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小時候,放假在家的時候,大人出門了,出門前專門說:「不能偷偷看電視!好好寫作業,回來我檢查。」我心想:「不讓我看,我偏要看,反正你都出去了,也不知道。」然後就寫會兒作業,偷偷打開電視,覺得電視節目從來沒有如此吸引人。當家長回來的時候,察覺到聲響,就趕緊關掉電視,假裝在認真寫作業。家長說:「你是不是偷看電視了?」我說:「沒,沒有,我一直都在寫作業。」然後很擔心家長去摸電視機。當時心裡那是一個忐忑。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對孩子說:「不行」、「這個不准碰!」、「放著,別弄壞了!」……孩子可能會更加想要去做家長規定不能做的事情,然後家長就覺得孩子就是喜歡和自己對著干,越制止越是不聽話,其實這無疑是家長觸發了「禁果效應」,引發了孩子更大的好奇心。家長怎樣才能夠因勢利導,讓孩子順從自己的想法做呢?
一、為什麼家長越制止孩子越不聽?
生活中,其實不乏這樣的事情出現,家長越是制止,孩子就越是不聽話。就像是小時候趁家長不在家偷偷看電視,偷偷吃很多糖果或者家長不讓孩子玩手機,孩子玩得越厲害一樣。那這樣的情況是出於什麼原因呢?
1、出於孩子強烈的好奇心
人的內心裡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彆強烈。但如果不向這種需求提供養料,即不積極接觸事實和現象,缺乏認識的樂趣,這種需求就會逐漸消失,求知興趣也與之一道熄滅。——蘇霍姆林斯基
孩子對於世界的認知較為淺顯,只能從表面來看待問題,很多的事情都是從父母的言行中學習到的,不能夠完全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等等。在孩子成長到一定時期的時候,孩子出於對世界的好奇,便會開始自己去探索這個世界。好奇心這種內在機制,促使孩子不斷學習,不斷成長。
當家長說不能做什麼的時候,孩子更會產生好奇,覺得想要知道到底是為什麼?為什麼不能做呢?然後好奇心就會驅使孩子做一些不順父母心意的事情。一探究竟之後,才總算是心滿意足。
就像是夏天的時候,家長說:「小孩子,不能吃太多雪糕,會肚子疼的。」然後孩子吃完一根之後,還要再來一根,嘗一嘗這個味道,再嘗一嘗那個味道,等到家長發現的時候,已經有幾根冰糕下肚了。當有一次孩子吃冰糕吃的太多,肚子真的很疼的時候,才知道家長說的話是對的,吃多了,確實會肚子疼。家長平時的制止,其實就像是把「冰糕」變成了「禁果」,引發孩子更大的好奇心,更想要親身去實驗一番。
2、由於強烈的逆反心
當進入青春期後,很多孩子都會變得叛逆,讓家長很是發愁。家長總是對孩子說:「不能吸煙喝酒,小小年紀就不學好。」、「不能早戀,影響學習。」、「不准染頭髮,好好的頭髮染成五顏六色多難看。」……一系列的規定,不准讓孩子去做。其實有時候,孩子可能並沒有想著要去做,但經由家長的過度制止,使其產生了逆反心理,就是偏要做給你看,和你對著干。孩子覺得自己能和家長反著來,很有個性。
孩子會出現這種強烈的逆反心理,也恰巧是家長觸發了「禁果效應」。越不讓孩子做什麼事情,孩子就越想要嘗試一下。下面就了解一下什麼是「禁果效應」。
二、什麼是「禁果效應」?
「禁果效應」也是「亞當與夏娃效應」,來源於亞當夏娃偷食智慧樹上的果子,被貶人間的故事,後來把由這種禁果所引起的逆反心理現象稱為「禁果效應」。有些東西越是希望掩蓋,不讓人們知道,卻越是會引起人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反而使人想要通過各種方式去獲取。與人們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有關。
古希臘神話中,名為潘多拉的姑娘,從萬神之神宙斯那裡得到一個神秘的盒子,宙斯嚴禁她打開這個盒子。但是出於好奇心和冒險心理,潘多拉想要知道盒子中到底是什麼,最終打開了盒子,災禍也從盒子中飛出到了人間。「禁果格外甜」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也就是所說的「禁果效應。」
小孩子有著很強的好奇心,有時候大人覺得孩子和自己「對著干」,但事實上,是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大人把一種東西或者行為設置成「禁果」導致孩子更希望要去做,最終出現家長認為的反抗行為。孩子也有自我意識,有自己的想法和行為,想脫離父母的控制,而不是一味地言聽計從。
其實,家長不妨換個角度,巧妙利用一下「禁果效應」,減少孩子和父母之間的分歧,做到因勢利導,不強制禁止,順勢而為。
三、如何巧用「禁果效應」,因勢利導?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這樣一段話:「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是想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苦心,然後告訴孩子,不能做這個,不能做那個,做了會怎麼怎麼樣。家長不妨隱藏自己的教育意圖,把握孩子的好奇心,利用「禁果效應」巧妙引導,來達到目的。
1、利用好奇心,把孩子不喜歡卻有價值的變成「禁果」
在心理學上,其實有這樣的實驗,就是利用「禁果效應」,把茶杯倒扣在茶盤中,孩子對這些毫無興趣,但是如果對孩子說不要亂動杯子,孩子就會忍不住想要打開杯子看一看。
因此家長可以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把孩子不喜歡的東西但是又有價值的,變成「禁果」,讓孩子能夠利用好奇心,去進行探索。
之前,鄰居家的男孩報了一個鋼琴班,孩子剛開始很有興趣地學習,但是家長天天讓他練習,逐漸就不喜歡了,覺得沒意思,彈鋼琴枯燥又無聊。對媽媽說:「我能不能不要天天練習鋼琴呀,學鋼琴有點無聊。」媽媽說:「行呀,從今天開始我就不管你了,你喜歡什麼時候練都行。」有一次,男孩打開鋼琴彈了起來,媽媽在一邊看著說:「這水平,我都比你強。以後你就別彈了,這鋼琴就屬於我了。」男孩說:「我學那麼久了,怎麼會超過我,我一定比你彈得好。」說著又練了起來。從此之後,男孩開始自己督促自己進行練習,逐漸開始把練琴作為一種享受。
其實家長巧妙利用禁果效應,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不論是在學習樂器,還是培養孩子的興趣上,都能夠起到很好的作用。
2、適當「縱容」孩子一些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禁止孩子做的事情有很多,比如,不能看某些不健康的書,不能玩遊戲,不能去網吧,不能到河邊玩……有時候孩子並不知道還有這麼個事情,經過家長一說反而就想要去看個究竟。如果家長再三阻止,孩子的的好奇心會更大,這會導致「禁果效應」產生。
對於一些較為不良的習慣或者不合適的行為,家長不妨適當地解禁,讓孩子去適當接觸,避免孩子過度探索而引發一系列不良後果。生活中,家長也總是讓孩子不要玩手機,但是孩子卻是更想要把手機弄到手,偷偷地玩一玩。家長的制止不但沒有用,反而加劇了孩子玩手機的行為。不妨設置一段時間,讓孩子玩手機,滿足孩子的慾望。既減少了孩子玩手機的時間,也能夠降低孩子對手機的好奇心。
家長總是去制止孩子,不如去滿足孩子探索的慾望,讓孩子在自己的探索中成長。因此,面對孩子的好奇心和逆反心,家長是不是可以轉換一下思維,把「不要、不行……」改變一下呢?就像是「禁止踩踏草坪」改為「小草有生命,足下請留情」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