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有句名言「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聖君之下」。
這話的確是老韓說的。
誰知道經過兩千年的訛傳後,變成了「棍棒底下出孝子,黃荊條下出好人」。
倘若老韓活到現在,估計會被氣瘋的。
因為老韓並不是教育專家,他也沒說過這個話。
教育專家是孔丘。孔丘就是孔子。
恰恰相反,人家老韓是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強調以法治國。
什麼意思呢?就是孔丘治不了的學生,我老韓才治。
可是當下的人們,往往忽略孔丘的教育方法,每當孩子犯點錯,最先使用的往往是那個冠名老韓的教育方法「棍棒底下出孝子」。
我們先聊棍棒教育
一個從小挨棍棒的孩子,會活成什麼樣子?這個還真不好說。
古今中外在棍棒教育下的孩子,出類拔萃的不多,功成名就者就更少了。
有一個成語叫做「伯俞泣仗」說的就是棍棒教育的例子。
漢代在梁州這個地方,有個叫韓伯愈的小伙,天性很孝順,母親教育他,一向很嚴格。
每次有小的過錯,就用手杖打他,伯俞跪著受杖沒有什麼怨恨。
一天,他老母又用手杖打他,伯俞大哭。
母親驚訝的問他:「往日用杖打你,你總是心悅誠服的接受,沒有有時哭泣的現象,今天用杖打你,為什麼獨獨的哭泣?」
伯俞說:「以往兒子犯了過失,挨打感到很疼痛,知道母親很康健,今天母親打的力量,不能讓我疼痛,知道母親體力已經衰退了,擔心以後的時間不多了,所以悲傷哭泣啊!」
這就是「伯俞泣仗」的典故。
韓伯愈長大後的成就怎麼樣?
不知道,史書上沒有記載。
這是僅有的我們能夠找到的關於棍棒教育能夠流傳下來的故事。
兩千多年口口相傳的棍棒教育,打出優良成果的,居然拿不出豐富的佐證,以棍棒教育的經驗值來說服今天80後、90後的年輕父母實在是沒有多大的說服力。
所謂「棍棒教育」在大多數情況下,是被人們妖魔化了。
人們往往放大揮舞棍棒的作用而忽略言傳身教的道理。
關於棍棒,更多的是孩子忍受的棍棒家暴。
這種故事太多,多到在這裡不想再多說。
孔子說,小杖則受,大杖則走。
(孔子真說了這句話)
什麼意思呢?
意思就是輕打就忍受,重打就逃跑。
兩千多年來,儒家的家庭教育都是遵循這個原則。
從這點來說,孔子真的不虧為教育專家,
打還是要打的,關鍵是要有個度。
以教為主,以訓為輔,棍棒最次。
就算最後的家庭教育工具是棍棒,那也得跟孩子說好「我打的輕你就接受,如果我打的重,你就跑」。
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想不機靈都難。
我們再來聊優養教育
與棍棒教育相反,還有一種教育方式叫優養教育,說白了與那個嬌生慣養很相似。
不同之處就是:優養,養的是身心具備,慣養是只養身不養心。
讀過《紅樓夢》的人都知道,賈寶玉很大程度上就是優養教育,生在名門之家,且不說家裡丫鬟婆子一大群整天伺候著,賈寶玉吃穿用度也不比凡人,單單直系親屬的疼愛就非同一般。
賈母這位大家長老太婆是最疼愛賈寶玉。
每次見到賈寶玉都是心肝寶貝的呵護。
現在的父母愛孩子護孩子,最多也就是賈母護寶玉的程度。
賈母養寶玉就是嬌生慣養。
嬌生慣養一個顯著的表現就是無底線的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這個不分貧困家庭或者富裕家庭。
賈母這位老太婆就經常幹這種事情。
例如,一個孩子逼著媽媽買玩具,媽媽不買然後就跳樓。
又例如,一個18歲的女孩子騙光父親300萬積蓄和男朋友在國外揮金如土,還拉黑了全家。
。。。。。等等,這樣的事情新聞報道太多。
被慣壞的孩子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家長無底線的退讓,滿足孩子的需求。
不是每個孩子都生在賈府,也沒有那麼多金銀供孩子多年揮霍。
就算有,也會被孩子肆無忌憚揮霍的一乾二淨。
而賈寶玉最後卻是成人成才。
重要的是,賈寶玉有一位執行棍棒教育的父親——賈政。
如果沒有賈政的棍棒,賈寶玉就是一位紈絝子弟。
有了賈政的棍棒,賈寶玉最後考上舉人。
有意思的是,幾乎每次賈政下重手狠打的時候,賈母都能及時趕來護駕。
唯一一次挨打稍微嚴重的還是傷皮傷肉不傷骨。
可見賈政還是會拿捏分寸的。
所以說,愛孩子是沒錯的,打孩子也是沒錯的。
這麼說來,還是孔子的方法對:小杖則受,大杖則走。
來,你可以留言告訴我了,你的選擇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