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自同城」成為了近年來自貢和內江地區的一個熱詞,自貢和內江不僅市中心的距離很近,而且自內邊界線有300多公里長,其中威遠河上更是有兩座連接自貢和內江的百年石拱橋!
高硐橋
高硐橋位於自貢市大安區馬衝口街高硐社區與內江市威遠縣向義鎮高硐村的威遠河上,由於高硐曾是威遠與自流井鹽場兩岸煤、鹽運輸的集散地,此橋也是當年自流井鹽場到威遠路上通道的主要橋樑之一。現為自貢市大安區文物保護點。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由邑人江姓人士和高其安首捐,始建為一座石板橋,因系經自流井往來威遠縣的陸路通道,取名玉帶橋,時毀時修。直至民國12年(1923年)夏秋之間,洪水暴漲,石板橋沖毀。肖家山的鹽商李雲湘、張筱坡會同炭莊老闆范會光,捐資修橋,於民國14年(1925年)冬竣工,建成6孔石拱大橋,全長66.4米,寬73米,高8米,橋頭兩面各雕刻一對石獅、石象以鎮橋,並舉行隆重的踩橋典禮,樹碑記事,取名雲波橋,但群眾習稱高硐橋。
民國34年(1945年),兩岸發起修建向高公路,高硐橋改建為公路橋,1966年後,橋頭石獅、石象被毀,橋面風化嚴重。1988年,由威遠縣、大安區共同投資,整修加固,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橋面。現在自貢市北環路聯通向高公路,更加發揮運輸功能。
站在橋上遠眺威遠河下游的高硐堰閘
觀音橋
觀音橋位於自貢市大安區鳳凰街永勝村與內江市威遠縣向義鎮解放村的威遠河上,南北走向,是自流井與威遠之間的重要交通橋樑之一,現為自貢市大安區文物保護點。
觀音橋始建於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多次被洪水沖毀後修復,現改建為公路橋。觀音橋為五孔卷拱石橋,主河道上有三孔。抗日戰爭時期在觀音橋前後三十米修建觀音灘堰閘,是威遠河上八座雙堰閘中間唯一有橋的一處堰閘。
觀音橋長為67.5米,寬8米左右,橋欄的兩頭兩尾均有石獅坐鎮。
俯瞰觀音灘堰閘的上閘
這兩座石拱橋是威遠河兩岸人民交往的重要橋樑,是自貢威遠鹽煤運輸的歷史見證,更難得的是歷經百年滄桑依然在發揮著重要的交通運輸功能,對於研究威遠河流域經濟發展和橋樑建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