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是中國先秦古籍,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該書作者不詳,現代學者均認為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全書現存18篇,原共22篇,約32650字。分為《山經》和《海經》兩個大的部分,是一部富有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地理書。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漢書·藝文志》載此書時作13篇,未把《大荒經》和《海內經》計算在內。全書內容,以《山經》5篇和《海外經》4篇作為一組;《海內經》4篇作為一組;而《大荒經》4篇以及書末《海內經》1篇又作為一組。每組的組織結構,自具首尾,前後貫串,有綱有目。
《山經》的一組,依南、西、北、東、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節,前一節和後一節又用有關聯的語句相承接,使篇節間的關係表現的非常清楚。《山經》主要記載山川地理,動植物和礦物等的分布情況;《海經》中的《海外經》主要記載海外各國的奇異風貌;《海內經》主要記載海內的神奇事物;《大荒經》主要記載了與黃帝、女媧和大禹精衛等有關的許多重要神話資料。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
任何世界中都有四大部洲。四大部洲就是東南西北這四個方位設定,一粒沙也有四大部洲,銀河系也有四大部洲,宇宙也有四大部洲,地球屬於銀河系的南贍部洲。而地球本身也被劃分為四大部洲。
《山海經》和佛教理論都源於史前文明,《山海經》的四山經與四大部洲一一對應。《山海經》是記錄真實歷史地理情況的史書,只不過人們無法理解當時的情況。其實,要解讀《山海經》並不難,只需遵循以下要領:
1、《山海經》講的是全球地理。
2、當時地球上只有一塊整體陸地,即盤古大陸。
3、地球曾經反方向自轉,上古史前文明資料中記錄的方向與現在相反。
人類考古發現,喜馬拉雅山的山上有很多深海動物的化石,證明很久以前,那裡曾經是海底。中國的藏族,有個民間故事,講喜馬拉雅山的誕生傳說。說很久以前,那裡是大海,海里來了頭巨大的五個頭的毒龍作惡,天上的五個仙女下凡鎮壓毒龍,仙女們化為五個山峰守護西藏,即喜馬拉雅山的五個主峰,最高的珠穆朗瑪峰被稱作神女峰。這個傳說說明了什麼?說明喜馬拉雅山是有了人類、有了文明、有了藏民以後才形成的,而且形成的速度也很快,尤其那五個最高的山峰幾乎是瞬間形成的。
喜馬拉雅山的形成和板塊漂移有關係,印度板塊漂移,嵌入亞歐板塊,板塊擠壓,才形成喜馬拉雅山。所以板塊漂移就發生在最近,而不是幾億年、幾千萬年前。上面傳說中的毒龍也許就是印度板塊,且這個板塊漂移的事件,和「天」(也就是月球)有關係。
那麼「盤古開、天闢地」是怎麼回事呢?這個傳說一開始本來是少數民族的傳說,因為道家沒有創世神,就拿來裝點門面了。盤古成為了道家的創世神。「盤古開,天闢地」是指:月球本來是外星人的飛船,離地球很近,古人認為月球就是圓形的「天」,4000年前,堯統治盤古大陸的時代,月球遠離地球,漸行漸遠變成了月亮,太陽也不再被遮擋完全出現在白天的天空。因為地球是各種物質組合的,曾多次停轉反轉,內部早有裂痕,月球遠離導致方形的盤古大陸裂開,地軸傾斜,板塊漂移擠壓,全球氣候劇變,某些植物滅絕導致動物遷徙,從此地球上出現了新氣象、新環境。
三皇五帝時代,盤古大陸分為四大部洲行政區,每個大部洲統領兩個小州,中間為一小州,一共為九個小州,所以天下又稱「九州」。而更早的時候,天下是十州,因為沒有沉沒的大西洲也算一州。
盤古大陸分裂以後,很多陸地越漂越遠無法管理,雖然禹在名義上成為了統領盤古大陸的最高領袖,但是他實際上最多只能管得了天下的一半(約盤古大陸的一半,也就是後來的亞、歐、非)。因此禹廢掉了四大部洲和九州的說法。
