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行訣》是中醫最核心的「味道」,一旦嘗過後,就再也忘不掉

2019-10-12     答摩健康

導 讀 :

原味經典——輔行訣,學好上可治病救人,下可入廚調味。


有些味道嘗過後

一輩子都忘不了


疾病按照輕重劃分級別,大概分四級:



四級災難惡性病:肝癌、胃癌、肺癌等各種癌,白血病,愛滋病,尿毒症,中風,癲癇,腦溢血……

三級常見惡性病:腎炎,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風濕病,胃病,哮喘……

二級不嚴重疾病:鼻炎,過敏,咽炎,肥胖症,陽萎,早泄,痛風,痛經……

一級亞健康症狀:失眠,抑鬱,脫髮,多動症……

一般來說,屬於一二級的問題,很多情況不吃藥也能好,但是屬於三四級的疾病則必須用藥,不可輕敵。


《輔行訣》

中醫最核心的「味道」


學中醫開方用藥,最紮實的第一步怎麼走?重要的核心點在哪裡?

大家知道,現行《中藥學》教材中所載藥物的藥性、主治及歸經等內容,大多是由經方反推得出來的,而經方的用藥理念皆本於《神農本草經》(《本經》)及《名醫別錄》兩部藥書。這兩部書乃本草學大樹的根本所在,而教材只是樹之枝葉。

《本草經解》曰:「五味,酸、苦、甘、辛、咸;五性(四氣),寒、熱、溫、涼、平。」


陳大章《詩傳名物集覽·卷十》有句話說:「神農嘗百草,一日遭七十二毒,始有醫藥。」

古人認為自神農嘗百草開始,了解本草的滋味,徐靈胎言:「入口則知味,入腹則知性。」這就是中醫藥的起源,中藥的「四氣五味」的起源。

《神農本草經》為什麼用「氣味」來定義中藥呢?

據統計,《神農本草經》中,定義「四氣」的藥,溫性藥95種,熱性藥1種,寒性藥125種,平性藥123種。

定義「五味」的藥,酸味藥15種,苦味藥128種,辛味藥98種,甘味藥79種,鹹味藥35種。

從人體的感官角度來看,寒熱溫涼(四氣)屬於觸覺範疇,辛咸甘酸苦(五味)屬於味覺和嗅覺的範疇。

進化生物學家戴維·威爾遜(David Wilson)指出:我們人類和所有哺乳動物的生長過程,是先長觸覺,就像小朋友剛開始學會走路的時候,雖然像喝醉一樣的步態不穩,但是卻喜歡抓住身邊的一切,而且抓了就扔,扔了再抓,抓來抓去的練習觸覺。



然後是空間平衡感,跟著是味覺和嗅覺,再然後是聽覺,最後是視覺。每一種感覺的成長都需要相應的外部刺激配合。

特別是嗅覺和味覺。很多動物的視覺很差(比如老鼠),很多低等生物甚至沒有成熟的視覺或聽覺,但是即便最簡單的沒有「神經」的單細胞大腸桿菌也能夠感受其周圍的化學物質而做出反應——比較簡單的嗅覺或味覺。作為生物進化過程中最為保守的嗅覺、味覺,對於它們的研究相對最為透徹,在生物界中也最為一致。



如上圖所示:

表左側A-H分別是8種基本化學物質,

表上方1-14是14種基本嗅覺受體。

A氣味能激活5號受體,B氣味則能激活2、6號受體(可以多於一個)。

換言之,一個複雜氣味會激活一組嗅覺受體,而大腦通過檢測哪些嗅覺受體被激活了,就可以反推出這個複雜氣味是什麼。不同的排列組合代表不同的氣味。

那麼這些最基本化學物質的受體又是從哪來的呢?

答案是在我們的基因中,生來就存在。我們的基因中有成百上千個專門來編碼不同的嗅覺受體,這恐怕是在人類上萬年的進化中逐漸學習地球的環境和其化學物質而形成的。

美國Richard Axel和Linda Buck因為發現並研究嗅覺受體基因而獲得了2004年的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

中藥的味道是怎麼回事呢?中藥為什麼會有各種不同的味道?

主要是因為中藥所含的有機化合物種類、含量的差異,造成中藥具有酸、苦、甘、辛、咸五味,哪怕同一種中藥,其含有多種有機化合物,其含量的差異也有主味、次味之分,所以具有多種味道,可發揮多重功效,因而在臨床上可治多種病證。

中藥為什麼要分寒涼藥和溫熱藥呢?

