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版 《三體》:如何讓硬核科幻落地?

2023-01-17     新劇觀察

原標題:劇版 《三體》:如何讓硬核科幻落地?

作者/李木

《三體》開局驚艷。

開播1小時站內熱度破25000,打破騰訊視頻首日熱度值最高,也是熱度值最快破2萬的作品;全網熱搜150+,豆瓣實時雙榜TOP1,貓眼全網熱度總榜TOP1。

從數據維度來說,劇版《三體》確實開了個好頭。

但《三體》不止於此,作為全球範圍內矚目的科幻IP,它影視化的每一步都是在「審判」的眼光中向前。

路人看完問書粉:挺好看的,就是不知道還原度高麼?

有人回:摳著書拍的。

這就齊了。

尊重並還原原著

科幻之於文學,《三體》之於科幻,是金字塔的塔尖,皇冠上的明珠。

讀者或觀眾可能對故事不甚了解,卻對《三體》和「大劉」(作者劉慈欣)的名字耳熟能詳。

《三體》講述了地球基礎科學研究遭遇異常擾動,引發科學界惶恐動盪,納米物理學家汪淼與刑警史強聯手調查,共同揭開了地外未知文明「三體」世界的神秘面紗,並隨全人類一道與即將入侵的三體人展開博弈的故事。

對於這樣內容和受眾基礎本身就非常紮實的作品來說,「還原」是創作團隊毋應踐行的創作標準。

這張海報充分暴露出創作團隊的細節控屬性,且足以令書粉們雀躍:

左下角顯然是青年葉文潔的背影;居中的巨大雷達前,橫著幾條細如髮絲的線,應該是「古箏行動」的關鍵,切割巨艦的納米材料「飛刃」;如果沒有看錯,重疊在汪淼胸前,居於巨石頂端的投影,應該是汪淼在《三體》遊戲中的ID「海人」,右下方的小人則是汪淼進入到《三體》遊戲的樣子。

幾乎所有IP改編的成色,都取決於細節,更何況是由細節撐起龐大構架的《三體》。

除了官方發布的物料處處透著對原著的高度還原,正片伊始已經有了山雨欲來的緊迫,比如那句風靡的台詞「不要回答」;

汪淼在暗房中洗照片,發現了藏在小布熊身上的倒計時;

屬於紅岸基地的雷達。

這些細節雖然不起眼,卻是推動劇情發展,構建「名場面」的關鍵線索,特別是在影像化的過程中,一旦缺損,意味著整個線索鏈條的斷裂,必然會導致情節的不連貫。從目前來看,創作團隊扎紮實實地吃透了原著,並且用合適的視聽語言將其搬上螢屏。

另外,劇版《三體》用懸疑感開場,通過物理學家楊冬之死引入神秘的科學邊界組織,以及「物理學是不存在的」未來預言。

然後就是以史強為代表的警察受命查案,找到汪淼,圍繞楊冬的母親葉文潔、戀人丁儀,「科學邊界」組織內部的申玉菲等人展開調查,懸疑本身的氛圍某種程度上消解了大量專業物理學術名詞帶來的觀看門檻,甚至允許觀眾暫時對其一無所知,僅將其視作案件的一處證據或碎片線索即可,既保留了原著的精髓,又讓情節的發展絲滑順暢。

《三體》播出後,書粉為遵循原著而雀躍,也有小部分觀眾被「觀劇」門檻勸退,所以忠於原著到底是循規蹈矩還是本應為之,觀眾們的不同反應也給行業在當下重新審視「文學經典改編」的意義和取捨——事實上這一議題伴隨著文學經典改編的發展史,更在名著改編的探索中被發酵,始終都是創作者們放在首位思忖考量的議題。

作為科幻小說作品,《三體》原著本身已經具備豐富的戲劇化元素,正如主創團隊所說,《三體》影視改編的難點是用視聽化語言支持文字的表達,把文學的戲劇化元素轉化為適合電視劇作品的、視聽的戲劇化元素,解決《三體》這個問題,幾乎可以說為科幻小說影視化改編都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創意策略。