山海圖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資料表明,劇烈地板塊漂移就發生在最近的時代。
位於東南亞馬來群島的巴厘島文明和中美洲的瑪雅文明是雙胞胎文明。宗教、建築、傳說都相似,都有姆大陸的傳說。目前這兩個文明現在相隔地球兩端。
中美洲瑪雅和東南亞的姆大陸傳說,和中國的「地陷東南」的傳說道理差不多,都是指板塊漂移時,人們看到陸地裂開後,相對越來越遠,消失在海平面下,還以為對面的大陸沉沒了。馬來群島其實就是從中美洲分裂、漂移後散開的。
世界各地的傳說中都提過地球以前是一個陸地,並且在各地傳說中都有有全球性的大洪水,時間都是4000年前,這應該是板塊漂移帶來的倒灌上千里的洪水海潮。
科學家用氣候模擬軟體證明4000年前全球發生過氣候劇變。這可以得出是因為地軸傾斜、板塊漂移、洋流改變。
所以盤古大陸是在4000年前堯的朝代分離的,在禹時就已經分開很遠了。禹下令讓大臣伯益整理的《山海圖》(後人編譯為《山海經》),不只是為了記錄4000年前的整體陸地格局,更是為了編輯一本「地球使用說明書」,讓後人如果再遇上災難也可以用來參考,什麼能吃能用,什麼地方有危險,什麼地方有什麼自然資源。
《山海經》的《東山經》對應佛教中的「東勝神洲」(美洲),《南山經》對應「南贍部洲」,《西山經》對應「西牛賀洲」,《北山經》對應「北俱盧洲」。每大洲分兩小州,加上中心小州一共九州,九州就是全天下。本來應該是十州,在5000年前沉沒了一州,那就是被外星人沉沒的大西洲(亞特蘭蒂斯),所以禹的時候只有九州而不是十州。現在的中國叫赤縣神州,板塊漂移後,由於失去了對其他八州的控制和聯繫,後人於是在赤縣神州之內重新劃分九州,也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九州。
大西洋海底的遺蹟是中美洲瑪雅文明在漂移時沉海底的。並不是大西洲(亞特蘭蒂斯)。大西洲(亞特蘭蒂斯)在現在的印度洋。該文明的時光機被印度板塊漂移後頂在現在的西藏、印度、尼泊爾交界處,德國在二戰時曾經派出兩支規模達一千人的探險隊到西藏尋找時光機。
佛教中的四大部洲方向還有道教的先天八卦中的方向,都說明地球的自轉方向和地軸有過變動。周文王為什麼要改八卦的方向?因為他意識到方位不對!在這之前,史前文明記錄的方位和現實的方位不同,但沒有人注意,也沒有人有能力改。
板塊漂移,印度板塊嵌入亞歐板塊,抬高了中國西部的地勢,中國從此地勢成為西高東低。中國內陸西部湖中的島嶼變成了高山。考古發現,在中國重慶古劍山山頂發現古碼頭的痕跡,說明上古時代四川盆地是湖底,周邊的的高山是島嶼,那個年代已經有使用船的人類了。地勢抬高以後,湖水流走了,才有了四川盆地。
「滄海變桑田」的說法也說明,板塊漂移這類大規模的地質事件是有了人類,有了語言和文字,產生了文明以後的事。
吉爾吉斯的伊塞克湖,海拔1600米,是世界第二大高山鹹水湖,終年不結冰,因此又叫熱湖。在中國古書中,伊塞克湖又叫熱海或大清池,是玄奘取經路過的地方,記錄在《大唐西域記》。伊塞克湖湖底,相傳有座神秘城池。這個也是海水變成湖水,中國西部在板塊漂移後地勢抬高的證據,而湖底的城池也說明地質變化是在有了人類文明以後的事。地球的海洋中更是有大量沉沒的城市,這些都是板塊漂移發生在4000年前的鐵證。如果不信,請繼續看。
20世紀60年代,在大西洋百慕達地區水下發現距今12000年的石頭建築群,在巴哈馬群島附近的水下,也有巨大的石頭建築群,對它的採樣分析,證明它在12000年前曾存在於空氣中。
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又在百慕達海底發現類似金字塔的建築,個頭比埃及金字塔大得多,經鑑定後,發現比古埃及的金字塔早得多,大約能追溯到公元前10000多年。
