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靈樨
《流金歲月》里的章安仁已經下線了,但是關於「章安仁們」的討論並沒有停止。
縱觀楊玏塑造的諸多角色,似乎總是能夠引起觀眾們的熱議和關注。是選角傾向使然還是塑造角色的成功?帶著好奇,新劇觀察(ID:xinjuguancha)的記者與楊玏老師展開了對話。專訪過程中,楊玏親善謙遜、毫不保留地與記者交談塑造每一個角色的感悟。
這個北京大男孩與他所塑造的諸如陳嶼、章安仁這樣的角色截然不同,讓記者佩服他對於角色的塑造能力和對生活的觀察能力。就像楊玏所說:「這就是演員的職業屬性,我只能說儘量將我的「腳」穿進角色的「鞋」里,陪他走一段路而已。」
塑造有「缺點」的角色,從生活中汲取靈感
先是《三十而已》里的陳嶼,再是《流金歲月》里的章安仁,楊玏塑造的這兩個角色在劇播出期間引起了「公憤」。
當記者提起觀劇感受的時候,楊玏選擇站在觀眾的一邊:「是啊,我都覺得氣人,我比觀眾還煩呢!」不過,作為塑造過章安仁的演員,楊玏也很欣然地替章安仁說了幾句公道話。
「我覺得「鳳凰男」說的不是一類人,而是我們的成長環境帶給我們的自卑。章安仁的自卑在這個劇里顯得特別明顯,尤其是他碰到蔣南孫這樣一個出身很好,成長在物質條件很優渥的家庭裡面,他面對這樣一個女朋友他還是選擇了遵從自己的內心,選擇了自己的慾望,包括他的「步步為營」,他每一步的選擇都謹小慎微,我覺得這不是缺點,而是他的原罪,因為他的成長環境和生活就是這樣的。」這是楊玏對於這個角色的理解,生活中的人不可能完全沒有缺點,但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的無奈和難處,這個人物恐怕沒有那麼可恨。
在楊玏看來,劇本的真實性決定了人物的缺陷,生活中無論男女都不可能做到絕對的完美,因此劇中的人物也不會是沒有缺點的。「我工作的很大一部分就是把可恨的人身上可愛的地方演出來,也把可愛的人身上可恨的地方演出來。」楊玏選擇角色的最基本要求是「人物的複雜性」,他不希望只是演一個「紙片人」,而是要將人物的多面性,特別是「陽光下的陰影」演繹出來,這才是演員的價值所在。
或許正因為如此,楊玏所塑造的陳嶼和章安仁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他憑藉精湛的演技和強烈的「共情心理」使人物鮮活地呈現在了觀眾的面前,真實而可恨,可恨又可愛。面對網友的評論,楊玏顯得非常坦然:「播出後的評論是我無法控制的,在拍攝前我也不會考慮這些事情,我想的就是這部戲能順利地拍完、播出,讓大家喜歡,我就很感恩了。」
出道十餘年,楊玏塑造了不少深入人心的角色,這些角色之所以能被觀眾記住,是因為楊玏對每一個角色都懷有「敬畏心」,他習慣在塑造角色之前從生活中汲取靈感,向身邊的人取經,觀察身邊的人和事。楊玏認為,「觀察生活」是演員的必修課,也許生活中不會存在與角色一模一樣的人,但角色一定是代表了生活中的某一面或某一個角度,任何觀察都是對塑造角色有幫助的。
不執著於主角,「專業的團隊」更重要
縱觀楊玏參演的作品,他表示,他並不執著於「主角」這件事情。
「我覺得對於我來講,目前的工作狀態和接戲標準還是和專業的團隊和導演合作,能夠從他們身上學到東西。因為專業的導演和專業的團隊必然會請專業的演員,我能從這些前輩身上學到一些東西。我覺得能夠在這樣的工作氛圍下工作,拍每部戲都能有收穫是最重要的。」
對於楊玏來說,他更加關注團隊整體的專業性,雖然已經積累了豐富的表演經驗,但他仍然保持著「海綿吸水」的狀態,希望在每一部戲中學習成長。
目前,楊玏正在拍攝《縱有疾風起》,他飾演的祝燃是一位「妻管嚴」律師,在劇組搭檔田雨、靳東等優秀的演員。談起拍戲時的感受,楊玏非常感恩能和這麼多優秀的演員合作,因為他們的人生閱歷和演戲經驗都十分的豐富。「比如我當時自己對戲的時候可能會認為他們會這樣演,但實際拍攝的時候發現他們換了另外一種演法,這也是能夠產生思考和學習的地方。」
除了對專業團隊和整體拍攝氛圍的期望外,楊玏對於自身角色的要求便是「複雜性」,他希望能夠塑造出更加多元化、更有難度的角色。問及他最想嘗試的角色類型,楊玏先是坦言之前在《九州縹緲錄》中飾演的呂鷹揚很過癮,而後又遺憾地表示「戲份太少」,他想「徹徹底底地演個反派角色」。
「嘗試不同」或許是很多演員在選角方面的要求,不過楊玏對此卻沒有過多的苛求。「我計劃不了太遠的事兒,因為演員這個職業就是這樣,我可能會計劃三個月或半年以內的事,我的下一部戲要接什麼角色,但至於這些角色是否屬於同一類型我不會考慮。我覺得只要有好的團隊和角色找到我就很感恩了。」
對於楊玏來說,表演只是一份工作,將這份本職工作盡力做好,就是對觀眾最大的回饋。
「做功課」是當演員的樂趣之一
雖然已經是一位塑造過許多角色的成熟演員,楊玏仍舊保持著「做功課」的習慣,這在當下浮躁的影視行業中是非常難得的。
無論是古裝戲還是現代戲,他認為演員的工作最重要的就是「立人物」。「古裝和現代是天平的兩邊,我接古裝戲就喜歡類似《清平樂》這種,稍微正一點的,人物要有法可依,真實地在歷史上存在過。現代戲就離生活太近了,要想辦法讓觀眾共情,否則就懸浮了。」
為了不讓人物脫離生活,他在拍攝古裝戲之前會查閱大量的資料,會想方設法地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與這個角色相關的依據。而在拍攝現代戲的時候,他也會提前和身邊同類型的朋友交流,包括和導演討論角色的生活節奏、家庭背景以及性格形成的原因。
比如在塑造《三十而已》中的陳嶼這個角色的時候,他會和已婚的男性朋友聊天,感受他們對婚姻和生活的抱怨以及壓力、困境等,並且將這種感受代入到陳嶼的塑造過程中。在拍攝《黑色燈塔》時,為了演好高級檢察官李旭堯,他學習了大量的法律知識,包括庭審的步驟、檢察官的日常生活節奏,也會向跟組的高法執導請教學習。
楊玏表示,「我覺得拍每一個角色不只是陪他們走一段路,而是要理解這個人物,與他產生共情,包括他的人生境遇、情感關係,要體會他的人生。」因此,他十分享受拍攝前「做功課」的過程,他認為「做功課」是做演員的樂趣之一。
聊起曾經的拍戲經歷以及塑造角色的過程,在侃侃而談之中,記者感受到楊玏對於表演的熱情,也了解到他是一個非常有想法和充滿好奇心的演員。在上大學時,他由於好奇電影的拍攝過程而去做了電影《唐山大地震》和《非誠勿擾2》的執行導演,這不僅為他的實踐學習補充了知識,也成為了他表演道路上的寶貴財富。
楊玏是一個「活在當下」的人,至於日後的路要怎麼走,他淡然地表示「慢慢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