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面對指責,仍能淡然處之,不過是因為看懂了潛意識的秘密

2020-08-24     有夢想的唐糖

原標題:心理學:面對指責,仍能淡然處之,不過是因為看懂了潛意識的秘密

前兩天上課,一個同學講了一件小事,挺有意思。

她的女兒告訴她,在她們一家出去的時候,奶奶在車上說了一句話:「這個車裡坐著的,都是有血緣關係的人」——當時她沒在車裡,而車裡的人也的的確確都是有血緣關係的。自己的婆婆在自己沒在車上的時候這樣說,讓她心裡很不痛快:什麼意思?你們一車人都有血緣關係,言外之意,「我」就是那個沒血緣關係的外人咯!

上課的時候我沒幫她分析,所以今天這篇文章,就以這個小事為例,談談生活中為什麼有那麼多讓我們「不痛快」,究竟是我們「小心眼」,還是對方「太可惡」?面對讓我們不爽的人和事,究竟如何才能真正不吵不鬧不生氣,雲淡風輕呢?

01 自戀 :我是這世界的中心

我們人真的是太自戀了,就連自己的排泄物在被衝進馬桶之前,也會忍不住再看兩眼。事實上,無論自己的襪子多臭,因為是「我」的,我們都不會太嫌棄,甚至還有人拿起來湊在鼻子尖聞聞。

自戀的本質,就是把「我」當成世界和宇宙的中心。每個人都不會承認自己自戀,因為這個詞常常讓我們聯想到「自私"。

自戀和自私並不是同一個概念,前者是一個心理學屬性的詞彙,本身不帶評判性,後者帶有道德屬性,帶有評判性。事實上,每個人都有程度不同的自戀,而一個人的人格成熟,就是從不健康的自戀,逐漸走向更有建設性的自戀。

說回案例。聽完這位同學的描述,我的第一感覺是,她太自戀了。奶奶(她婆婆)在車上說的一句話,讓她馬上聯繫到了自己,並因為這句話嚴重的感覺到了被攻擊。

你品,你細品。這是不是自戀?

如果還品不出來,那就說的再直白一點:對方說的一句話,其動機和目標可能是你,也可能根本不是你,但你卻一定要把這件事(這句話)跟自己扯上關係,那是不是也可以說:在潛意識裡,你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以,別人釋放出來的任何一個信號都一定是指向你的?

之所以會這麼想,是因為,在「你」的眼裡,只有自己,看不到除自己之外,還有很多人。也許奶奶的話是針對的A或者B,也有可能,是奶奶發現了這個「規律」——車上的人全部剛好都是有血緣關係的,然後表達了出來.....當然,也有可能這句話是就是針對「你」的,但你卻把「之一」,當成了「唯一」

所以,潛意識中認為自己的「獨特的唯一」,這就是一種典型的自戀

這樣的事情在生活中非常常見。比如朋友A曾說,她感覺到同事對她有敵意,證據是,對方每次出門,都「狠狠」的把門摔上,弄出很大的動靜。

其實,她的描述看似客觀,但已經帶了很大「演繹」的成分,比如「狠狠的」,你可以說ta關門的時候動靜很大,但是「狠狠的」,一定是你的主觀感受——目的是為了證明自己心中那個早就有了的答案。

也許很多人會有點困惑:難道都是我「太把自己當回事」了嗎?屋裡就兩個人,ta每次出去都製造很大的動靜,難道這不是針對我嗎?

和上面的例子一樣,針對你,是選項之一,而不是唯一。一般來說,人們很容易將外界的一切信號和自己聯繫起來——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這是出於自戀,也是出於投射。

02 投射:把「我」的,變成「你」的,然後攻擊你

投射是常見的一種心理防禦,將自己無法面對(不能接納)的部分,投射到外界,想像成別人的,從而讓自己舒服

簡單說,在這個案例中,之所以這位同學對奶奶的這句話(不管奶奶的初心,是有意還是無意)這麼敏感,本質上是因為,她自己首先認為自己是一個「外人」,並且對自己是「外人」這件事很不接納——這可能激發了她潛意識中的某些創傷。所以,當她聽到別人這樣說的時候,就會非常敏感。

也或者是另外一種投射:她和奶奶(也就是她的婆婆)關係不和睦。本身,她對奶奶有一些敵意,但是這種敵意無法「放在檯面上」,所以被壓抑了下去,成為潛意識裡的傷。當她感覺到奶奶在用語言攻擊她的時候,其實本質上是相反的:即她想攻擊對方。

後面這一段理解起來比較繞,舉個例子。一位女士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她感覺到這的人都很不友好,於是蜷縮在角落,她給自己行為的合理解釋是:這的人看上去都不友好。但這種感覺,其實是她自己的投射——她自己缺少安全感,所以對外界環境充滿了警惕和敵意,當她去到一個陌生環境時,潛意識當中的不安全感被激活,但是由於她不願意承認自己缺少安全感,所以,她使用合理化的心理防禦機制,說「這的人都不友好」——當把自己的敵意投射出去,就等於將自己的責任甩給了別人,所以,蜷縮在牆角,不再是「我」不合群、膽怯,而是他們「不友好」,這樣,「我」就舒服多了,呆在牆角也覺得很坦然了。

