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你自抽耳光的樣子真丑」:情感綁架,何時休?

2019-09-18     有夢想的唐糖

勒索者通過利用他人的恐懼感、義務感與罪惡感,來控制對方按照勒索者的意願行事。情感勒索不止發生在親密關係中,也會發生在其他親近的關係里,例如發生在父母子女之間、好友之間、關係緊密的上下級之間等。

朋友轉給我一個小視頻,我看了幾眼之後說:道德綁架,這有什麼好看的。她說:不是,我讓你看這個視頻上面寫了什麼?我定睛一看,視頻上方赫然寫著幾個黃色的大字:為父親的教育方式點贊!

這行黃字如此刺眼,讓我一時間竟愣了一下。我問朋友:你跟我在一起"浸淫"已久,知道這是道德綁架,如果是以前的你,會怎麼看這件事?她搖搖頭說:要是以前,我可能也覺得這個爸爸做的對。

視頻中,解說員這樣說道:今日,網上流傳一段父親因兒子帶手機到學校玩,另類教育兒子的視頻。眾多父母在孩子犯錯後,都會打孩子,但這位父親很不一樣,視頻可見,男孩手持一根藤條,父親對他說:子不教,父之過。讓男孩打自己。男孩泣不成聲,父親自己搶過藤條,一下一下抽在自己身上,教育其:這次錯誤是爸爸沒有教好你,爸爸來承受,但是下一次再犯,就會打到你身上。

視頻里,一個十幾歲的男孩手裡拿著一根藤條,,滿臉驚恐,哭著站在一旁,他爸爸蹲在一旁,氣勢洶洶的喝到:"快點!爸爸的話都不聽,是不是啊?!"男孩抽泣著,小聲囁嚅著說:"不是"。爸爸繼續大喝:"打!快點!動手!"男孩身子縮了一下,哭著往後退了一步。爸爸一邊像革命烈士一樣大喝著說:"動手!",一邊大義凜然的說:"子不教父之過,是爸爸沒教好你,讓你越變越壞,既然爸爸沒有教好你,就是爸爸的錯!爸爸錯了,就應該接受懲罰,替你接受這次懲罰!動手!快點!打!"

男孩無力的彎下腰,雙手緊緊抓著藤條,發出無力的抽泣,雖然沒有說話,但是他的神情,分明在求饒:"求求你,放過我"。這時,爸爸站起身來,一把奪過棍子,狠狠的抽打在自己的後背上,一時間,木屑飛濺。

男孩在一旁絕望的哭喊著"不要"。爸爸一邊抽打自己,一邊鏗鏘有力的說道:"我的錯!我沒教好我的兒子!這一次我應該替我兒子受罰!我太沒用!我沒教好我的兒子!我犯了錯!我的錯!我的錯!我的錯!"

"我的錯"這句話一直持續了十幾聲,越說聲音越大,打在身上的藤條也越發用力,男孩在一旁用胳膊擦著眼淚,不敢吭聲。一個稚嫩的男童的聲音冒了出來:"爸,你別打了",聽聲音猜測,大概是男孩的弟弟。

再連抽自己數十下之後,爸爸伸出手指,指向男孩,喝問到:"滿意了沒有?",男孩雙手背在身後,哭聲漸小,絕望抽泣。爸爸定目瞪了男孩幾秒鐘後,再一次伸出手指,指向男孩,說:"子不教父之過,爸爸這麼用心去教你,你非常讓爸爸失望!你還敢說是你們老師讓你帶手機玩遊戲的?!"

男孩聽到這,小聲爭辯了一句:"沒有,我那時候聽錯了。"但爸爸好像沒有聽見,繼續說到:"你居然說是你老師允許你的。你敢帶手機去上課!爸爸這次替你承受這次懲罰,你要記住,下一次,所有的棍子全部打在你身上,你給我好好的記住,爸爸打斷了幾根棍子,你也打斷幾根棍子!"

這段視頻連解說一共只有3分鐘的時間,但是我剛才用文字記錄這段視頻時,因為需要一句話一句話的還原,所以只能一幀一幀的重新觀看它,這讓我產生了一種非常觸目驚心的感覺,可以說,其刺激程度遠比我第一次看到它時嚴重得多。

這一次再仔細看這個視頻,我似乎完成了一次從"感受"上和男孩的共情——他的恐懼、壓抑、憋屈、憤怒…..隔著手機畫面毫無隱藏的傳導到我這裡。

我相信這位父親既然這樣做,自然是覺得自己的做法很正確,而視頻的傳播者,更是大言不慚的在視頻上添加了"為這位父親的教育方法點贊"的字幅。但是我想說的是:這位父親的做法簡單粗暴,甚至無恥至極,是在赤裸裸的打著教育孩子的名義傷害著孩子。所以,毫無任何可以借鑑的成分。在今天這篇文章里,我想談一談在家庭教育中常見的 "情感勒索"的話題。

