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論君說
把選擇權還給消費者,而不是越俎代庖,就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爭議。
作者 |陳城
曾被公眾質疑侵犯消費者隱私的航班數據服務APP航旅縱橫,在近日被媒體曝光再現類似問題。
據媒體報道,有網友在微博爆料稱,她在航旅縱橫APP上選座後,有陌生人向其發送「可以約你嗎」等騷擾信息,而她發現,自己也可以通過航旅縱橫查看航班上其他乘客的名字和頭像。
問題是,消費者從未允許航旅縱橫APP調用自己的信息來匹配航班進行所謂的社交活動。在並沒有提供許可的情況下突然「被社交」,這顯然是值得商榷的。
功能類APP想要做社交,這不是問題。問題是,APP所屬企業在擴展其產品功能時,也應該考慮到用戶體驗、互動設計、隱私保護等諸多常見因素。
航旅縱橫APP可以為廣大乘客提供權威的航班信息,這是其獨特優勢。用戶使用航班數據服務,就是為了能夠方便自己的出行,數據渠道權威程度會是消費者的核心訴求。正因此,航旅縱橫就更應做好APP的功能服務,尊重消費者的隱私權。然而,航旅縱橫「輕易」地匹配消費者信息,推廣社交功能,並不能讓消費者完全放心。
作為一款擁有消費者諸多真實信息的工具軟體,企業的安全設計和隱私保護思維理應要高於對待其他功能類APP。即便航旅縱橫想要開發社交功能,也理應強行彈出最新功能的相關隱私政策和設置說明,及時告知用戶。這是一個最基本的保障消費者權益的行為。
今年,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發布了《信息安全技術 移動網際網路應用(App)收集個人信息基本規範(草案)》,並面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這也意味著, App收集個人信息有了「國標」。《規範》明確提出,App在收集和使用個人信息時,應該遵循最少信息和最小權限範圍的原則。乘客「被社交」與上述原則的相牴觸,是顯而易見的。
在飛行旅途中社交還是不社交,這完全取決於乘客的個人選擇。把選擇權還給消費者,而不是越俎代庖,就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爭議。這一原則,絕不僅僅適用於航旅縱橫App。
※ 編輯|李勤余
※ 澎湃評論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