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都是空頭支票,改變才是真金白銀:心理學實例談「知行合一」

2020-09-28     有夢想的唐糖

原標題:道理都是空頭支票,改變才是真金白銀:心理學實例談「知行合一」

01 楔子

我回答了一個問答,題目是「我妹妹想來我家坐月子,我老婆不同意,我很為難怎麼辦?」,在這個問答下面,大部分人是譴責題主和他妹妹,支持題主老婆的,而我從心理學的角度,談了談「協商」、「邊界」、「人與事分開」、「事與情分開」等話題。在這個回答下面,有一個人這樣回覆:「「最討厭什麼心理學,無事生非的挑撥家庭關係。」。過了一會兒,似乎覺得自己寫的還不過癮,ta又補充了幾句:」就像這件事,就算不學心理,以平時的人生觀也能分的清,有需要心理學麼,大材小用了,去更深奧的領域吧「——深奧兩個字大概是手寫的,還寫錯了。

看到這樣的回覆,或者生活中遇到這樣懟我們的人,我們會被激發什麼情緒?接下來有什麼反應?我想大概可以分為三類:

  • 第一類,攻擊——比如懟回去。「我想寫什麼就寫什麼,管你P事」
  • 第二類,隔離+壓抑+合理化——不屑一顧,「夏蟲不可語冰」
  • 第三類,釋然——一笑置之,不放在心上

如果再加上一類,我想應該還包括第四類——悲憫,「處處受傷,心懷怨氣的人,其實很可憐」。

02 復盤

在看完這條回復之後,我覺察了一下自己的反應。可以說,四種模式基本上輪了一遍。第一反應是過去固有習慣性的反應,想馬上懟回去,第二反應是自我安慰,從意識層面提示「不在一個認知層級,所以理解有困難」,第三反應時,意識層面的內容更豐富了,心裡逐漸湧上一絲悲憫——一個渾身怨氣的人,其實也是渾身是「傷」的人,各種看不慣,其實是「病的不輕,從某種意義上說,ta也是個可憐人」。

這三層心理反應的模式,可以說發生在電光火石之間,之所以要將它寫出來,目的是以這件實例來解釋「復盤」這件事的意義——絕大多數時候,我們的行為會跟著情緒走,而情緒反應,往往是最直接的,不經大腦思考的,也可以說是被潛意識支配的。這會導致一個結果:如果把這些反應和覺察輕易地放過去,不去復盤和反思,那麼我們就很難會有改變,就會一直沿用固有的、習慣性地反應模式。

所以,這就是很多人說「這個道理我也懂,但到就是當時控制不住自己」的原因——相比意識,潛意識的力量太強大了,我們大多數時候會順應潛意識的認知和情緒反應,直接作出行為的反應

從我的三層反應可以看出來,我正處於一個「反本能」的成長階段,即逐漸由理性的意識替代原本的本能反應。

也許有人會說,這麼點小事,又是個無關痛癢的人,有復盤的必要嗎?我的答案是「有」。知行合一的演練場所,就在生活中的雞毛蒜皮中。一個人的反應機制是連續的,也就是說,一個人面對類似情境所做出的反應基本上的一致和穩定的。所以,這個懟我的人大機率在生活中也是個「憤青」,經常遭遇各種看不慣的事;而我如果懟回去,大機率在遇到任何人批評我、激怒我的時候,我可能都會使用「攻擊/戰鬥」這種應對模式。

就像一個陪孩子寫作業總忍不住大喊大叫的家長,大機率在生活中也是一個缺少耐心的人。

在我昨天推薦的書籍《認知覺醒》中,作者周嶺也曾專門提及「復盤」對於一個人改變的意義。他說:「我從2017年2月開始堅持每天寫復盤反思,有時幾句話,有時上千字。通過持續反思,很多沒想明白的事情想清楚了,很多模糊的概念變得清晰了,很多看似無關聯的事情居然有了底層的聯通。持續反思讓我對生活細節的感知能力變得越來越強,從生活中獲得的東西越來越多....如果讓我推薦一個不可或缺的習慣,我必推每日反思。」