情感勒索不是什麼新鮮的話題,這種隱秘的控制,在生活中極為常見,常見到令很多人麻木。但是,它的影響之惡劣卻是巨大而深遠的。所以,我們必須首先看懂它,識破它的真面目,然後才能找到合適的方法應對它。

1. 道德綁架:父母對孩子最偽善的勒索。

道德綁架和其他形式的控制一樣,其本質上都是為了對孩子實施控制。然而道德綁架比一般的責罵更令人"噁心",因為它們往往披著一層溫情的面紗,讓你像吃了死蒼蠅一樣噁心,又說不出來。

在《情感勒索》這本書中,福沃德博士將其定義為:勒索者通過利用他人的恐懼感、義務感與罪惡感,來控制對方按照勒索者的意願行事。

這個定義清晰可見,情感勒索的目的是控制,而方式,是利用他人的恐懼感、義務感以及罪惡感。

道德綁架,就是其中一種形式的情感勒索。在視頻中,爸爸口口聲聲說"子不教父之過",並"甘願"將藤條之苦打在自己身上。但是我們可以清晰可見他的偽善,他這麼做,對孩子的傷害,甚至比直接拿藤條打在孩子身上更甚。直接毆打,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孩子很可能會將"攻擊性"轉向外界——我犯了錯,而你也打了我,那我們扯平了。而像視頻中這位父親的做法,則充分利用了孩子的恐懼感和罪惡感,讓孩子的攻擊性無法宣洩,只能選擇壓抑。這樣,他不但可以牢牢的控制孩子,更會讓他的孩子變成一個活在恐懼之中、只敢壓抑自己的人。

這樣的影響,還不算是極其惡劣嗎?

福沃德博士將情感勒索者分成四種類型:懲罰者(Punishers)、自我懲罰者(Self-Punishers)、苦情者(Sufferers)引誘者(Tantalizers)。而這四種類型,往往並不單一,而是很可能會在幾種面具下來回切換。

視頻中的爸爸,至少具備其中的二種:懲罰者以及自我懲罰者。懲罰者在生活中很容易被識別,因為任何拒絕都會引起ta的憤怒。懲罰者會讓他人明確知道他們的要求,以及如果他們不被滿足,別人可能會承擔的後果。而自我懲罰者則把威脅指向自己,強調如果他們沒法得償所願,會對自己做什麼可怕的事情,比如用自殘挽留要離去的戀人,用自殺絆住想要遠離家庭的孩子等等。自我懲罰者知道,想要操縱他人,最成功的方式就是威脅要損害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擅長使用道德綁架的父母,往往在這些情感勒索的遊戲中遊刃有餘。他們清晰的知道孩子的弱點,並巧妙的加以利用,以滿足自己的控制欲

所有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需要被看見,被理解,更需要得到合理的疏導,如果實在沒有能力恰當的疏導,那麼宣洩也總好過壓抑。可以說,壓抑情緒是對自身影響最惡劣的處理方式,但如果一個孩子很不幸,遭遇了擅長使用道德綁架的父母,那麼壓抑,卻往往是他們唯一的選擇。

正如視頻中的這個男孩,我清晰的看到他的恐懼和無力。他所有的情緒都只能壓抑,因為他爸爸太"正義"了,正義到無言以對。

殺死一個孩子的精神胚胎很簡單,讓ta無時不刻的感受壓抑就夠了。

2. 羞辱和冤枉:僅次於死亡的傷害。

這是我的老師李少成上課時說過的一句話,從我第一次聽到,就刻在心裡。

一個人的負面感受有很多種,但是"羞恥感"無疑是絕大多數人無法逾越的橫溝。尤其是在親密關係里,父母給孩子帶來羞辱和冤枉,會給到孩子瀕死的傷害。就像視頻中的父親,雖然沒有直接用語言羞辱孩子,但是毫無疑問,他打向自己的藤條,帶給孩子的,是最大的羞辱感。

孩子天生忠誠於父母,這是孩子的天性

1910年,德國行為學家海因洛特在實驗中發現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剛剛破殼而出的小鵝,會本能地跟隨在它第一眼見到的自己的母親後面。但是,如果它第一眼見到的不是自己的母親,而是其他活動物體,如一隻狗、一隻貓或者一隻玩具鵝,它也會自動地跟隨其後。尤為重要的是,一旦這隻小鵝形成了對某個物體的跟隨反應後,它就不可能再形成對其他物體的跟隨反應了。這種跟隨反應的形成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說,小鵝承認第一,卻無視第二。這就是"印刻效應"。它不僅存在於低等動物之中,也同樣存在於人類。

