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讚70年丨測繪人與新中國鏗鏘同行

時間是偉大的書寫者,記錄走過的足跡,寫下歷史的華章。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歷史性時刻,近14億中華兒女滿懷喜悅和豪情,共慶人民共和國華誕,共享偉大祖國榮光!一個人要經歷多少磨鍊才能撐起「人」的鏗鏘,一個行業要經歷多少錘鍊才能涅槃,測繪人用半個多世紀的接續奉獻作答。

1956年,國家測繪總局的成立已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七年,逐步形成統一的測繪基準和測繪系統。從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圖的全覆蓋到產品數字化應用,再發展到基礎地理信息系統的建立、更新、實時監測,經過幾代測繪人數十年的努力,測繪由實體量測邁向向數字建模,半個多世紀的走南闖北,無問西東,他們把自己交給繁忙的測繪生涯,立德無言,作為後輩的我們追尋偉岸的背影,初心如磐,繼續前行。

機械師眼中的「器之變」

七十年代的測量儀器有蘇制的,還有部分從德國、瑞士原裝進口,它們質量好、精度高、價格高、數量稀少。在測繪事業飛速發展的九十年代初期,為了優化這些價值不菲的儀器,中外專家曾經精誠合作對它們進行改造升級,身邊就有同事與劉先林、程德群等專家共事學習過。據他們回憶,七八十年代的儀器都是機械式導杆,儀器結構很直觀,複雜的是它的光學系統,進口儀器的每個零部件都刻有編號,外籍廠家在協助安裝儀器時會進行簡單的維護培訓,單位也會派員出國進行學習,這些儀器改造後有的生存期很短,有的並未直接產生經濟效益,卻極大促進了測繪儀器國產化的的進程,參與這一切的「機械師」們更是在這一過程中被激發潛能,維護技藝及人生感悟都獲益良多。

大家都樂於接受儀器從模擬到自動化、數字化的變革,尤其是測繪儀器的國產化,極大推動了整個測繪行業的發展。做模擬儀器維修工作的「機械師」需憑藉習慣性的概念和已有經驗去解決問題,更需要專注,遇到問題一定要鍥而不捨的思索直到開悟——只要將光學儀器調到與幾何光學原理相重合就能恢復儀器的初始精度。當年儀器出現問題,只能靠說明書去「悟」,因為沒有先例可循,經過長期的思考與鍛鍊,思維最終會升華到「覺」。「覺悟」一詞應用到儀修人員的身上是「先悟而後覺」,最終達到人機合一的境界。

隨著行業設備的良好保障服務尤其是國產測繪儀器在市場上比重的加大,儀修人員的工作內容逐漸由修理轉向設備使用狀況的維護和管理,這比單純的機械維修要複雜一些,化被動型檢修到預見性管理,測繪行業的「器之變」要求儀修人員在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必須做出蟬變,助力測繪地理信息事業跨越式發展。

「器之愛」——愛護儀器就是愛國

「測一代」由始至終對儀器的愛護都是細緻入微的,如同愛護自己的眼睛,她們用自己的巧手為每部儀器量體裁衣,直到儀器退役都不染纖塵,每天觀其形、聽其聲,與機器謹慎的相處,有位大姐為保護即將墜落的相片盤,不顧形象掀起裙擺去接,在逼仄的作業室里挪移不當被磕到腰椎,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此後的身體健康。

大家對儀器如此珍惜,是因為七八十年代測繪儀器稀少又幾乎全是進口,三四人一組分配一台儀器,如果儀器出故障不僅耽誤工期,機器配件還要從國外的廠家原件進口,費錢耗時,需要國家外事部門調用外匯進行購買,所以大家儘可能地精心養護和自主維修,讓儀器發揮最大的作用和產出最大的效益。

「器之索」——巧尋清繪路上的「清道夫」

將測繪技術與繪畫藝術有機結合,在保證精度的前提下,將圖面呈現藝術化的效果曾是一代測繪人的不懈追求。直到90年代初期,測圖還在運用傳統描圖工藝,繪圖膜固定在繪圖桌上,繪圖鉛筆在上面遊走,圖面顯現的是或濃或淡的墨跡,遠看灰濛濛的一片。

