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不信由你:近7成孩子,身邊有個爸媽看不見的「虛構朋友」

2019-12-12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我前兩天跟女兒一起在地板上玩,她突然跟我說:

「你過去一點,加加要坐」。

我一開始沒反應過來,就沒動。我女兒就又說了兩遍,我一下子蒙了,加加是誰?我們從來不認識這個人啊!再說了當時旁邊沒有別人啊!

前天起床,沒有任何緣由,我兒子突然說家裡沙發角那裡有鬼,有妖怪!開始我沒搭理他,但是他說了好幾次,我都有點怕了。其實我有點信他,我覺得小孩子不會說謊。

聽起來好像有點「怕怕」!

不過我再問這兩位媽媽:

除此之外,孩子生活其它方面怎麼樣?

她們都說:

「吃得好睡得好,沒什麼別的問題。」

包括那位說「有妖怪」的小朋友,媽媽問他:

「你怕不怕」?

他嘴裡說:

「怕」。

但媽媽根本沒看出他有害怕的樣子,也沒哭。於是媽媽又問他:

「你害怕你怎麼不哭呢?」

於是孩子就假裝哭起來。

媽媽擔心的是:

孩子這樣,是不是心理或大腦出了什麼問題?

好消息是:不用這麼擔心,這並不代表孩子心理、大腦出了問題。

信不信由你,近三分之二的孩子都有這樣「虛構的朋友」。

「虛構的朋友」,也稱作「想像的朋友」,是一種心理和社會現象。就是指友誼或其它社會關係發生在想像中,而不是物理現實中。

這些「想像的朋友」可以是人,也可能以其他的角色形式出現,比如動物、怪物、鬼等等。

對於學齡前以及學齡兒童來說,有個想像中的朋友,是可以接受的。

為什麼孩子會有假想朋友?

孩子想像力豐富。特別是學齡前的孩子,想像中的事物對孩子來說特別真實。

他們相信奧特版、齊天大聖、小豬佩奇等等虛構的人物,那個「想像的朋友」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比如很多孩子怕黑,就是因為在黑暗的角落、陰影、雲朵、甚至任何地方,孩子都能生動地想像怪物。

如果孩子很害怕,那麼與其勸孩子說「沒有怪物」,不如認真對待他的擔憂,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跟他是一夥的,會幫助他一起想辦法,阻止怪物!

例如下面這樣:

和孩子一起做畫一個「阻止怪獸」的標誌,告訴孩子,這個標誌特別厲害,只要放了這個標誌的地方,怪獸絕對不敢過來。

我還認識的一個媽媽很會玩,她弄了個噴壺給寶寶,說:

「你噴到的地方,怪獸絕對不敢來。」

但如果孩子不僅不害怕,還很喜歡和「想像中的朋友」一起玩呢?

其實這還挺有趣的。

首先和「想像的朋友」一起玩有助於鍛鍊孩子的想像力,對情緒和心理健康都有好處。

想像中的朋友實際上是個很理想的伴侶。

考慮一下積極因素:

孩子第一次上幼兒園,如果他有點害怕,這個「想像朋友」會一直陪在他身邊;

如果孩子遇到一些挫折,有點委屈,這個「想像朋友」可能是唯一了解她感受的朋友;

「想像朋友」總是隨叫隨到,只要孩子需要,他一定會隨時陪在身邊……

有研究者發現:

想像中的同伴是許多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們在壓力時提供舒適感,在孤獨時提供陪伴,在感到無能為力時陪伴他人,還能為客廳里壞了的燈負責。最重要的是,假想伴侶是幼兒用來幫助他們理解成年人世界的工具。

大人如何對待孩子「想像的朋友」?

我們成年人當然知道想像中的朋友不是真的,但孩子知道嗎?

其實大多數孩子都知道他們的想像朋友不是真實的。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假裝朋友是他們發展想像力的標誌。

所以,要是爸爸媽媽忘記了「加加」正坐在沙發上,你自己也一下子坐上去了,也不必擔心會有什麼嚴重後果。

總的來說,對待孩子的「虛構朋友」,順其自然就好了。

  • 不用挑戰朋友的存在;
  • 也不用強迫孩子放棄;
  • 孩子要帶他的朋友一起出去玩也沒問題;
  • 不用擔心這是孩子寂寞的標誌;
  • 放鬆地「歡迎新朋友加入」就可以了。

如果有必要,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多放一張凳子。

而且,因為這個虛構的朋友可能會待上一段不短的時間,所以我們也有必要好好了解對他。不如問問孩子:

「你的朋友叫什麼名字啊?」

「你們倆在一起玩什麼啊?」

「你的朋友是從哪裡來的啊?」

了解虛構朋友,也助於爸爸媽媽了解孩子的興趣、恐懼和感受。

通常,這個看不見的朋友,會和你的孩子一起分享相似的喜好。

這個看不見的朋友,也可能表現出特定的才能,或者從事你的孩子不敢嘗試的活動。

但是,也不要為了了解孩子的好朋友而過於投入了。如果爸爸媽媽對這個「虛構朋友」表現出太多的關注,那這個朋友可能會停留更長的時間。

虛構朋友,什麼情況下才是個「問題」?

某些時候,孩子會假借這個「虛構好友」的名義做些「壞事」。比如吃飯時把食物扔了,或是不想刷牙的時候,孩子就會這樣跟爸爸媽媽說:

「加加也是這樣做的」;

「加加他媽媽就不會讓他做這個!」

這種時候,需要讓孩子明白:

在我們的家裡,就需要遵守爸媽的規定。

不要讓你的孩子用他的小朋友逃脫後果。

其次要注意的一點是:

孩子只喜歡想像的朋友,不和現實中的小朋友交往。

其實通常情況下,有想像朋友的孩子更喜歡和其他孩子社交。

有虛構同伴的孩子,比沒有同伴的孩子,發展語言技能和保留知識的速度更快,這可能是因為與虛構同伴進行「對話」後,這些孩子比同齡人獲得了更多的語言實踐能力。

但是,如果父母發現孩子拒絕與其他孩子交往,只和假想的朋友一起玩,那就需要關注一下孩子的社交世界了,孩子最近被欺負了嗎?有某種社交焦慮嗎?

即便如此,這也不是「虛擬朋友」的錯。每個孩子都有可能遇到社交的問題。只是有虛構朋友的孩子,用這樣的方式表現出來了而已。

爸爸媽媽需要做的,不是阻止孩子和虛構朋友交往,而是幫助孩子提升社交技能。

無論大人還是孩子,社交能力是需要我們積累大量經驗才能練就的,在不斷的體驗和練習中逐漸開發的。這是一種技能,爸爸媽媽做給孩子看,孩子才能學會。

總之,孩子有個想像中的朋友,在某些方面其實挺有益處。比如玩「過家家」遊戲的時候,就方便很多。

有想像生活沒什麼問題,問題只是不想讓孩子的想像生活比真實生活有趣得太多。

所以,我們需要和孩子一起玩有趣的遊戲,鼓勵她和現實中的朋友、兄弟姐妹玩耍,去不同的地方參與孩子們的活動,認識同齡的其他孩子……

只要爸爸媽媽能給孩子提供豐富的社交機會,有虛構朋友的孩子,往往能與現實中的同伴們相處得更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424BW8BMH2_cNUgn0z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