南極洲的冰,就是板塊漂移時引發的倒灌上千里的洪水海潮的水變成的,其他大陸的水都退卻了,衝上南極洲陸地的水卻都凍結起來了,因為那個地理位置太冷了,結冰很容易。南極的企鵝被迫和澳洲、非洲的企鵝分開,企鵝的天敵都被冰死了,適應能力強的企鵝種群壯大了。
《山海經》記錄有盤古大陸分布的500多座山峰和300多條江河水道,從「南贍部洲」開始記錄,將《南山經》放在最前面,讓後人誤以為《山海經》只是講中國的範圍,但《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和《中山經》完全對不上號,這是因為《山海經》記錄的是全世界範圍的內容。《西山經》記錄的是「西牛賀洲」,《北山經》是「北俱盧洲」的,《東山經》是「東勝神洲」的。《中山經》為「須彌山」周圍的一個小圈範圍。
《山海經》中記載「天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為盤古大陸板塊分離前的地球的赤道直徑和南北極直徑,這些數據是接近盤古大陸的長度和寬度的。《山海經》里從來沒有提到大陸和大陸分隔很遠的情況,反而講的都是很緊湊的地理,經過幾百里是一個什麼山、經過幾百里是一個什麼河。就是這樣「一步一個腳印」,把上古時近似方形的整個盤古大陸的地理情況表達了出來。
《山海經》中的戰爭故事就是從沿海文明後期開始記錄的,《山海經》中以《中山經》和《西山經》的文明最為先進,這是因為沿海文明中最先進的蘇美爾文明的領地呈「匚」字形位於盤古大陸的西方沿海,《山海經》中記錄了沿海文明和島嶼文明的核戰過程,記錄了核戰後蘇美爾文明融入內陸文明的過程,記錄了內陸文明的上、下埃及之間的戰爭,一直記錄到堯舜禹時代。《山海經》一共記錄了1200年的歷史,從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前2000年。
《山海經》從南贍部洲開始記錄,《南山經》排在最前,而最開始的山脈就是鵲山山脈。
為什麼是黑色的?因為這個地區的附近,被發瘋的亞特蘭蒂斯核爆過,所以變黑。為什麼會發光?因為受過核輻射後變異的動植物確實會發光。這個地方的動物在核爆後死的死、跑的跑了,只剩沒腿沒腳的植物挺在那裡。後世伊朗有一種在核輻射後變異的巨鼠,在黑夜裡全身也會發出閃亮的螢光。伊朗政府曾派數十名狙擊手對付這些重達十斤的變異巨鼠。
而僥倖留存的一些樹葉被核污染後會有強磁性,可指示南北,佩戴在身上不會迷路。21世紀,人類也研究發現,樹葉是一種可用來監測空氣品質的有用工具,污染越重磁性越大!公共汽車站旁的樹葉的磁性是安靜街道上樹葉的十倍。樹葉的磁性來自污染空氣中的細小顆粒,如柴油發動機排出的氧化鐵顆粒——這些顆粒漂浮在空氣中隨後依附在樹葉上或侵入樹葉體內。
育沛就是蜜蠟石,可以清熱解毒,調和內分泌。具有極強辟邪功能,蜜蠟成因:地球樹木受到外界強烈刺激,分泌了大量脂液落在地上,並隨著地質層變動而深埋地下,再經過三四萬年以上的地層壓力和熱力,這些脂液便石化為蜜蠟礦。然後被核爆給爆出來,順河而下。
「天不定,日月無所載,地不定,草木無所植」。這句話可以形容盤古大陸西南沿海遭遇核爆後,又隨「南贍部洲」進行板塊漂移。
以上為《山海經》首經《南山經》首山解密。其他以此類推就不詳述了。但可以簡單說一下:《東山經》有美洲犰狳。《東次二經》有非洲林羚,其身上花紋似虎。非洲角馬,角像牛其他部位像馬。《東次四經》有美洲泰坦鳥。《南山經》有亞洲平胸龜。《中次九經》有非洲大耳狐。《西次三經》有印度洋飛魚。《北次山經》有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這些都可以說明《山海經》中的方向是地球反方向自轉前的方向。
地球南極本和非洲、澳洲相連,所以非洲的南非有企鵝、吉力馬札羅山上有企鵝,澳洲西南的菲利普島上也有企鵝,這些企鵝就是《山海經》中所講的讙(huān)頭國人,在陸地上會直立行走,長著翅膀,長著鳥的嘴,以捕魚為生。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經》中的朏朏(音fěi),公元前3000年(5000年前)的人們馴養這種像狸的動物不是用來吃,而是用來解悶。朏是新月的意思,表達這種動物的眼睛想像月,人類認為月亮女神的化身就是這種動物。後人給這種動物起的名字就是《山海經》里從來都沒有出現的一個字——「貓」。
