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閨蜜,昨天和我吐槽,她說自己活的越來越像她的老母親。
她的母親是一個勤勞的農家婦女,天天為了那個家受累操勞。那時候她的家裡窮,為了兒女的學費,她的母親除了家裡家外的忙碌,還要外出做點小生意。
她的父親很大男子主義,屬於油瓶倒了也不扶的主,除了種種地,別的啥也不管,在家裡還得吃好的,喝好的,像大爺一樣被伺候著,偶爾還會惹妻子生氣。
閨蜜說,感覺自己也變成了母親,天天累死累活,為了家忙碌的要死,但是丈夫不領情,孩子不聽話,自己辛辛苦苦,在別人眼裡沒啥價值。
聽著她的嘮叨,我仿佛看到了她那個勤勞的母親。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不會再次重複父母的老路,可是,過著過著,不知不覺就成了他們。
20年前,我有一個同事,她的丈夫特喜歡喝酒,已經達到了酗酒的狀態。不喝酒的時候,什麼道理都懂,對家人也很好,一喝了酒,就開始瘋狂發泄。打架罵人摔東西是常事,睡在馬路上不回家,被警察收留也有好幾回。
因此,家裡人都怕他喝酒,但是他酒癮上來,忍不住,也管不住,他會想盡一切辦法尋找酒喝,喝完了就把家裡弄得一片狼藉,然後和妻子吵架爆粗,嚇得小女兒躲在沙發後邊都不敢說話。
後來同事忍不了,和他離了婚,他也被送進了醫院,進行戒酒脫敏治療,後來沒有太多他的消息了。
討厭父親喝酒的女兒長大了,她嫁給了一個看著很靠譜的男人。但是奇怪的是,這個男人後來也開始喝酒,醉酒後也把家裡搞得烏煙瘴氣,女孩子只得嘆息自己命苦,怎麼老爸這樣,丈夫也這樣呢?
其實,她可能不知道,這也是原生家庭帶給她的潛在傷害,儘管她極力的抗拒醉酒的人,但是有句話說的對,你越是抗拒的,它越會纏著你。
所以,她的潛意識,還是給她找了一個這樣的丈夫,她也走上了母親的老路。
結論:父母在我們心裡種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種子,它們會隨我們一同成長。
蘇珊·福沃德是國際知名心理治療師、演說家和作家,她寫過一本書,叫《原生家庭》。在書裡面,她把父母分為兩類,一類是健康無毒的,一類是不健康有毒的。
有毒的父母又分為這幾類:
永遠覺的自己完美的父母
這類父母無論什麼時候都覺得自己對,對孩子的任何批評指責都是為他好,在精神上綁架了孩子,讓孩子不敢反抗。
沒有盡到撫養責任的父母
這類父母對孩子不關心,整天忙於自己的事業,或者是吃喝嫖賭,不負責任,他們的子女就像沒有父母似的,不被關愛。
喜歡操控孩子的父母
這類父母什麼事都替孩子做主,孩子沒有任何自主權,活的就像一個傀儡,充滿無力感。
酗酒型父母
身體虐待型父母
這類父母,缺乏對衝動的控制力,體罰孩子已成為他們的慣性做法。這些父母往往生長於充滿暴力的家庭,而暴力是他們學會的解決問題和發泄情緒的唯一手段。
言語虐待型父母
有的父母不打孩子,但是會不留情面地挖苦孩子,羞辱孩子,打擊孩子,這種父母給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的傷害更大。
性虐待型父母
有毒的父母這麼多,生活在這樣家庭的孩子,不可避免的會受到傷害,這種傷害甚至會伴隨人的一生。
但是,我們不能畫地為牢,束手待斃,怎麼把有毒的父母帶給我們的傷害變得最小,甚至讓它成為我們前進的動力,這是需要我們集體思考的命題。
我通過查找資料,閱讀書籍,以及自己的所思所得,總結了以下幾個心理學家常用的脫敏辦法,有困擾的朋友不妨拿去試一試:
學會自我療愈,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
有一個年輕人,出身極其不幸,三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去世,母親帶他改嫁。繼父的脾氣很壞,喝醉了酒就打他出氣,母親膽小懦弱,保護不了他。
心驚膽戰中,他長大了。長大後的他離開家鄉,去了外地打工。打工期間,他閱讀了大量的書,交了很多朋友,後來他創辦了自己的公司,成為了一個年輕的企業家。
了解他過往的朋友都很佩服他,他卻說:埋怨過去有什麼用,記恨他們又有什麼用,他們沒文化,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我對他們只有同情,沒有怨恨,因為這種特殊的經歷,我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這個年輕人就是典型的自我療愈成功者,大量的閱讀不僅給了他前進的力量和寬容,也給了他開闊的眼界和俯視的思維,所以,他會成功。
02掙脫原生家庭的枷鎖,保持勇往直前的勇氣
有一個電影,叫《風雨哈佛路》,裡面的女主角是麗斯,
她是一個苦命的孩子,出生在貧民窟,她的母親患有精神分裂症,父母還吸毒,她的童年簡直看不到光。
15歲那年,她的母親因愛滋病去世,他的父親被勞教。沒了父母的麗斯只得去乞討,在乞討的過程中,她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要想改變這種命運,就必須去讀書。
於是,她去懇求一位好心的高中校長,校長被她的執著所打動,同意她入學就讀。
看到希望的麗斯一邊打工,一邊上學,她用兩年的時間修完了高中四年的課程,然後又申請到了全額獎學金,進了哈佛。
在頒獎儀式上,當被記者問到她的過去時,她說:「我為什麼要覺的可憐,這就是我的生活,我甚至要感謝它,它讓我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往前走。我沒有退路,我只能不停地努力向前走。」
一個貧困的女孩,靠著自己的努力,脫離了原生家庭的枷鎖,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應該說,她是最棒的,她的行為值得很多人學習。
不再進行自我懲罰,學會直面原生家庭帶來的壞情緒
我發現青春期的女孩,有的喜歡自殘,她們用尖銳的東西在胳膊上划來划去,弄得傷痕累累。
後來我才明白,這些孩子內心都有傷,有的是離異家庭,有的是父母不和,還有的是在家裡得不到關愛,她們才用這種方式來虐待自己,用疼痛感來感知生命。
心裡有傷的孩子,要學會釋放情緒,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不要壓抑自己,也不要懼怕暴露情緒。因為,你們的不幸都是不負責任的父母帶來的,作為未成年人,你們是受害者,不需要負責。
釋放情緒的辦法有很多,如果是委屈,那就大哭一場;如果是憤怒,那就喊出來,或者拿著枕頭出出氣,或者對惹你生氣的人的照片使勁吼叫。
這樣做之後,你會覺得心裡很輕鬆,當再次面對原生家庭的問題時,就會遊刃有餘。
增加運動量,多讀書,讓自己陽光快樂起來
有毒家庭長大的孩子,因為從小受到摧殘,性格都比較內向,不喜歡暴露真實的自己。
問題就像毒瘤,越掩蓋,越嚴重。只有打開心扉,完全和世界融合,心裡的愈傷才會好的快。
運動就是一個很有效的療傷辦法。我們很少看到萎靡不振的運動員,也很少看到一邊運動還一邊愁眉苦臉的人。因為據科學研究,運動可以產生多巴胺,這是一種讓人快樂的物質,人一快樂,心就大了。
所以,受過原生家庭傷害的小夥伴們,別再自怨自艾,打開心扉,走出去,去跑步,去運動,去讀書,讓自己快樂起來,這樣才是對歲月的不辜負,對未來的美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