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後來的英特爾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通過長期觀察,發現了一個驚人的趨勢: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數目每年(後修改為每兩年)會增加一倍,晶片的性能也會隨之翻一番。後人將此發現稱為「摩爾定律」。
摩爾定律的發現,見證了計算機性價比半個世紀以來勢不可擋的翻倍成長。
那麼幾十年過去了,摩爾定律是否依然有效?事實上,它不但有效,而且一直在「加速」。
這裡必須提到美國的發明家、預言家雷·庫茲維爾。
在《奇點臨近》一書中,他發現了技術的一項極其重要且根本的屬性:當你朝一個以信息為基礎的環境轉移時,發展速度就會跳躍成一種指數級的增長,性價比將會每1-2年翻一番。
所以,庫茲維爾將摩爾定律延伸了出去,稱為「加速回報定律」。過去在計算機領域的高速變化,如今正以同樣的效應出現在其他技術上。
1990年,「人類基因組計劃」啟動了,目的是完成人類基因組的測序工作。這個計劃需耗時15年,耗資60億美元左右。7年後,僅有1%的人類基因組完成了測序,照這麼算,想完成整個計劃,大概需要700年。
正當所有人都在沮喪時,庫茲維爾發現了一個細節:每年完成的測序量都在成倍增長。1%翻了七番,就超過了100%。
事實證明,該計劃在2001年就提前完成了,耗資27億美元,不到預算的一半。
而進入21世紀後,由於計算機、傳感器和新的測量技術加速發展,基因測序的成本變化已達到了摩爾定律的5倍。
2011年,完成一個人的基因組測序,只需要花10萬美元。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五年後的2016年,同樣的基因測序,價格已經下降到1000美元。在未來,完成一次基因測序可能會「比刷自家馬桶還要簡便」。
而在其他領域,我們也能看到成本直線下降的現象。
比如3D列印技術,在2007年的時候,生產一台3D印表機需耗資4萬美元,到了2018年不到100美元,11年內成本下降至1/400。
一個傳感器在2009年是2萬美元,2014年下降到了79美元,五年成本下降至1/250。
一架無人機在2007年製造成本為10萬美元,2013年下降到了700美元,現在,消費者只要花上不到200美元就能買到一架無人機。而在30年前,無人機使用的陀螺儀,航天工程師得花1億美元才能造出來。
以信息為基礎的新範式加速了整個世界的新陳代謝,而它帶來了指數級的生產成本的下降,對於所有依賴技術的創新公司而言,既充滿了誘惑,又意味著巨大的威脅。
今天科創板上的企業,它們在未來很可能有著爆發性的市值增長,也很可能在一夜之間變得一文不值。
同時對於那些傳統製造業企業,這種指數性的技術變革意味著什麼?
比如柔性生產,如何在一條生產線上製造出滿足不同需求的產品,實現定製化,就需要運用到工業機器人、傳感器和3D列印技術等等。
在十多年前,這些技術的成本非常高,對於一般的中小型製造企業來說遙不可及。但是在今天,隨著元器件成本的大幅下降,改造一條家電生產線、服裝生產線或者家居生產線的成本,可能只是十年前的1/10或者1/5。
2005年,如果中國的服裝企業想在國內找到能夠完成定製化生產的工廠,掰著手指頭算也找不到五家。然而在今天,一家無法滿足不同需求、沒有柔性生產能力的服裝公司,幾乎已經沒有生存的空間了。
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在自己的研究中曾經得出一個結論:過去100年里,美國經濟增長的80%是技術變革帶來的,只有20%來自投資。
在中國我找不到一個相關的數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過去幾十年中國製造業的規模發展和成長大部分來自投資和需求爆發的外延式因素。
但是在今天,隨著需求不足時代的到來,投資不再成為企業成長最重要的因素,取而代之的則是技術。
所有從事實體經濟的企業家們都需要知道一個事實:曾經3D列印、機器人、傳感器這些高不可攀的技術已經變得越來越便宜,這些技術必須成為企業成長的基本核心要素之一。
庫茲維爾也曾說過:「在過去幾十年的進步中,中國經濟的根基依然是製造業。這就意味著在10年內,中國經濟可能會遭到3D列印技術的嚴重威脅。」
顛覆性的突破總是發生在不同領域出現交集的時候,就像水力與紡織機的結合引發了工業革命。只有擁抱技術的變化,企業才有可能出現指數級而非線性的疊代。
而企業疊代的前提是我們企業家的知識疊代。不斷地去了解、運用這些新知識,中國的製造業就能趕上這一輪的硬核科技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