可以說,反思能力是一個人自主意志的重要表現,通過反思,可以調動和培養一個人的元認知能力,在反思中,很多情緒得到釋放和真正的化解,同時,通過持續的思考,多角度的看待問題,一個人的理性思維多角度看問題的視角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被培養出來,長此以往,這個人的成長速度必然是驚人的。

熟悉我的讀者會發現,我很少追社會熱點,諮詢的案例因為諮詢保密原則,也不能直接呈現,所以我多數會以自己或對身邊人和事的觀察作為文章的素材,在寫文章的過程中,其實就是一個復盤、思考、整合的過程。通過一年多、超過百萬字的持續輸出,我和周嶺有一樣的體會。

如果沒有在生活中覺察、復盤、思考的過程,可能我不會產生「被人懟還湧現出慈悲心」的體驗,我會憤怒,會壓抑,會隨著時間延長而自以為想通或者釋然,但真實的情緒還是被壓進潛意識,最重要的是,在將來經歷類似事情的時候,我還是會「重蹈覆轍」。

03 知行合一

很多人對「個人成長」這幾個字不怎麼感冒,但是對「知行合一"很有感覺,因為很多人都深陷」知道但卻做不到「的泥潭。其實這兩個詞有很大的關聯,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人如果看了很多書,收藏了很多文章,懂了很多道理,但卻做不到知行合一,就很難算得上是一個有自我成長能力的人。

正如《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所言:「不發生真正改變的學習都是無效的的學習」,我們所有的學習都是為了用,也可以說,都是為了(人格)的成長。

在知行合一這四個字中,很多人會將「知」與「行」分割開來,知就是知道,我以前不知道某個道理現在知道了,好,剩下的就是執行(做)了。但是很少有人意識到,「知」其實是一個過程,換言之,即使一個人有了醍醐灌頂的頓悟,也還需要在後續不斷地強化這個認知,使之在大腦中形成真正有效連接的新的神經元組織,這樣,我們在「行」的時候,才能快速的調取和使用。

所以,「知」其實是個動詞

另外,「知」還有很多層次第一層次是知道,包括頓悟在內,都屬於這個層級;第二層次是理解,正所謂「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而從知道到理解的過程,是需要「行動」來作為橋樑的,這個行動就是實踐,即不斷把新知識應用在具體的事上。知的第三個層次是內化,這是第二個步驟的plus加強版。

通過多輪循環,最終,一個新知識才徹底被我們內化,成為我們的一部分。

所以,知行合一這四個字中,知與行本質上是一回事

很多人會用假裝知道、假裝努力來掩飾自己的偷懶,這是因為從感覺上頓悟、看到一個以前沒聽說過的道理.....這種感覺太爽了,這種感覺為我們製造了一個假象,即「我懂了」、「我進步了」、「我變得厲害了」,這種認知陷阱會很容易讓我們裹足不前,不再繼續實踐。

我很贊成周嶺的說法,他說」懂得百點,不如改變一點道理都是空頭支票,改變才是真金白銀「,其實我們需要的是,把生活、工作、與家人的相處等等一切機會都當成成長自我的歷練場,真正的修行不需要躲進遠山、閉門造車,它們就在生活的覺察里

在未來的兩篇文章里,我將延續這篇文章的話題,就「當被別人懟了,我們到底有多少種應對方式,如何能讓自己真正成為一個寵辱不驚的人?」和「讀書與自我欺騙,談讀書中的誤區」兩個話題展開討論。

有人說想寫作,但又不知道寫什麼,其實生活里處處都是素材,一個素材寫成一個系列是一件很輕鬆的事,當然前提是,你要有一雙善於觀察生活的眼睛、一顆善感的心,和一枚善於思考的大腦——當然這個能力是完全可以通過後天鍛鍊而得的。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心理學和寫作的終生學習者與踐行者。歡迎關注,互動,點贊,評論,打賞...
你的評論,可能會成為我下一篇文章的主題~
我為自己寫作,而產生共鳴的讀者,只是剛好遇到我的「同路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_1Gv1XQBLq-Ct6CZvWE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