完全沒有生存能力的孩子,對父母有天然的依賴——父母失去子女可以再生育,而缺少父母照顧的孩子卻只能死亡。所以,孩子會在潛意識裡將父母作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權威,而博得父母喜歡,更是孩子的本能。

當父母用懲罰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的時候,就像拿巴掌狠狠的抽在孩子的心上,這會帶給孩子非常強烈的負罪感和羞恥感。這種懲罰方式,也許短期看非常有效,但是從長遠看,卻是以犧牲孩子人格發育為代價的。

它的結果,要麼使孩子生命力萎縮,變得壓抑、懦弱,要麼激發孩子強烈的攻擊性,將攻擊轉嫁給外界。不管哪一種,都對孩子的命運影響深遠。

更為重要的是,雖然視頻只有短短3分鐘,但是一個人的人格卻是基本穩定的。換句話說,這個父親對待孩子的方式一定是前後統一的,他今天是因為手機這樣懲罰孩子,明天會因為其他原因。控制與羞辱,將伴隨著他教育的始終,這才是致命的傷害。

3. 覺察自己對孩子的情感勒索,高效應對孩子成長中的困境。

情感綁架和父母的控制欲對於孩子的傷害,談的太多了。但是,傷害孩子絕不是父母的本意和初心,那麼問題的關鍵在於:為人父母,如何將自己的不恰當撫養方式帶給孩子的傷害感降到最低?如果以更高效的方式應對孩子成長中的困境呢?

積極關註:將懲罰變為獎勵

視頻中的父親一直強調他在替兒子接受懲罰,以及下一次要他自己接受懲罰,而且還是以威脅的口吻說的。

誰願意被威脅?誰願意接受懲罰?如果有這樣的人,你站出來,我們談談。

對,這就是人性,沒有人喜歡被威脅、控制,接受懲罰。所以,改變一下自己的視角,換一副眼鏡,可能會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從"眼睛裡只盯著問題"改為"即使做得再糟糕,也能發現閃光點"——這是一個新模式,也是一個新習慣。正如每個人都不自覺的活在過去經驗產生的條件反射中一樣,我們可以選擇有意識的為自己建立新的條件反射模式。

世界並非是非黑即白,恰恰相反,世界充滿了灰色。所謂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如同陰陽八卦圖一樣,完整的太極圖,才是真實的世界。但是我們可能以前習慣於盯著黑色的部分,並且誤以為只有黑色。這是一個巨大的謬誤。

當一個父母,可以有了這個"祛除非黑即白"的覺知之後,就可以有意識的對自己進行訓練,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可以專門為自己建立一個手冊,每天找出3件體現孩子閃光點的品質或細節,記錄上去。我可以斷定,那些內心充滿控制欲和評判思維的家長在最開始會覺得這非常艱難,但是如果你真的這樣做,短短3個月的時間,自己看待孩子的態度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其實,孩子沒有變,變得是家長的眼睛。

正如對孩子的負面關注等同於對孩子的詛咒一樣,對孩子的積極關注也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當孩子看到自己被尊重、看到之後,ta自身的潛能就會充分挖掘出來,ta就會變得越來越自律,越來越能為自己負責。

"誰有情緒誰負責"

沒學過心理學的人對這句話可能很難理解。但是可以先記住這個結論。當我們產生巨大的情緒的時候,一般會將自己的情緒歸因於外界,認為是對方"惹"我們生氣。就像視頻中的父親,之所以暴跳如雷,是因為他認為,是兒子的不聽話讓自己很憤怒。

但真相恰恰相反。

實際上,任何人的情緒都來自於當時當刻的刺激,激發了自己原始的創傷。換句話說,真正讓你"疼"的,不是當下這個人,這件事,而是因為你那裡本來就有未癒合的傷口。

以視頻中的父親為例,他之所以暴怒,是因為他感覺自己"失控"了,兒子的表現讓他有一種無法控制對方的失控感,這種失控感的深層感受(潛意識中的感受)是恐懼,也就是對失控的恐懼,而憤怒,只是因為恐懼而衍生出來的二級情緒。

為什麼他會對"失控"這麼難以接受呢?原因在於,在他自己的成長過程中,他的"自我"也同樣沒有得到很健全的發育和滋養,所以當他缺少內在的掌控感時,就會習慣於向外界索要,當自己的期待落空,就會憤怒。

