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以教育和科研聞名的筑波大學又宣布了一項重大決定。現有的學位制度(學士、修士、博士)將在2020年4月重新整合,取而代之的將是全新的大「學群」架構,由現有的8研究科85個專攻轉化為3個學術院6個研究群6個專攻。東學君整理了其中的幾個重點,希望對各位小夥伴有幫助~
如此大規模的學院改組在日本也是第一次施行,本次改組旨在順應多學科交叉背景下的科研需求和培養具有多領域知識或技能的學生。那麼為什麼多學科/領域交叉和融合如此備受重視呢?
從定義上看:
學科融合 (FOS-Fusion of subjects)是指承認學科差異的基礎上不斷打破學科邊界,促進學科間相互滲透、交叉的活動。學科融合既是學科發展的趨勢,也是產生創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徑。
從科學發展的歷史進程來看:
,所有學科最初都以混沌不分的形態包含於哲學範疇內,從15世紀末和19世紀初開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若干學科分別從哲學中分離出來,到20世紀上半葉,最終在大學中確立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中若干經典學科獨立的學科地位。學科的分化是學術研究深入和細化的必然結果,也有效地促進了科學的發展。
但是從20世紀後半葉開始,由於研究一些複雜的問題需要多個學科的知識,學科發展又出現了融合的趨勢,傳統經典學科間的界限被不斷打破,學科的邊界被重新劃分,一些交叉學科(如物理化學、分子生物學)和多學科的研究領域(如女性研究、城市研究、腦科學研究)開始大量出現,並且在大學中也逐漸確立了學科的合法性。可見學科的發展從「合」到「分」,現在正在走向新一輪的「合」。兩個「合」的含義迥然不同,前者是混沌不分的含義;後者是學科融合的含義,即在承認學科差異的基礎上不斷打破學科邊界,促進學科間相互滲透、交叉的活動。學科融合不僅是學科發展的趨勢,也是學術研究產生重大創新性成果的方式之一。據統計,在1901~2008年間,頒發的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中學科交叉的研究成果占獲獎總數的52%,在各個被統計的時間段中學科交叉研究成果占獲獎總數的比例一直呈上升趨勢,最近8年這一比例已達到66.7%。可見學科融合與交叉是科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重要途徑。學科的融合需要學者經常性地在學科的邊界開展交叉學科的研究,具有多種學科知識背景的學者更容易將知識通匯交叉,產生創新的思想。
構建交叉學科的研究組織是促進學科文化融合的重要措施。現代科學發展對於複雜問題的研究需要多學科的知識,而大學的正式學科組織卻是以學科分類而劃分,追求的是單個學科的專業化與精深化;而交叉學科組織卻以跨域多學科的研究主題和研究領域而建立,體現的是學科間的相互聯繫和作用。高校一方面調整現有的學科組織,將細分的院系進行整合,讓一個大的學院下設多個系,包含廣泛的學科,以消解目前狹窄學科組織間的壁壘,另一方面靈活地建立各種形式的交叉學科研究中心,圍繞研究的主題讓多學科的教師開展合作研究。
除了筑波大學的大刀闊斧改革,其實很多學校早已設立了類似的融合學科。
比如東京大學的新領域研究科、東京工業大學的融合理工學院、廣島大學的綜合科學研究科、北陸/奈良/沖繩先端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等等。
這種跨學科,大交叉的研究院一方面給有志於從事先端科研的同學提供了優質的研究資源,另一方面也給對自身定位比較模糊,對研究志向也不是很清晰,甚至想轉變專攻學科的同學來說也提供了折衷和斡旋轉圜的機會。
而且從應試策略層面上,融合學科的考試通常都是很開放性的也不會十分刁鑽古怪,所以無論從什麼角度看,選擇交叉融合類的學科都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歡迎評論區留言或者私聊東學君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