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幽門螺桿菌是導致活動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相關腫瘤的罪魁禍首,因此,符合根除指征者都必須根除治療。
往往醫生給開了兩周的藥物後,會不厭其煩地交代,一定要在用藥結束一個月後複查。
那麼為什麼要複查?怎麼複查呢?
一、為什麼要複查?
先來看一個真實的病例。
一位患者4年前因患有十二指腸潰瘍、幽門螺桿菌陽性,給予四聯療法抗菌治療兩周,服藥後,患者胃痛症狀基本消失,也就沒再繼續用藥和複查。
4年後,又出現胃飢餓疼,自己隨便吃點藥也能緩解,就一直沒再上醫院看。
可是,最近又發現疼痛加劇,而且變得越來越劇烈,原來是夜裡疼,餓了疼,現在也沒有規律,餓了疼,吃過飯也會疼,吃平時的藥不管用了。這才又來到醫院檢查。
為此,醫生建議再做一次胃鏡檢查和幽門螺桿菌複查。
結果發現,幽門螺桿菌依然是陽性;
原來的十二指腸球潰瘍並沒有癒合,在胃竇有一處黏膜不太光滑還伴有糜爛,並取了幾塊活檢標本做了病理。
一周後,胃鏡活檢的病理結果顯示「印戒細胞癌」,這是一種惡性度非常高的惡性腫瘤。
醫生告訴這位患者:「你的幽門螺桿菌的檢查還是陽性,這是導致你潰瘍病復發的原因。而胃癌的發生,幽門螺桿菌感染也是最主要的誘因之一。」
但慶幸的是,她還是屬於早期癌,不用做化療!
患者後怕地說:「真沒想到幽門螺桿菌除了引起十二指腸潰瘍,還可以引起胃癌,真後悔當初沒有聽您的話來複查,不然早就把細菌根除了,也不會得胃癌了。」
就像這位患者一樣,大多數患者在接受治療後,其症狀都會很快緩解,就認為症狀緩解了就代表疾病痊癒了,也就不再去醫院接受複查了,醫生的囑咐也早已忘到九霄雲外,直到疾病再次復發或者出現了明顯的併發症(如消化道出血、穿孔等)時,才又想起了醫生的囑咐,後悔當初沒有聽醫生的話。
我們目前廣泛採用的標準四聯療法,雖然有很高的清除率,但並不是100%能夠根除;
由於抗生素的濫用,很多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藥,根除率也在逐年下降。
據寧波大學醫學院的王伯軍教授的數據,目前四聯療法的根除率只有60-80%左右,還有近1/3的人可能會根除失敗。
如果接受了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後,患者沒有接受複查,萬一幽門螺桿菌沒有根除,醫生就無法在潰瘍沒有復發時對患者進行進一步治療,當患者潰瘍再次復發時就有可能出現嚴重的併發症,尤其胃潰瘍患者還有可能出現癌變。
尤其是一些高危人群,必須要確認根除,比如萎縮性胃炎、消化性潰瘍、伴有腸化、異型增生的、腺瘤性息肉、胃癌家族史等,否則可能會延誤病情,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二、怎麼複查?
臨床上首選是碳13或碳14呼氣試驗,它無創、準確、快速,價格也不高。但是複查必須注意以下幾點,否則,可能會出現假陰性:
1、完全停藥一個月後複查。
簡單說,就是在複查時候——
確認1個月內沒用過任何抗生素(俗稱的」消炎藥「,如頭孢、阿莫西林、氧氟沙星等);
2周內沒用過抑酸劑(拉唑類、替丁類);
1周內沒用過鉍劑(麗珠得樂、果膠鉍、枸櫞酸鉍鉀等);
1周內沒服用過清熱解毒類中成藥和中草藥(主要包括含有黃連、黃芩、蒲公英等藥物)
2、檢查當天注意事項
空腹,或者餐後3小時以後;
檢查前不能抽煙、飲水
這種檢測方法沒有任何痛苦,患者只要在服用檢查試劑前後各吹一口氣就可以檢查出幽門螺桿菌是否已經根除。
而患者真正根除幽門螺桿菌後,幽門螺桿菌的再感染率是很低的,5年的再感染率是4-8%。
而常見的再感染,其實大多數是第一次根本沒有完全根除。
3、不建議抽血複查
由於抽血檢查查的是幽門螺桿菌抗體,曾經感染過即使根除了,還可能是陽性。
如果避免了上述可能出現假陰性的因素,只要是陰性,就可以斷定根除成功。
三、如何避免根除失敗?
首次殺菌很重要,所以要謹記以下幾點:
1、切勿擅自用藥:
網上有很多關於幽門螺桿菌的文章,其中魚龍混雜,很多並不可信;再者,大劑量的抗生素選擇是個技術活,需要專業醫生進行評估和處方,患者自己儘量不要自己買藥治療。
2、足療程、足劑量:
不能間斷,不能加量更不能減量;最好服用14天,也不建議超過14天。
3、分清飯前飯後
4、選擇質量好的藥物
有些藥物的確存在良莠不齊,質量高的藥物自然效果會好一些;
5、有條件的做藥敏試驗。
6、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單靠中草藥能夠根除幽門螺桿菌,所以所謂某些偏方、驗方並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