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為今年黑馬交易所之一的抹茶憑藉截胡DILI再一次活躍在幣圈眾人的視線之中。然而令人萬萬沒想到的是,還沒捂熱乎的項目,就曝出被二級市場割私募者10倍,直接把一級市場的投資者割了。可謂開盤即收割,連掙扎的機會都沒給你。
這個上線之前就被各大知名博主力挺推薦的項目,誰也沒想到上線之後竟然一路陰跌,把一眾韭菜割的是昏天地暗。
何為DILI
話說回來,DILI究竟有何不同,能被稱為史上流量最大的區塊鏈項目?號稱具有3.5億去重用戶,日活3000萬的流量怪獸?
D社其實由未區塊鏈化的D站而來,而D站的原身便是Dilidili(嘀哩嘀哩),無論是名字還是畫風,都帶著一股濃濃的bilibili山寨風,沒錯,和B站一樣,D站也是一家二次元的純動漫視頻網站。
之所以會涉足區塊鏈行業還要從D站面臨的困境說起,2015年時D站還叫無名小站,在A站、B站等大型視頻網站為避免廣電總局的狙擊紛紛下架多部動漫之時,無名小站依然保留了大部分動漫的播放權。自此D站「人無我有」+「免費觀看」的口號便開始在二次元廣泛傳播。
這種在版權邊緣瘋狂試探的行為很快便被引起了B站的不滿,
「我尋思我B站花大價錢買來的版權,就是為了讓用戶在我家充會員觀看,而不是給你薅羊毛和用戶白嫖的。」
就這樣B站一紙訴狀將D站告上了法庭,D站也因此敗落,畢竟這事D站的確不占理。既然成為下一個B站無望,那就找個小眾且來錢快的區域,在徹底涼透之前最後撈上一波。
就這樣,D站正式進軍於區塊鏈,名為D社,美其名曰以基於自身2000w+用戶打造區塊鏈二次元生態發行名為DILI代幣開始私募。
鍾愛幣圈的傳統網際網路企業
事實上,這並不是第一次網際網路企業在傳統業失敗之後妄圖轉向幣圈割韭菜的行為,我想這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早在今年年初當當網的創始人李國慶就曾以一封內部信的形式宣布退出當當網且以區塊鏈+讀書會的形式預備投身幣圈。與D社情況相似,作為國內早期電商平台之一的當當網,按資質來說,比現如今的電商大佬淘寶成立的還要早。但卻因為創始人李國慶模糊的市場定位,以及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作戰策略,以致於一手好牌打的稀爛。
在當當網持續被國內各大平台擠出市場之時,李國慶看中了區塊鏈的小眾與暴利試圖躋身於區塊鏈行業,在當時李國慶的海報還曾刷爆了區塊鏈人士的朋友圈,但從其官網公布的token分配方案,連幣種以及挖礦方式都未曾提起,真的不是以二次創業的名義進入幣圈收割韭菜的嗎?
除此之外,同樣曾在網際網路行業占據一席之地的美圖創始人蔡文勝,同樣也混跡過幣圈,帶著一眾大佬在當時幣圈爆火的「3點鐘群」中大肆宣揚了一番「不參與即是風險」的口號後,不久便正式發行了美鏈BEC,開盤市值就已是美圖的4倍之多。
但搞笑的是,割完韭菜後的蔡文勝翻臉就不認人,到處解釋這幣與美圖無關,韭菜也不是我割的,這种放下碗就罵娘的操作委實有些不大氣了。憑藉這手操作,不僅收割了數百億美元,還順手將美圖的股票帶漲了一波,誰看了不說一句666呢?
總結
自從近年來區塊鏈行業越來越火熱之後,不少網際網路圈的邊緣大佬都試圖將手伸進幣圈撈一把。嘴上喊著要再次創業,要支持新興行業,可又有幾個是真正看到幣圈的實際價值,大多不過是因為這裡韭菜更好割、金子更好撈罷了。
可能這話稍顯斷章取義,但就這些跨圈企業都有的一個共性——在本身傳統網際網路圈的落敗與不得志來看,我更願意持以上想法。
或許在圈外人看來,幣圈的確算得上是一個既小眾又暴利的市場。但有一說一,真正的圈內人都明白,幣圈目前的行情也不算特別好,且韭菜也都是越來越精明老道,早已不是當初一無所知的小白鼠。畢竟身處幣圈這個變臉比變天還快的市場,不儘快的成長的下場就是被淘汰。
所以想割幣圈的韭菜,也不是那麼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