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掃描」五龍匯聚終入海

2019-08-25     內刊主編

1

五龍河為膠東第一大河,上游有白龍河、蜆河、清水河、墨水河、富水河五大支流,穿梭于山嶺溝壑之間,宛若得名五龍。五龍河水系總流長124公里,流域面積為2768平方公里,其中萊陽域流長83公里,流域面積1330.5平方公里。

五龍河自北向南縱貫萊陽全境,是萊陽的母親河。發源於山澗峽谷中的涓涓細流,穿山越嶺一路走來,聲勢逐漸壯大,

,仿佛長長的玉帶,穿過大片的農田,環繞座座青山。山,阻擋了水的去路,也助水的脾氣。夏秋季節,河水的脾氣不斷增長,遇上山巒阻路,它們的咆哮聲在峽谷激昂迴蕩。

所以,萊陽大地便有了五條巨龍開山辟路的傳說,也衍生出大禹治五龍的神話。

禿尾巴老李和五龍河七十二拐彎的故是在民間廣為流傳。在五龍峽口至牛百口間,還有一段「齊大夫河」。

相傳古時候這裡是一個巨澤,名叫豨養澤,大水蕩漾,一片汪洋。後來,齊國有一位大夫(縣令),看到這裡百姓受積水之害,當地民眾,在五龍口劈山放水,開鑿了八十里的河渠,就是現在的五龍河。

後人為了紀念他的功跡,曾在五龍口修過一座齊大夫廟。五龍口附近一段河流,至今人們還叫它齊大夫河。

登上五龍口的小山頂,引頸眺望,五條大河如同五條巨龍,翹首擺尾,逶迤於群山峽谷,向五龍峽口滾滾而來。每當雨季來臨,山洪爆發,五條河水像脫韁的野馬,橫衝直撞,又似五龍戲珠,旋轉奔騰,吼聲如雷,濁浪排空。這便是萊陽八景之一的「五龍匯漲」。

古人為這一景致寫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如「秋波萬頃如奔馬,夕照長橋似臥龍」………」

穿過峽口之後,河面開闊起來,河水變得平靜馴服,浩浩蕩蕩奔向大海。大水過後,五龍口留下一灣清澈碧藍的河水,五龍鯉魚、泥蚶、竹蟶、五龍河蜆在這裡生長繁行。

大河兩岸的油沙土則成為栽培萊陽梨樹、花生、芋頭、沙參等的沃土肥壤。清朝詩人張瑞徵在《萊陽八景詩鈔》中贊道:

「嵯峨東柱勢崔嵬,五水奔流自北回。

高浪蹴天吹地軸,漁人網得錦鱗歸。」

2

通常所說的五龍河,便指這五大支流於五龍峽口匯聚後形成的大河。康熙《萊陽縣誌》記載:「五龍河在縣南二十五里,兩岸皆山,中間一道,寬十丈,五水合流,南入于海,奔突之勢不減龍門。」五龍河束流南下,又納嵯陽、玉帶、金水等河,水量逐漸增大,浩浩蕩蕩,於穴坊鎮呂家灘村東南注入黃海。

匯聚後的五龍河,共流經照旺莊、古柳、呂格莊、團旺、姜疃、高格莊、穴坊、羊郡等8個鎮(街),全長53公里,河床寬100400米,流域面積達393.3平方公里。在穴坊鎮域內,又流經鴨兒溝村、東富山、西富山、蜆子灣、東賢友、西賢友、呂家灘等村莊,流長達15公里。

幾千年來,五龍河奔騰不休,它攜帶的泥沙,淤積成肥沃的田野;它繞過的山巒,充滿了靈秀;在它的懷抱中,魚蝦成群出沒,各種水鳥在河畔濕地繁衍生息。更有了人類,從遠古走來,他們循著五龍河流域,安營紮寨。人類煙火升起,這裡便有了文明的足跡。

在萊陽這片土地上,記載最早的人類文明是貝丘遺址。貝丘遺址有兩處,分別在穴坊鎮的泉水頭村和西富山村。泉水頭村貝丘遺址在村東南約1000米處的高地上,總面積為8.18萬平方米。考古工作者在遺址中除了發現大量海蠣子殼外,還發現的古人類遺物有石斧、石磨棒、陶鼎等。

據考證,遺址北端,古為海叉子,此地生存的古人類以漁獵為主,距今約6000年左右,是萊陽發現的最早古人類遺址。西富山貝丘遺址在西富山村西北400米處的丘陵上,因為土層中遍布蠣殼,村民稱呼它為「蛤蜊嶺」。