所以,如果有了這層覺察,依然可以在下一次因為兒子不寫作業憤怒的時候,告訴自己:我很憤怒,但是這是我自己的情緒,我可以為我自己負責。

"我負責",是心理學上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技術。幾乎所有的控制狂,都是無法為自己負責的人,雖然他們在意識層面並不這樣認為,很可能還認為自己是很有責任心的人。但實際上,他們是心理上的巨嬰,無法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所以,才會向外求,尋求控制他人。

所以,當孩子再"激怒"自己的時候,請認真的告知自己:我已經長大了,我要為我的憤怒負責。

充分協商,制定規則

孩子撒謊也好,將手機帶去學校也罷,所有的行為背後,都一定有原因,這個原因就是他的動機。

而孩子之所以選擇撒謊,恰恰是因為之前的經驗——犯錯必懲罰,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父母的懲罰,是滋生孩子品性惡劣的溫床。

很多父母從小對孩子多加控制或軟控制(包辦替代),這使得孩子從根本上缺失為自己負責的能力。一個不能為自己負責的孩子,談何自律呢?

所以,愛與規則,從來都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問題。家長在孩子3歲開始,就要為孩子樹立規則意識了。有了規則,行為也就有了規範,這樣孩子可以更清晰的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同樣,家長也不能依仗自己權威的身份,隨意的懲罰孩子。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規則絕不是父母說了算,或者父母用各種方式說服孩子制定的。而是在充分尊重孩子自主意志的基礎上,和孩子共同協商的。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有太多的家長,以規則為名,對孩子實施著傷害。

制定規則有幾個原則。

第一:充分尊重孩子的意志。以寫作業為例,家長很可能心理的預期是孩子每天8點前寫完作業,但是和孩子協商時,孩子可能會說,10點寫完。這時候很多家長就急了,要麼循循善誘,要麼軟磨硬泡,總之,要讓孩子按自己期待的來。

這樣虛偽的尊重,不但不會起到良好的效果,反而會使孩子對規則逆反。

尊重孩子,他才能真正為自己負責。

第二:規則可量化,細化。比如玩手機,怎麼玩,玩多久,一周幾次,具體玩什麼….儘可能的清楚,明確,可量化。這樣才能在執行規則的時候有據可查。

第三:制定過程中適當放寬,給孩子驚喜。孩子一般會踮起腳尖說出ta認為父母高興的條件,比如ta本意是想10點前寫作業,但是ta考慮自己說出來父母會生氣,所以,會說9點。這樣的結果是,雖然話是他自己說的,但並不情願,所以效果也不會太好。父母要充分理解孩子的這種心理,給孩子更大的空間。比如孩子說9點,父母可以放寬到9點半,這樣做,孩子會非常驚喜,效果也會更好。

第四:跟孩子協商獎懲措施。需要的注意的是,一定是孩子自己的意願,而不是家長的意思

第五:儀式感。將協議列印,簽字,並且制定出完成表等等,都會加重孩子對規則的儀式感,讓他更好的執行。

第六:一次只定一個規則,而且從最小的,最容易的事開始

本來規則是應該從小時候開始制定的,但是如果錯過了,就更不能貪多求全,這樣會極大的激發逆反心理。所以,先從最小的習慣開始,讓孩子有正向體驗,才可能有其他的規則,一下子制定很多規則,孩子就會選擇"不玩了。"

第七:不要光盯著怎麼拿定好的規則懲罰孩子,讓孩子感覺父母像一個督察隊長。獎懲措施是要有的,也是需要執行的,但是執行的時候,父母決不能拿出"看,你沒做到,接受懲罰吧"的態度對待孩子的未做到的行為,而是應該看到孩子未做到這個行為的背後,發生了什麼,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感覺到被看到,而不是被監控。

很多父母對孩子沒有具體的規則,只有禁止——不許這樣,不許那樣。這樣做,絕無可能讓孩子按照自己的預期發展。所以,規則落地,具體,讓孩子感受到充分的尊重和自我負責,才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內容。

在文章的最後,我希望和各位家長共勉:培養孩子的人格,將孩子培養成一個自尊、自愛、自信、能為自己負責的人,才是父母對孩子養育的根本。在這個過程中,父母需要不斷的成長自己,不斷的檢視自己的行為,到底是對孩子的成長有利,還是給孩子帶來了傷害?

只滿足自己控制欲的父母,必然養育精神胚胎虛弱的孩子。家長們可以捫心自問:這個結果,是你真正想要的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pvTVWm0BJleJMoPMOBZ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