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去參加同學聚會,十年不見的同學如今已經各自過上了不一樣的生活。打聽起一些沒來參加聚會的同學的近況,才知道他們竟然成為了「啃老族」,沒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成天無所事事,唯一的經濟來源就是父母的血汗錢。也許正是因為這樣,他們才不願意來參加同學聚會的吧。可想當初這些同學卻是我們非常羨慕的對象,優渥的家庭環境總是能讓他們小小年紀就擁有我們沒有的電子產品和名牌服飾,能夠吃上很多普通家庭吃不起的東西。起點比普通家庭的孩子高,為何如今卻淪落至此呢?
說到這裡便讓我想到清代末年一個大富豪的兒子的故事。
清末有個大富豪叫盛宣懷,他的財富如果放到現在,是當之無愧的中國首富。盛宣懷當年去世的時候,給兒子盛恩頤留下了至少幾千萬兩白銀,當時一個普通老百姓家一年的花銷也才十幾兩,這筆巨額財富如果好好利用,足以讓兒子再次創造另一個奇蹟,使他聲名顯赫。
但是盛恩頤卻整日揮霍無度,常常整晚流連賭場,還被人稱為「民國第一花花公子」。他非常喜歡賭博,有一次甚至瘋狂到一晚上就把上海的一百棟樓都輸掉了。這一百棟樓如果放在現在,價值一共有幾百個億。即使有金山銀山,瘋狂無度的揮霍也總會消耗殆盡。當盛恩頤賭到掏不出錢的時候,就開始把家裡值錢的東西變賣。直到最後,他終於把這筆巨額的財富賭得一乾二淨。而沒有謀生技能的他最終淪為街頭的乞丐,晚年更是窮困潦倒,最後死在自家門前。一代富豪的兒子,最後竟落得如此下場,真是令人唏噓。
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叫「富不過三代」。正是因為豐厚的財富和物質條件如果沒有健全良好的人格支撐,只會讓人頹廢墮落。
古有富豪兒子盛恩頤,今有越來越龐大的「啃老族」。為人父母者,無一不是想為兒女打下更豐厚的家業,使得孩子能夠擁有更好的經濟條件。當今社會也常常見到許多家庭其實並不寬裕,但父母卻節衣縮食,更有甚者生病了也不願意花錢看醫生,為了就是要給兒女買下房產,買下車子,留下更多的財富。但是父母這種「重財富輕人格」的教養方式是為孩子好還是在害孩子?
答案已有前車之鑑。
賭王何鴻燊的四兒子何猷君,除了富二代的身份以外,給人最多驚喜的就是他身上的標籤,17歲時同時被劍橋、耶魯、史丹福、麻省理工錄取;麻省理工最年輕的金融碩士;連續五年獲英國數學奧林匹克金牌;愛書小青年;離家獨立創業;最強大腦冠軍。
而他本人在受訪過程中曾提及,自身的優秀離不開家人的影響和教育。除了溫馨有愛的家庭氛圍以外,他在家中感受最多得就是來自父母的正能量和以身作則的品質,而父母的管教從小也非常嚴格。作為富二代的他小時候甚至連零花錢都沒有,想要買的東西都要靠漂亮的成績單換取。聽得最多的就是父親那句「我什麼都可以給你,唯一給不了你的就是學問。因為學問要靠自己去學、去問、去努力汲取。」
父母總是教他要堅韌不拔,謙遜做人,刻苦學習。在這種良好的家風的薰陶下,何猷君長成了所有家長心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如此優秀的他卻沒有一點架子,待人彬彬有禮,謙遜平和,而且從來沒有停止過對自身的要求和努力,畢業以後不依靠家庭任何的資源,靠自己的雙手去創業。
父母最該留給孩子的,一定是良好的家風和健全的人格。
良好的家風可以使優秀的品質世代相傳,健全的人格則能使孩子能夠獨立走向社會,成為社會的精英。也只有良好的家風,才能培養出人格健全的孩子。
何謂良好的家風?
父母自身如果其身不正,能夠教育出正直善良的孩子嗎?答案是否定的。父母自身教養良好,懂得刻苦奮鬥,品德高尚,這種耳濡目染的教育就是良好家風的基礎。而父母同時也應該重視孩子的精神教育。
俞敏洪就曾說過:「家庭教育父母需要完成3大任務」。
首先是培養孩子對知識熱愛的教育,帶孩子從小閱讀,帶孩子探索世界,保持對知識的渴求;其次是孩子的品德人格教育,就是看孩子是不是真誠,是不是勇敢;還有就是面對挫折失敗的能力教育。
面對失敗,抱怨的父母帶出來的孩子除了抱怨的能力強,別的能力都是很差的;而善於解決問題的父母,帶出來的孩子,原則上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強很多。」留下千萬的家產,都不如培養出一個陽光積極,自立自強,謙遜平和的孩子來得有意義,「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孩子最該繼承的,是一個健全的人格,而不是你拼盡全力留下的家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