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盪時代的日本人並非侵略者,抗美援朝志願軍中有日籍士兵參戰?

2021-02-23     雷姐的機械空間

原標題:動盪時代的日本人並非侵略者,抗美援朝志願軍中有日籍士兵參戰?

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乃至於後來的抗美援朝戰爭中,日本人的身影一直都是存在的。只不過大部分日本人都是以侵略者的形象出現,侵華日軍曾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遭到我國軍民的痛恨。

撒潑的段鵬

在電視劇《亮劍》中就有一個例子,李雲龍受到重傷進入醫院,馬上做手術,不然會有生命危險。而段鵬得知主刀醫生是日本武田醫生時候,便迅速掏出手槍指在醫生頭上,之前對日本軍人的仇恨還在心裡,最後趙剛趕到,踹了段鵬一腳。這也說明當時大多數人存在對日本人的仇恨。

但是事實上,也有一部分日本人最後選擇了站在正義的一方。早在抗日戰爭時期,就有不少的日軍俘虜在八路軍以及新四軍的感化之下,最後勇敢地拿起了武器,向那些法西斯惡魔開火。這主要是得益於當時八路軍和新四軍的優待俘虜政策。

這些人活躍在各個崗位,有做醫生的,有搞科研的,就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飛行員的教官也有日本籍的飛行員。這些經過改造的日本軍人,為我們日後的建設做出了貢獻。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結束以後,其實當時的中國大地上還有著為數眾多的日本人。這些日本人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以及華北地區,這主要是因為東北地區是我國領土上最早淪陷的地方。

日本人在東北地區經過了14年的殖民統治,有大量的日本民眾都被法西斯政府移民到了當地生活,甚至有很多日本人本身就是在東北地區出生的。

在抗日戰爭結束以後,日本戰敗,有很多的日本人在兵荒馬亂的情況下,都很難回到日本國內,最終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都留在了中國。

很多日本人都在中國生活了很長時間,不少日本人把中國當成了故鄉。在東北民主聯軍進入齊齊哈爾的時候,甚至有數百日本人主動選擇了參軍,成為了光榮的解放軍。這些人隨著部隊參加了解放戰爭,一直到新中國成立。

而在抗美援朝戰爭打響的時候,不少日本籍解放軍一度向上級發出報告說,要跟隨著中國人民志願軍一塊兒進入朝鮮,幫助朝鮮擺脫美帝國主義的控制。

當然,日本籍士兵參戰會引來大麻煩,日本戰敗後,日本國內也曾有人主張要恢復日本在亞洲的地位,美軍也主張聯合國軍也應該用日本人參戰,如果志願軍中有日本士兵,會在國際上有大麻煩,日本派兵參加聯合國軍就有藉口了。

這當中還是有一部分日籍士兵通過了嚴格的檢查,本來日本人和中國人在長相上沒有什麼區別,這些日籍士兵之後都有中國名字,從名字上看是分辨不出來的。

還有一部分日籍士兵,當上了幹部,這時候主動權也在自己手裡,只要他們自己不說也沒事,在緊急情況之下,也沒有時間去清查。

就這樣,有一部分日籍士兵隨著大部隊跨過鴨綠江,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當然數量上眾說紛紜,畢竟沒有準確的記載,有說100的,有說500的。

這樣的例子其實並不多,不過確實還是有的。不多的原因是因為抗美援朝戰爭本身是一個在國際範圍內有著巨大影響力的戰爭,而在志願軍中,如果出現很多其他國家的人士,有可能會導致這場戰爭在政治的角度上進一步惡化,甚至有可能會動搖當時的國際局勢。

所以志願軍本身並不吸納那些外國國籍人士參軍,但是有很多日本人在中國生活良久,或者從小就是在中國長大,他們打心眼兒里就把自己當成了中國人,他們甚至會把自己的國籍改成中國來參加志願軍,他們的勇氣是值得被欽佩的。

雖說他們身體里流的是日本人的血,但是從精神和信仰的角度來看,他們是當之無愧的中國人。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砂原惠。砂原惠本人是一個在中國大地上土生土長的擁有日本血統的中國人。他的父親在日本即將戰敗的時候,曾經試圖要帶領著一家人回到日本,但是最後還是失敗了。

砂原惠本人其實並不喜歡日本,在他的心中,他更喜歡的是一個中國人。所以在1948年的時候,砂原惠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最後還參與到了解放華北地區。

在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以後,為了能夠跟自己的戰友進入朝鮮,砂原惠甚至主動在自己的國籍上填上了中國。他以一個神聖的中國志願軍戰士的身份來到了朝鮮,幫助當地的民眾抗擊美帝國主義的邪惡控制,他本人在戰場上也和大部分的志願軍戰士一樣從來不會膽怯。

1950年年底,砂原惠所在的部隊正式挺進朝鮮。砂原惠作為一位英勇的志願軍戰士,在第一線參加了偵察和勘探地情,為一座機場的修建做準備。

而在戰場上,偵察任務一直都是傷亡率最高的任務之一,可是砂原惠以大無畏的精神,最後還是完美地完成了自己的作戰任務。

要知道,按照規定日本不是韓戰的參戰國,日本人不能出現在戰場上。不過,砂原惠已經完全把自己視作中國人,所以他的精神值得銘記。

而在後來,因為國際關係的改變,砂原惠最後還是從第一線回到了東北,參加地方空軍的培訓工作。

日籍老兵砂原惠

除了砂原惠以外,還有很多日本人也上了第一線,例如大巾博幸。大巾博幸也是第一批進入朝鮮戰場的志願軍戰士。他作為一名軍官,帶領自己的部隊出色地完成了搭建浮橋的作戰任務。

在當時,志願軍和朝鮮部隊完全沒有辦法掌握戰場上的制空權,搭建浮橋的任務是十分危險的。

大巾博幸不畏生死,在聯合國軍屢次炸毀浮橋的情況下,依舊帶領部隊搶修浮橋,保證了志願軍的後勤補給以及戰役規化的完全,大巾博幸的功勞同樣無法磨滅。

砂原惠簽名

後來隨著抗美援朝戰爭的結束,國際局勢逐漸緩和。在1955年,中國和日本在戰爭問題上最後通過了談判。根據談判所規定的協議,砂原惠和大巾博幸等人因為在國籍上還是日本,所以最後回到了日本。

不過他們雖然居住在日本,可是心卻永遠留在了中國。他們熱愛中國,回到日本以後還加入到了中日的交流協會中,一生都致力於達成中國和日本兩國在歷史問題上的和解。在他們的心中,中國才是第一故鄉。

接電話的砂原惠,手機鈴聲是中國解放軍進行曲

砂原惠和大巾博幸的例子在當時並不是少數,在抗美援朝結束以後,很多聯合國軍的軍人最後也選擇留在了中國,因為中國會真正給他們家的感覺。

這代表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而這些雖說是外國人,但是他們熱愛中國的精神卻流傳至今,這也是值得欽佩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pmVszXcB9EJ7ZLmJEL1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