我們稍加留意就可以觀察到一個現象:凡是讓我們特別有感覺的,不管是好感還是惡感,表面上看,是因為外界,但其實是因為這一點恰好和我們內心中的某一些東西「對」上了

比如這位同學,她在內心中把自己視為「婆婆家的外人」,並且很不接納這種「外人」的身份,所以,當她聽到別人談及此事時,就會如芒在背,異常反感。

3 跳出桎梏:覺察

所以,我們每個人看待的世界,本質上都是自己內心的向外投射,張三投射出的世界是白色的,李四投射出的是黑色的......千差萬別。

如果一個人的內心有很多未療愈的創傷,那麼ta就會感覺「世道艱辛」,感覺自己生活的很不如意,好像每個人都在和自己作對一樣。

想要從這種痛苦中獲得解脫,需要提升我們的認知層級。看待世界的眼光,從單一的兩極到立體的多級,你看到的越多,就越可以跳出這種桎梏。

比如剛才我們提到的「可能性」——一個行為對應的動機,有多種可能,對方摔門,可能是針對你;也可能是自己心裡煩躁,沒處發泄;也可能是對這份工作不滿,上班如上墳;還有可能是ta的生活習慣不好,習慣大聲摔門。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你因為自己的原因,對聲音(尤其是大的聲音)超級敏感,換言之,你的閾值比較低,稍微一點動靜,就讓你覺得緊張、心跳加速,而這個聲音對於別人來說,根本無感.....

當一個能夠看到一件事的多種可能,跳出自己認定的唯一可能,就意味著ta的認知是比較高級的。所以,凡是過分追求確定感的人——比如比較固執、偏執的人,堅稱自己的答案是唯一、肯定,一般都是心理層級較低的人,還在「安全」這個層次苦苦掙扎的人。

認知的多樣性,還可以體現在「允許對方表達ta的聲音」上面。

一個人如果罵你,你會不會生氣?我想大多數人都會說,當然。但是如果你明白,「對方罵的是你,也不是你」的道理,可能就不會生氣了。

「是你」,是指,他真的在指著鼻子罵你。

「不是你」,是指,本質上他罵的,是他心中(認知中)的那個你,而他心中你,和真實的你,根本不是一回事。

所以接下來,如果你生氣了,就等於認同了一點:他心中的那個不堪的你,就是真實的你。如果是這樣,那你的反應一定是以下幾種:罵回去、辯解、感覺到被羞辱、憤怒等等。

反之,如果你知道他罵的,其實只是他以為的那個人,而你又非常篤定,他認為的那個人,並不是真實的你,那你就根本不會生氣。因為,你沒有向ta的投射認同。

所以這裡面也包含一個防禦機制——投射性認同

每個人都在表達ta認為正確的東西——也許,與你的標準和認知南轅北轍,但是請允許ta的表達,因為在ta自己的系統里,ta一定是認為那是正確無誤的,所以ta才會那樣說。

你只需要知道,那是ta的東西,而不是你的。

如果你非要糾正ta(通過吵架、痛哭、辯論等各種方式),那說明,你試圖進攻別人的領地,並且強迫對方按照你的國家的規章制度辦事,你說,這是不是越界?

所以,這也是一個人的心理邊界問題。

很多人都說:關於邊界,我究竟該怎麼樣做,才是正確的呢?

答案很簡單:堅持自己的邊界,同時,也尊重別人的邊界

所以回到這個話題,我的結論是:1、別人在表達ta自己的觀點 2、如果你認為對方攻擊了你,可以先去求證和澄清,用事實打消想像 3、如果對方明確告知,就是在暗示你,說你就是那個「外人」,那麼最好的態度是,淡淡的告訴她:哦,我知道了,這是你的觀點。但是我自己不這樣認為。——這樣說的好處是,你沒有認同她的觀點,並產生要和對峙、攻擊的局面,同時,你也把對方企圖侵略你的邊界,試圖讓你認同她的想法擋了回去,告訴她,在她的國度里,她是自由的,但是在你的國度里,你說了算。

不吵不鬧不生氣,這樣的你,是不是很帥?

寫在最後

這樣芝麻綠豆大的小事值得寫嗎?我認為非常值得。因為這是我們經常會遇到的現象,而對它們的反應,也經常是在無意識狀況下發生的——來來不及思考,情緒反應、行為反應等各種反應,就已經發生了。

所謂覺察、所謂成長,都是在這些芝麻綠豆的小事中展開的,也可以說,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人格,是在這些日常生活中的一粥一飯中體現的。

這和家庭養育極其相似。

養育,不只是父母養育孩子,事實上,對自己的養育也是終生的。所謂愛自己,不是給自己買多少個名牌包,而是有能力讓自己終生成長。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心理學的終生學習者與踐行者。歡迎關注,互動,點贊,評論,打賞...

你的評論,可能會成為我下一篇文章的主題~

我為自己寫作,而產生共鳴的讀者,只是剛好遇到我的「同路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8YCIXQBURTf-Dn5CLl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