需要注意的是,中原保留的《山海經》等史前文明的書,裡面有大部分是音譯,因為史前文明是經歷過全球統一的時代的。盤古,也是全球通用的相同讀音的詞,意思是指整個陸地。盤古大陸分裂後,進入人類神話傳說。盤古大陸的傳說,在中國南方的很多少數民族中一直有流傳,甚至被擬人。後來道教在中原興起,由於沒有最開始的創世神,比起其他宗教來,很沒有面子,於是道教就用盤古的神話來裝飾門面了,道教神話的傳說,就是從「盤古開、天闢地」講起。
請記住,宇宙誕生和地球誕生的時候並沒有人類,所以也沒有任何傳說。「盤古開、天闢地」就是在4000年前。
地球上本來只有盤古大陸和海洋共兩個板塊,盤古大陸就好像浮游在海洋之上。盤古大陸由四大部洲組成,大致來看,後來的亞歐板塊屬「南贍部洲」,南美洲板塊的大部分和非洲板塊屬「北俱盧洲」,北美洲板塊和南美洲板塊的少部分及太平洋上的諸小島屬於「東勝神洲」,印度和澳大利亞板塊連同大西洲(後沉沒)屬於「西牛賀洲」。
後世人類佛教的標誌「卐」或者「卍」,這兩個標誌讀Wan,佛教中意為:吉祥海雲、吉祥喜旋、萬德莊嚴、功德圓滿,實際上這兩個標誌就是盤古大陸四大部洲的地理方位劃分線。用「卐」或「卍」來劃分盤古大陸的四大部洲行政方位是一個重要理論。
東勝神洲,也叫「東勝身洲」,因為其洲人們的身材比其他洲的人們要高大。此洲土地極廣、極大,橫跨當時的南北半球,氣候囊括熱帶、溫帶、寒帶三大類型共八種氣候,氣溫、降水的多樣化造就了極妙的自然景觀。北美洲在上古時候屬於東勝神洲,在21世紀時如果從中國一直向東走也會到達東勝神洲,因為地球是圓的,亞洲板塊一直向東當然就是北美洲板塊。而這是一種巧合,同樣的巧合還出現在印度板塊上,遠古時印度板塊在盤古大陸西南面的西牛賀洲,後來印度板塊經過漂移和亞洲板塊擠壓合併到一起,印度於是出現在中國西面。
南贍部洲,名稱中的「部」和四大部洲中的「部」同為量詞。這裡的人民勤勞且擅長精微和複雜的思維,這裡有複雜的人情世故及社會關係。是聖星人「投胎」、遊玩的好去處。中國、北歐、希臘、羅馬都屬於南贍部洲,於是這些地方出現了不少神話傳說。
西牛賀洲,盛產牛、羊、珠、玉,人民以牛羊為貨幣,所以此洲又名西牛貨洲。一直到21世紀,原屬西牛賀洲的澳大利亞的畜牧業非常發達,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牛肉、奶粉出口國。珠、玉主要指集各種寶石的色彩於一身的「澳寶」,這是種絢麗多彩的寶石。澳寶具有星光效應和變彩效應,希臘神話中它是宙斯的眼淚所化。板塊分離前此洲地形像滿月,此洲人民的面形也像滿月一樣圓。
北俱盧洲,「俱」意為全部,「盧」意為黑色,說這裡的人全是黑色人種。從地理環境上講,這裡有種種美妙的山、林、河、池、園等。此洲黃金滿地,都是露天金礦,聖星人開採過後還剩餘很多,一直到地球歷20世紀,非洲仍盛產黃金,是貴金屬儲量最多、礦藏資源最豐富的大陸。此洲北面的地方就是南非那裡,更是以盛產黃金和鑽石而聞名全球。此洲人民面形較方、面色發黑皆相同,生活平等安樂無憂慮。器物多是由金銀、天然玻璃、天然水晶所製成。
位於四大部洲中心的須彌山(蘇美爾山),緊鄰西牛賀洲的印度板塊,和佛教有很深的淵源,高約六千米,此山就是後世非洲的吉力馬札羅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獨立式山脈。「吉力馬札羅」意即「閃亮的山」或「明亮美麗的山」,被稱作「非洲屋脊」和「上帝的殿堂」,峰頂終年積雪,在陽光下五彩繽紛,形成赤道雪山奇觀,親臨者猶如置身仙境。這裡最特別的景致是山頂直通天地的黑白雙色柱子。那天柱(太空電梯)斷掉後,這山就不完美、不周全了,於是改叫不周山。
