縱,會過分依賴父母,難以避開舒適區。

長大後我也認識了各種形形色色的人,漸漸總結出這樣一個道理:愛可以成就人,也可以毀滅人。故從大局來看,偏心對於一個還未入世的懵懂孩童來說實在是一味慢性毒藥。俗話說,一碗水要端平。不要以年齡的大小作為孩子們應該得到多少寵愛的標準,不要給誰恃寵而驕的資本。

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以身作則永遠是成為一個合格父母的不二法門。永遠不要強迫一個孩子去成為什麼樣的人,應該在他們面前首當其衝地做好榜樣。

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父母能夠身體力行呢?說著手心手背都是肉,卻總是在細枝末節中偏向小的那一個;說著打是親罵是愛,獎懲的背後卻是不辨是非的判斷;抱怨孩子性格小氣,卻不花時間與孩子交心。

如此的言行不一,不僅有失作為家長的威信,親子關係也將越來越緊張。一旦事情作為導火索,必然會爆發一場矛盾。

二胎爭寵中「狠心歹毒」的姐姐也不過才六歲,心智還處在發育的階段。而剛出生連話都不會說的弟弟更是不可能與姐姐產生衝突。六歲女童對弟弟到來的憎惡是因為不理解父母親前後的態度轉折,單純地以為只要弟弟消失,一切都可以恢復如初。只是她以這種極端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父母親再也沒有機會來改正以前犯下的錯誤。

可憐天下父母心,沒有人不愛自己的孩子。但請千萬不要忽視孩子內心的想法,他們有當好哥哥姐姐的責任,我們也有好好愛他們的責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Ya2XQBURTf-Dn5bx_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