那時的地圖幾乎是純手工繪製,每個人都有調色盤,黑色標示註記,紅色整飾溝坎,藍色描水,綠色繪製地類界,著色後的地物頗有象形意味,最難表達完美的是地貌曲線,當時使用HB鉛筆去清繪計曲線、2H鉛筆去清繪首曲線,再套合上原圖的鉛印,遠看近看都糊成一片,又不敢用橡皮擦拭怕損失精度。偏巧某天有位繪圖員邊啃饅頭邊清繪,饅頭碎渣掉在圖膜上,她急忙向圖外撲撣,劃拉乾淨後她仔細看圖,被饅頭擦過的等高線出現神奇的映像,墨跡清晰如洗,她嘗試用剩下的饅頭擦拭圖幅一角,可能發麵饅頭和塗膜產生了某種化學反應,圖面光潔鮮亮,一舉解決了整飾等高線的大難題。此後大家廣泛使用,饅頭這種普眾的麵食,化身為清繪聚脂薄膜的「清道夫」。有的清繪如痴者,不覺間將擦圖的饅頭送入嘴中吃進肚裡,觀者戲言「一肚子墨水」在世間重現。

「器之用」——精美圖幅背後的巧手

聚脂膜圖傳到下工序就是刻圖,每一筆都要精準適度,要刻透不能刻漏,否則就影像出版印刷。作為初學者至少要實習半年才能正式生產,每個註記、每個符號都要按照圖式要求復刻在膜上,需要耐心、細心,還有由衷的熱愛,有的學員在初學階段每天練習就高達十幾個小時。當精度達標的幅幅圖紙宛如藝術作品映入眼帘時,每幅精雕細刻成圖的背後都有一雙堅韌靈巧的手和一套形成溫潤包漿的刻圖工具。手工製圖的美在於地物地貌的細節表達浸潤了製圖人的情感,流暢的合水線、蜿蜒的地形走勢渾然天成,細膩程度不是所有機製成圖能夠完全表達的。

測繪儀器從進口到國產

繪圖筆尖和研磨石是刻圖必不可少的用具,新的小筆尖、直線筆、曲線筆等都需要反覆研磨修正才能運用自如、行圖流暢。順手的器具也能延長其使用壽命,在物資供需緊張的年代,大家對工具經常是不斷研磨,直到無法正常使用。刻圖需「手巧」,研磨筆尖需要「心靈」,正因為「好筆尖不是買回來的是自己磨出來的」,所以新手常常耗費很多的精力去調理工具,揣摩筆尖與研磨石間的感觸配合,達到「器為人用,圖在人為」,人工刻圖時期實在是體現工匠精神的代表性時期。

測繪儀器從半自動化實現信息化

現在圖庫一體化製圖技術日臻完美,國標圖式被移植進不同比例尺的符號庫,全自動化繪製的地物地貌受到人為技術不穩定的影響越來越小,測繪人那雙被磨礪過的雙手,欣然接受和面對現代測繪科學技術的新發展,自信勇敢的學習創新信息化製圖,保持職業生涯成長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從手工刻圖到圖庫一體化製圖

自2000年起,傳統測繪向數字化測繪的跨越瞬息完成,正沿著信息化道路穩步邁進,不斷向社會與公眾提供實時有效的地理信息綜合服務,不斷跨界融合,與「數字……」智慧……」「網際網路+」等聯合實現地理信息服務社會化,共建共享,不斷拓展在自然資源管理中的創新應用。

測圖從模擬儀器被信息化儀器替代

新中國成立70周年,測繪地理信息領域幾經礪洗,依然強健。南北極科考,六測珠峰、北斗織網、下海升空、智慧中國、數字世界、網絡未來……面對未知,地信有知,代代測繪人不負過去,不畏將來,堅守初心,在自然資源管理和生態文明建設中勇擔使命,開啟測繪地理信息服務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來源丨黑龍江地理信息工程院羅曉飛

圖片丨部分來自於網絡,黑龍江地理信息工程院

文案策劃與編輯丨孟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