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藍網-中國藍新聞客戶端2月21日訊(中國藍融媒體中心 新藍網記者朱惠子)2020年1月,中國人因為「新冠肺炎」過了一個不同尋常的春節,酒店的年夜飯和走親訪友取消了,賀歲電影全部撤檔,大型綜合體紛紛關門。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肝膽胰外科醫生李想彼時還在美國接受培訓,手機里一條接一條的消息讓他知道他的家鄉武漢,正在被前所未有的嚴峻疫情籠罩。
李想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人,從小在武漢生活,所以遠在美國的李想得知消息後的第一件事,立刻向院裡報名支援武漢,接著開始在美國籌措防護物資。
出征前李想在浙江省人民大會堂前自拍留念
2月3日,李想改簽了好幾趟航班飛回國內,看著醫院裡同事一批批的前往武漢,內心有些焦急,他的親屬在武漢,他的師長在抗疫一線,他覺得必須回去,和他們站在一起。2月13日凌晨,他接到了浙大一院的電話,詢問他是否可以作為浙江第四批援助武漢醫療隊成員前往武漢,他立即回答:「當然可以。」
2月14日中午,他到達了武漢。這不是他認識的武漢。天河機場裡醫療隊幾乎是僅有的客流,原本熙熙攘攘的CBD罕見行人。江漢關,武漢曾經的第一高樓,李想曾和愛人在此拍攝婚紗照,鏡頭為了避開過往行人頗費周折,而前往駐地的途中,李想看到江漢關前的廣場除了雨水什麼都沒有。整個城市似乎被按下了暫停鍵。
「那就開始干吧,如果這個城市一如往常,還需要我們來支援什麼呢?」李想在酒店裡用物資包里的剃頭推子給自己理了個徹底的光頭,有種削髮明志的意味。
臨行前李想已經理了短髮到了武漢他理了徹底的光頭
2月15日下午,浙大一院141名醫療組成員正式整建制接管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腫瘤中心的1個重症病區,開科後立即收進了62位重症患者。李想是第一批進入病房的醫生。一個班次8小時,加上穿脫防護服和洗消,在醫院一呆至少10小時。那幾天武漢降雪降溫,沒有空調的病區里,大家脫下防護服後穿著短袖需要走過近50米的長廊進行下一步的消毒。但沒有任何一個人抱怨了,大家的精力在病患身上。
在重症病區查房需要穿著厚厚的防護服、帶著防護鏡,六十多位病患查完房,大家都覺得褪了一層皮。李想告訴記者:「原本在醫院時,我們最多一次查過20個人,現在是三倍。」防護服厚重,移動不便,呼吸不暢,防護鏡里全是水汽,寫字都困難,進入病區的醫生帶著對講機,向病區外的醫護報告病情。
即使噴了防霧劑防護鏡上依然全是水汽
在滿是浙江人的醫療隊里,武漢人李想是當仁不讓的翻譯。查房時有位上了年紀的奶奶精神不佳,醫生詢問感受時聲音含糊,情緒低沉,李想用武漢話問了一遍病情,老人的眼睛裡閃過一絲驚喜,努力清晰的回應著問診。而整個病房裡的氣氛也瞬間活躍了。「只是病房裡還是很安靜,病人們其實很少說話,他們知道飛沫傳染的厲害,他們都是等著和我目光相交,然後點頭或者笑一笑,」安靜,是重症病區的常態。
浙大一院醫護人員即便在賓館駐地也嚴格實行分區
唯一一次的熱鬧是遇到衛健委專家來查房,「病人們知道了我們是來自浙大一院,而杭州已經有危重患者陸續出院,病人們很激動,覺得救星來了,特別是有病患家屬是因為新冠肺炎去世的。他們有的和我們握手,有的向我們敬禮,那個瞬間讓我很感動,我們醫生對病人是有保護欲的。」
病人豎起大拇指為浙大一院醫護人員點贊
不知不覺,李想和浙大一院的醫護人員們到武漢已經一周了。送進來的重症病人經過治療都在逐步好轉。「我們收治的老太太剛入院時心臟不好,下肢水腫,氧飽和度低,病情很重,我們就對症下藥,給予吸氧的同時改善心功能,用我們浙一摸索出的方案,一個指標一個指標的熬,兩三天以後,老太太緩過來了,暫時不吸氧也能保住氧飽和度了,各項指標基本向好。
李想下班路上拍攝的武漢街景
在武漢的輪班不再像平常那麼規律,早班、夜班接踵而來,重症病區里的夜班格外安靜,只有儀器運轉的聲音,這份安靜李想格外珍惜,「平靜意味著平安,病房裡20幾歲到80幾歲的病人都有,我們用了藥,制定了治療方案,剩下的就是病人自己的康復鬥爭,醫生的作用是保駕護航,平靜是他們恢復向好的表現。」但不平靜的是浙大一院的醫護人員,前幾天李想就偶遇了一位護理人員工作時突然不適,因為不能解開防護罩,最終吐在了口罩裡面……
不過大家的努力沒有白費,陽光慢慢照進重症病房,李想告訴本端記者,這幾天已經陸續有病人在做核酸複查,這意味著即將有病患可以出院了。「經過治療後症狀轉輕的患者,精氣神比之前好了很多,拉著我們拍視頻,豎起大拇指給我們點贊。」現在武漢形勢在慢慢好起來,看到了希望,我都在想這一切結束之後去做什麼。」
回到武漢這些天,李想只告訴了家中少數幾位家屬,家中老人都沒聯繫過。「一個是下班時間太不規律了,另外就是不想讓老人瞎著急,想想就沒告訴他們。」
下班之後,李想有時會選擇走回駐地,重症病房值班壓力太大,步行是一种放松,感受難得安靜的武漢。有些想念他的車水馬龍了。疫情結束之後,李想有很多很多想做的事,想見的人,但最想做的,是看看口罩之下、防護服之後的笑臉,看看究竟是哪些兄弟姐妹,義無反顧的來到他鄉,戰鬥在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