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關,一個因鹽而生的地方,其設鎮的歷史可追溯到宋代。在自流井井鹽的全盛期,毗鄰釜溪河與沱江河交匯處的鄧井關,是井鹽出川的必經之地。1959年8月,因鄧關地區發現大量天然氣資源,遂以釜溪河為界劃河而治,河西的「小河街」和橫街子劃屬自貢市沿灘區管轄至今。
橫街子地處釜溪河支流鐵錢溪邊,川雲公路鄧關段一側。解放後,鎮街與川雲公路合一,現在釜溪河邊的又升級為觀音閣公園,這條僅有190多米的橫街子成為沿灘區鄧關街唯一的老街。
由於橫街子並不長,我們選擇從街尾的利生宮往回走的方式感受老街。
飽經滄桑的石凳已足見其建築歷史還是有點久遠
據了解,利生宮的前身是濟生堂,始建於清代,是盧氏醫治病人的場所。整體建築呈四合院布局,磚木結構,穿斗式梁架,小青瓦屋面,徽派懸山式屋頂。
由於年代久遠部分建築破舊不堪逐漸改建,一些屋面也改為了便於維修的彩鋼瓦。
橫街子的路面原為板石鋪成,現在也只有石梯上還能看到石板的影子,周邊的建築頗有年代感。
這棟建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兩層建築特別突出,從外觀判斷有點像是一個倉庫。
高高的電樁矗立在橫街,線網密布永遠是老街的特色。
歲月留痕的老門牌
藍天白雲下的橫街正好被陽光一分為二,這一段很好地保留著川南居民的特色。
右側老宅上殘存著一段風火牆和鏽蝕的垂花
現在的橫街子店鋪已經不多,一些店鋪改為住房,但也為這裡保留著生活的氣息。
橫街子的街頭依舊熱鬧,兩邊茶館人氣還不錯。
街頭兩邊的建築是新與老的對比,更是跨越歲月的滄桑。
老街老屋老茶館,連茶桌茶凳都飽含滿滿的年代感。
這一排破舊的老屋是橫街子裡最具年代感的建築之一
樹蔭下的橫街子依舊,右側已經成為了新的"橫街",唯一不變的是靜靜流淌的鐵錢溪。
橫街子早已褪去了昔日的繁華,沉澱了歷史和歲月的滄桑,基本上保持著過去的老街風貌。它是鄧關市井生活的一個縮影,同時也承載著許多人的記憶和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