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食錄:坐標貴陽路邊攤、酥糯綿香洋芋粑
By 小企9999
雲貴高原山高水阻,路險且長。歷史以來,少數民族的習慣和軍屯戍邊的漢民的交融,當地物產和氣候的客觀因素,形成了迥異中原和東南經濟發達地區的飲食麵貌。雖未被列入明清兩代定調的八大菜系,卻也頗有圈點之處,值得每個美食愛好者尋訪,體驗。(當然,前提是你必須能吃辣)
二訪貴陽,再次以一個獨立徒步沿街覓食者的身份和眼光捕捉並感受那些別具一格的大菜小吃後,我覺得幾乎可以先這麼下個結論:貴陽的飲食精華在於小吃。也許不僅僅是貴陽,把這個範圍放大到整個貴州也是成立的。
這一節說說我所偶遇的洋芋粑。
在吃到嘴裡之前,我還以為它就是炸糕之類的糯米糕或者麵餅。還好冥冥之中的天意讓我在肚子飽脹的情況下點了一個,才沒有錯過這值得推薦給大家的好吃的東西。
獨自一人蹲守在這口凸肚烙鍋之前,漫不經心地吃著剛剛要的這一盆大雜燴(有牛肚、豆腐乾,臭豆腐,豬皮等,雖然豐富,卻並不覺得有多好吃和特別。
看著鬢角斑白的老闆攤前那個凹肚鐵鍋邊那圈金黃色的圓餅,眼睛掃過好幾遍,才要求再來一個。
老闆把圓餅放在鐵鍋凹坑的油里兩面在煎熱過,撒了兩勺干辣椒麵端過來,我還沒急著吃,忙著琢磨豆腐乾和類似炸豬皮的泡豆皮之間的滋味差異。又過了好一會兒,用筷子想把那個「炸糕」夾過來啃一口,才發現那東西粘黏性遠沒我以為的那麼好,會破呢,也沒有我本以為會有的豆沙餡。
就著表層的辣椒麵吃一口,嚯!很好吃嘛:表層是一層薄薄的酥皮,裡面綿香軟糯,還帶有類似玉米的自然甜味,香啊!
一口我就可以確定這是用西南那些特別好吃的土豆做的,甚至完全猜對了它的基本做法:蒸熟、去皮、搗泥、團餅、油煎。是土豆泥,卻比那些花里胡哨的西式土豆泥好吃,天然,直接,甚至粗暴的好吃法。
從老伯那裡得到確認,並且知道了它的大名:「洋芋粑」。也許看我照片拍得認真,人家還示意我原料在他背後。於是再拍一張下油鍋之前的形態。
土豆,在西南地區幾乎統稱洋芋。這種並非土生土長的漂洋過海而來的舶來品似乎特別適合西南地區的山地水土。雖然個頭長得一般,不如其他地方出品豪邁,但是,產量巨大,而且品質特別好,又面又香!搭配西南人普遍熱愛的各種辣味調料又特別和諧。所以,雲貴川三省,各種土豆為原料的小吃攤隨處可見,廣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