因為寒涼藥能增強中樞抑制,並通過改變中樞遞質而抑制中樞神經,並且可使交感神經-腎上腺髄質系統機能活動降低;

而溫熱藥則多具有興奮中樞神經的作用,並且使交感神經-腎上腺髄質系統活動增強。



藥的四氣五味

《神農本草經》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等:上等藥主養命,中等藥主養性,下等藥以治病。

上等藥,味重氣輕,氣輕則寒熱差距小,吸收地氣較多,其性靜,利於調養人的有形身體;

中等藥,氣重味輕,氣大則寒熱差距大,吸收天氣較多,其性動,利於調養人的無形之氣。

下等藥,氣味俱重,偏性太大,其性動而劇,甚者偏性過大而有毒,因此可以用來治病。

張志聰在《本草崇原》中說:「後人募集藥性,不明《本經》,但言某藥治某病,某病須某藥,不探其原,只言其治,是藥用也,非藥性也。知其性而用之,則用之有本,神變無方。襲其用而用之,則用之無本,窒礙難通。」說明四氣五味是《本經》與經方用藥的關聯點。

《神農本草經·序錄》云:「治寒以熱藥,治熱以寒藥,……各隨其所宜。」

代表中醫組方核心指導原則的《素問·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云:

「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堅者耍之,脆者堅之,衰者補之,強者瀉之,各安其氣,必清必靜,則病氣衰去,歸其所宗,此治之大體也。」

藥物的性能是根據長期醫療實踐反覆驗證總結歸納出來的,是對藥物多種功能作用的高度概括。

將氣味和功效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認識和掌握藥物的全部特點,也才能準確而恰當地遣藥組方。

藥物的這種性效相關性也正是中藥所具有的獨特屬性。只有通過對中藥性效的把握,才能在臨床上合理處方用藥,獲得滿意療效。

四氣與五味之間有很強的關係:辛味藥以熱性居多,苦味藥以寒性居多,甘味藥以平性居多。

這三類藥在《本經》中占了極大比重。辛熱藥、苦寒藥、甘平藥也是張仲景最常用的藥物。比如辛熱藥大多具有祛寒、溫中、散結的效果。

張仲景在治療表寒里飲咳喘的小青龍湯中用桂枝、乾薑、細辛以祛寒;在治療少陰虛寒下利的白通湯中用乾薑、附子以溫中;在治療瘧母的鱉甲煎丸中用乾薑、桂枝以散結。

由此可知,掌握了「氣味」二字,開方組藥,就有了最核心的本領。

令人遺憾的是,近千年以來,以藥物五味的五行屬性進行方劑配伍的方法已經失傳,「五味組方」理論和目前通行的組方理論有很大的不同。無論金元以後的組方理論,還是如今的臨床用藥,均未見再有類似的組方之學。

令人欣慰的是,以五味五行組方這門中醫核心學問,記載在《輔行訣五藏用藥法要》這部書裡面,法度嚴謹,用藥規範,藥味組合、藥物劑量和煎服方法,均進行嚴格規定,保持整齊劃一,猶如兵法,並未真的失傳,穿越千年,今天我們還能再次見到。

《輔行訣》,是中醫最核心的「味道」,一旦嘗過後,就再也忘不掉!



原味經典,《輔行訣》


《輔行訣五藏用藥法要》這部「秘笈」是由梁·陶弘景所傳。

是陶弘景據《湯液經法》並參考《神農本草》、《桐君採藥錄》而撰,以備山中隱居之用,並教導弟子以《輔行訣》之法祛除疾病,進修內視之道。

據《南史本傳》,陶氏所作,或秘密不傳,或撰而未訖而由弟子收藏。疑《輔行訣》為弟子收藏而略加整理者。文中「隱居曰」、「陶雲」等語,是其證明。由於《輔行訣》保存於弟子之手,久未外傳。

原藏於敦煌藏經洞,後為河北省威縣張偓南氏購得,並傳於其嫡孫張大昌,後在「文革」中被毀。

目前《輔行訣》之抄本已出版,詳見張大昌與錢超塵先生主編之《輔行訣五藏用藥法要傳承集》。中國中醫研究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馬繼興教授主編的《敦煌古醫籍考釋》、《敦煌醫藥文獻輯校》及甘肅中醫學院叢春雨先生主編《敦煌中醫藥全書》等皆收錄《輔行訣五藏用藥法要》。

《輔行訣》記載了業已失傳的《湯液經法》的部分內容,是書言簡意賅,共載方劑81首,據陶氏言,約有60首方劑直接從《湯液經法》中摘錄。

該書首次展示了《湯液經法》的古方概貌,在學術源流上,《輔行訣》與《湯液經法》及《傷寒論》更是具有密切的傳承關係。


《輔行訣》如橋樑一般,聯繫著《傷寒論》與《湯液經法》。

如錢超塵教授指出「《輔行訣五藏用藥法要》直承仲景《傷寒論》,且可溯源《漢志》之《湯液經法》,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與臨證價值。」

(關於《湯液經法》另做專題解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rHzNwm0BMH2_cNUgMLI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