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日,在阜康市街頭遊園,老人們在跳舞。記者 何龍 攝
9月的清風拂去夏日的狂躁,午後的陽光仍是溫暖的。小菜園美極了,西紅柿打著嘟嚕,辣椒紅得像火,黃瓜綠得要滴下水來,茂盛鮮嫩的蔬菜把田地遮得嚴嚴實實。
這是呼圖壁縣社會福利園區一隅。78歲的蔣芍吉和幾名老人在田地里忙碌著,陽光照在他布滿皺紋的笑臉上。蔣芍吉是呼圖壁縣大豐鎮高橋村人,是一位孤寡老人,在社會福利園區生活9年以來,他已把這裡當做自己的家。
蔣芍吉是我州22.5萬老年人之一。在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時,我州人口年齡構成屬年輕型。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時,我州人口年齡構成為成年型。2005年,全州老年人口占總人口10%,我州邁入老齡化社會。
截至2018年底,我州每100個人中有16位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預計到2020年,全州老年人口將超過28萬,達到總人口的18%。
讓千千萬萬老年人生活安心、舒心、順心,始終是我州養老事業的發展目標。一項項惠老政策陸續出台、一處處為老服務設施加快建設,從單純的五保供養到公辦、民辦相結合以及醫養結合健康養老的多元化養老格局,70年來,我州不斷提升養老服務水平,滿足多樣化養老需求,讓「夕陽人群」迎來「朝陽人生」。
2018年3月20日,醫務志願者在昌吉市六工鎮敬老院開展義診。記者 牛國華 攝
完善政策體系 老有所養有保障
新中國成立之初,庭州大地百廢待興,養老事業基礎薄弱。
1963年,自治區民政廳制定了《農村五保戶供給補助試行辦法》,並在我州阜康市(當時稱為阜康縣)做試點,1965年,我州全面推行實施該項政策。
1984年,自治州民政部門下發了《敬老院管理辦法(草案)》。1987年,州民政局制定實施了《昌吉州農牧區敬老院建設標準》。
1994年,自治州貫徹國務院頒布的《農村五保供養條例》,全年全州敬老院創收88.61萬元。我州養老事業主要以保障孤寡老人老有所養為主。
2018年3月20日,昌吉市志願者在養老院陪老人下跳棋。 記者 牛國華 攝
進入新世紀以後,隨著市場經濟活躍,機構養老漸漸形成一定規模,特別是民營養老院異軍突起,帶動了養老產業發展壯大。
我州先後出台了一系列綱領性文件,構架起養老服務事業和產業的「四梁八柱」,養老事業快步邁入春天。
2013年以來,州黨委、政府出台了《自治州加快推進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意見》《自治州促進康養產業發展實施意見》,對鼓勵民政福利園區建設、非營利性民辦養老服務機構以獎代補、社區(村)養老服務予以補助以及鼓勵居家養老服務等方面作了明確獎勵規定。
2015年,我州制定印發了《昌吉州開展社區養老社會化服務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昌吉州社區(村)為老服務機構建設與管理基本規定》等文件,更加明確多元參與,更加注重可持續發展。
2017年,我州在全疆率先出台了《自治州促進康養產業發展實施意見》,為社會養老服務業加速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養老服務業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7年5月14日,在瑪納斯縣民政社會福利園區,老人們在散步。記者 何龍 攝
建設養老設施 頤養天年有「樂土」
中午時分,吉木薩爾縣三台鎮農村互助幸福院裡安靜祥和,剛吃過飯的老人們坐在樹蔭下享受著愜意時光。
吉木薩爾縣三台鎮黃蒿灣村村民冉多蘭今年86歲,她的5個兒女都在外地安家,自2015年起,她搬進了三台鎮農村互助幸福院,和102名老人生活在這裡。說起在互助幸福院裡的生活,冉多蘭高興地講述說:「在這裡,我住的房子有暖氣、衛生間,互助幸福院旁邊就是鄉鎮衛生院,看病很方便。平時,我和其他老人一起看電視、打牌、唱秦腔,過得真是有滋有味,比之前一個人孤獨生活好太多了。」
2018年11月14日,在吉木薩爾縣三台鎮互助幸福院,老人們在一起聊天。記者 牛國華 攝
2013年,吉木薩爾縣在全疆率先推進農村互助幸福院建設,先後投入6000多萬元,建成了農村互助幸福院21所,在解決農村養老問題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
「丁零零!丁零零!」昌吉市居家養老信息服務中心,電話鈴聲接連不斷。「您好!需要什麼服務……」派工店長馬文梅邊聽電話邊記錄。掛掉電話,她將服務項目、來電人姓名和來電地址錄入電腦。
不一會兒,護理員立即趕往住在昌吉市博州干休所的92歲老人李冒德家中。李冒德癱瘓在床多年,兒女都在外地工作,老伴也年過9旬。
他感慨地說:「人老了,總擔心兒女不在眼前可咋辦?現在我打個電話就能請到護理員,這些護理員人很熱心,幹活又麻利,我感到很滿意。」
近年來,我州大力提升農村養老服務能力、完善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提升養老機構服務質量。通過採取政府投入、政策引導、典型帶動、社會興辦、市場運作等一系列舉措,推動全州養老服務業發展,民政社會福利園區、老年公寓、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農村互助幸福院等惠及城鄉老年人的養老服務設施建設不斷取得成效,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結合、產業化為方向的州、縣市、鄉鎮、村居四級養老服務網絡已初步形成。
目前,全州共有各類養老服務機構473處,全州民政社會福利園區占地總面積7718畝,建築面積8萬平方米。全州養老床位8063張,達到千名老人35張服務床位,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社會組織和企業成為養老供給主要力量的多層次、多樣化服務格局。
2019年9月8日,在昌吉市赫邇思瑞醫院,老人們在一起打牌。記者 何龍 攝
發展康養產業 養老服務增活力
養老服務業既是關係億萬群眾福祉的民生事業,也是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相比公辦養老機構,民營機構的優勢在於靈活,提供為老服務更具效率和活力。
2002年,兩棟白色大樓在昌吉市天池社區拔地而起。次年,我州首家民營養老機構——昌吉市天池社區榮福老年公寓開業。
近年來,針對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面臨的准入審批難、融資貸款難等問題,我州出台了多項政策破解這些難題,大力支持民營養老機構發展,12家民營養老機構百花齊放。
從無到有,從單一到多元,我州養老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發展,改革的步伐越來越鏗鏘有力。
2014年,我州養老服務向產業化發展,積極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養老行業。
2015年,昌吉市引入社會力量投資,建成昌吉市居家養老信息服務平台,提供居家養老信息化服務,積極探索居家養老運營新模式。
自2016年起,我州大力發展康養產業,實施康養服務項目34個,總投資近5億元,項目開工率100%。
2017年,「醫療+康復+養老」三位一體醫養結合機構建設試點工作在我州各縣市全面啟動,公建民營試點在各縣市推開。
2018年,公辦民營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專業化試點在我州運營,瑪納斯縣、昌吉市綠洲路街道按計劃推進全國首批智慧健康養老示範基地、示範街道試點建設工作。
9月1日,2019中國康養產業(新疆)發展大會在昌吉市舉行。圖為大會現場。記者 何龍 攝
目前,我州正以「陽光康養」為主線, 圍繞醫養和游養兩大「引擎」,整合一二三產業,構建以旅遊休閒、體育運動、健康養生、療養保健、醫療服務等為重點的康養產業,把自治州打造成為立足新疆、輻射中亞的康養產業示範基地。(記者 王薇)
(來源:昌吉日報)
來源:昌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