「務虛」和「務實」都有落點

如前所述,如果把劇版《三體》當成「粉絲片」來看,認為這是一種圈地自萌式的狂歡,顯然就把這部作品想小了。劇版《三體》尊重了書粉,也沒忘普通的觀眾;保留了原著的精髓,更遵循了影視創作的規律。

而創作團隊此間也數度表示,劇版《三體》遵循的是現實主義創作手法,這裡的現實主義,並非一味強調現實的真,還有科幻的實,讓虛實都有著落,才有了一個可看且高度沉浸的完整故事構架。

《三體》非常需要氣氛和影像,環境就像是演員的「對手演員」,尤為重要。

劇中名場面之一,「古箏行動」給創作團隊帶來最大的問題是,被納米材料切割之後,船會碎成什麼樣,此前沒有任何一部影片和已有資料可以作為參考。船體切割後的每一個變形都是不一樣的,每一片都要單獨設計,也沒有辦法用傳統電影美術的方式來完成。它不是純粹的剛體,還會扭曲變形,這在特效行業裡面叫「剛體的動力學模擬」。最後主創團隊只能用真的鋼,把它壓成片、窩成船型,然後用擠壓機一片片地擠,擠完之後再推上去焊接成一條船。

而即將到來的《三體》遊戲也成為觀眾們矚目且好奇的點,且不說恆紀元和亂紀元的無序更迭,單就「脫水者」和「浸泡」的過程到底是怎樣的視覺奇觀,已經吊足觀眾的胃口了。

除了呈現瑰麗奇幻的想像,劇版《三體》的創作團隊也在嘗試著用更簡單直觀的影像解答覆雜專業的物理學知識,比如「宇宙閃爍」,主創團隊用一個燈泡和一個物體之間的關係為例,拉近觀眾和角色、物理知識之間的距離。

另外,《三體》以人物和年代為落點,找到了寫實的依據。不論是北京奧運召開在即,還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影像再現,均在劇中形成鮮明的「在場感」。還有諸如「智子路」「撇拉胡同4-2」這種既是原著華彩,又具地域特色的「彩蛋」,讓觀眾可以從容地走進三體的故事設定里,找到現實的抓手。

讓觀眾帶入的不僅有環境,還有人物。飾演汪淼的張魯一、史強的于和偉、老年葉文潔的陳瑾、青年葉文潔的王子文、常偉思的林永健、申玉菲的李小冉等一眾演員幾乎和角色融為一體。書粉給「紙片人」找到了對應的臉,普通的觀眾順著演員呈現的角色能夠迅速抓住人物的精髓。

比如于和偉飾演的史強,老警察粗中有細之外,還自帶一種天塌了也不當回事的泰然,大而化之的性格也貢獻了前幾集的笑點。

在這一幕中,青年葉文潔和老年葉文潔同框,迥異的神情流露出的是不堪回首的往事對一個人的影像和蹉磨。從年輕的熱情到年老時候的疏離,葉文潔的經歷為科幻注入現實的根基。

昨晚,屬於劇中主創們的情懷梗也被觀眾發現了。

在這串長長的演員名單中,觀眾們發現了「混跡」其中的幕後創作者:郭靖宇導演、 梁振華、馬東、高亞麟、江南、唐家三少、侯鴻亮、費振翔等,一時間納悶「誰能告訴我他們演的啥?」實際上,這次「團建」也是為《三體》遊戲CG動畫部分提供面部建模依據,製片人、導演、作家們用自己的方式,支持並見證國產科幻電視劇邁出重要一步。

騰訊視頻的誠意:七年磨一劍

與橫空出世的「三體人」和外星文明不同,劇版《三體》是被一點點磨出來的:從首次在 2016 年騰訊視頻影視年度發布亮相,並公布影視化的消息,到劇集上線與觀眾見面,整個過程歷時7年。

在此之前,從《全職高手》到《穿越火線》到《開端》,在國產科幻劇的橫縱坐標繫上,騰訊視頻已經進行了長足的布局和積累,也進行了由淺入深的嘗試,不斷摸索科幻故事與觀眾接受、影像表達之間微妙的平衡點。

為什麼是《三體》?

因為如果《三體》能做好,就會代表中國的製作水平能到達另外一個程度。

就是現在,這個程度已經隱約可見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ab086c224a51198f673f00464622a6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