據考證是距今約5000餘年的古人類文明遺址。

貝丘遺址也是膠東人類逐水而居的證明。穴坊鎮地處五龍河流域的入海口處,滄海變換桑田,古時候的海叉子,現在的五龍河流域,自古物產豐饒,留下多處古人類生活的印記。

五龍河流到這裡,許是知道即將面臨浩瀚無邊的海洋,暴躁桀驁的脾氣收斂了許多,變得溫和嫻靜。它用(1852-1902),光緒十六年(1890年)進士,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廣西知府,為官清廉,書法有名。光緒年間,被稱為萊陽書法四家之一。

王垿(1858-1934),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歷任翰林院侍講、國子監祭酒、提督河南學政、朝考閱卷大臣法部右侍郎,授翰林院學士、內閣學士銜。民國以後,隱居青島。著有《墨香齋詩文集》。清末著名書法家。

人們讚美這方土地鍾靈毓秀,物阜民豐,總是忘不了謳歌五龍河。而大海就在前方,五龍河的脾氣愈發溫順,像一位胸懷若谷的謙謙君子,義無反顧地奔向海的懷抱。

3

五龍河賦予了沿岸風景靈秀,物產豐饒,村莊賦予了五龍河人文薈萃,歷史厚重。自然造化,人文浸養的五龍河,終於迎來了它命運的升華——於呂家灘東南投身大海。

此時的五龍河河面開闊,迎面吹來的風帶著海的氣息。沿岸的灘涂屬於五龍河口濱海濕地的範疇,有著多樣性的河口生態系統,水域開闊,水流暢通,海洋功能完善,自然景觀極具特色,是典型的河流、濱海型濕地,屬於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

南部丁字灣濱海新區就在這裡冉冉升起。

丁字灣曾有過輝煌的歷史:明末至民國初年,因灣深水闊,能容巨舶沿岸曾設大型商港,叫金口港。金口港曾是膠東半島南岸繁盛的名港,南客北旅,往來不暇,每天進出港的船隻上百艘,是山東著名的通商口岸。

民間有「360家油坊、360家店、360眼水井涌甘泉、360艘舢板卸大船」的諺語來形容此地當年的繁華。自煙台開埠和青島港興起之後,金口港逐漸被取而代之,再加上丁字灣經數百年的泥沙淤積失去航運條件,於是金口港走向衰落。

直到上世紀80年代,這裡一直都是安靜的鄉村,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蘆葦盪里葦杄搖曳,各種水

鳥出沒其間;沿岸灘涂三串柳遍地生根,披著落日晚霞紅燦燦一片。這片安靜的大地仿佛早已忘記了當年的熱鬧。

旦呂家灘人不曾忘記,他們猶記得祖輩在清朝時期,擁有過「金增福」號大漁船,漁船從金口港啟航,去大海深處捕撈,帶著滿倉的梭子魚、刀魚、鮁魚等返回金口港,在自家的店鋪銷售,生意很是紅火。那時連南方萊陽人也不曾忘記這片土地曾經的繁華。

2010年8月,萊陽丁字灣濱海新區成功獲批「煙台萊陽丁字灣濱海省級旅遊度假區」;2011年,丁字灣區域被列入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9大集中集約用海項目區之納入了國家發展戰略,奠定了新區高質量開發、高水平建設的堅實基礎。

而今,新修建的五龍河大橋氣勢雄偉,是南海新區濱海大道上最重要的交通樞紐,也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五龍河大橋全長556米,橋寬33米,設計雙向6車道,為城市一級主幹道。大橋上車輛奔忙,不遠處的工程建設如火如荼。沉寂了100餘年的丁字灣又熱鬧了起來。

這裡,海鷗與白鷺翔集,鹹水與淡水交融。正對著大橋的五座巨龍,屹立水面,向著故鄉深情凝視。回首,它從山谷中一路走來,不斷匯聚,最初的涓涓細流終成浩蕩的大河,經歷無數山巒的圍追堵截,它曾經咆哮怒吼,雷霆萬鈞,但終於在大地的懷抱中踏實下來,在大海的面前謙虛起來。它從青澀的少年,逐漸成長壯大,而今了悟大道,終成上善的智者。

它們是五龍河的靈魂,它們起舞萊陽,惠澤四方,終將匯入大海,演繹另一種風情。

(作者:萊陽/張麗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9dkz2wBJleJMoPMnab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