《西遊記》中講佛家的概念比較多,佛家講,宇宙中有很多世界,大千世界、中千世界、小千世界,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有宏觀世界、微觀世界,星球上有世界,一粒沙中也有世界。
我們人類現在可以到太空了,但是在太空里就分不清上下左右,東南西北了。因為哪兒都可以是上,也都可以是下。將來要在星際世界中旅行,就要在太空中確定方位。比如在太陽系中確定一個中心,設定各種方位,在銀河系中旅行,也需要確定中心和各個方位。不光是宏觀世界,在一粒沙中,也得有方位,比如,納米機器人,那種肉眼看不到的機器人,要去很小的地方執行任務,也得有方位設定。
佛教中的四大部洲,就是方位設定。因為任何世界中都有中心,都有四個方向(四大部洲)。《西遊記》中所設定的四大部洲,全都是在地球地表的!從書中的資料就可以知道,孫悟空從「東勝神洲」到「南瞻部洲」,只需要過了海就是,唐僧從「南瞻部洲」到「西牛賀洲」,從陸地上就可以過去。
人們有個疑惑,那就是「東勝神洲」到底在哪兒?因為這四個部洲是並列的,面積大小應該差不多。當時東土大唐都是屬於「南瞻部洲」的,「南瞻部洲」確實很大,但「南瞻部洲」的東面並沒有一個同樣面積的陸地?這是怎麼回事?要找「東勝神洲」在哪兒,得從孫悟空的出生地說起。
作為一個作者,塑造一個人物可以各處取材,孫悟空是虛構的,但他的原型是真實的,在神態動作方面,有真猴子作原型甚至是人作原型。但是我們不能說,吳承恩去動物園找一個猴子做原型,那麼孫悟空的出生地就是在動物園。我們也不能說作者是哪國人,筆下的人物也是哪國人。吳承恩寫火星人那麼火星人也是中國人?不能這樣說!
孫悟空的神話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記錄在玄奘法師從印度歸來後所著的《大唐西域記》里,吳承恩的孫悟空盜版了『哈奴曼』的一部分。「哈奴曼」的出處,偉大史詩《羅摩衍那》的原本,裡面記錄「哈奴曼」本是印尼神猴。
印尼,全稱為「印度尼西亞」,印度神猴的傳說是從印尼流傳過去的,而印尼神猴的原型則是在印尼的巴厘島。巴厘島不光風景優美,猴子也很出名。兩千五百年前風景更美,猴子更多。《西遊記》里記載的方向是不騙人的,猴王在巴厘島扎了個木筏,被連日刮的東南風吹到了西北岸的「南瞻部洲」尋仙訪道,這個時候中國正處在春秋戰國時期。而到了唐朝,唐僧取經時,不止整個東土大唐也是屬於「南瞻部洲」,亞洲、歐洲都是屬於「南瞻部洲」的。
前面為什麼說孫悟空學藝是在春秋戰國,那是由唐朝之前500年,再加上鬧天宮的時間,再加上地府生死薄上的300多歲等推算出來的。這都是有依據的,美猴王在「南贍部洲」還曾游長城、歷小縣。那時候的長城是各國修建的小長城。不是秦始皇連起來的大長城。
吳承恩寫《西遊記》時,是在鄭和下西洋一百多年後,他完全可以找到有關東南亞甚至非洲的各種資料。他在寫《西遊記》的時候,也是像作者寫《宇宙通鑑》一樣很認真嚴謹的對信息進行過整理和甄別的。
《西遊記》中講花果山鐵板橋下直通東海也是對的,因為巴厘島也是直通東海,這裡的東海其實就是太平洋。按以前相反的方向,美洲的東面是太平洋,按現在的方向,中國的東面也是太平洋。
從考古上,建築遺蹟上,宗教上,顯示巴厘島上的古代文明和中美洲瑪雅文明就像是是雙胞胎。人們疑惑不解,相隔如此遙遠的太平洋兩端為什麼會出現如此高度相似的文明。古代人怎麼可以跨越太平洋?只有一個可能,板塊是在4000年前漂移的!還有一個證據就是兩個地方都有姆大陸文明的傳說,公元1868年,英國陸軍上尉喬治·瓦特在東南亞國家的廟宇中無意中發現有奇怪符文的粘土片「聖物」,於是他改行研究這些東西,翻譯這些符文後發現其記錄的就是「姆大陸」文明,這些文明印記散落在印尼到印度的傳遞路上。而瑪雅文明也有姆大陸的傳說。
瑪雅人流傳說「從前有個姆大陸,我們都在一起」,姆大陸本來是指盤古大陸。盤古大陸在全球性的大洪水中分裂了。整個美洲大陸是整體漂移的,後來美洲也在漂移中分身為南美洲、中美洲、北美洲了,除了漂移中沉沒的,有一部分一直漂移形成馬來群島。後來瑪雅人再說「從前有個姆大陸,我們都在一起」時,姆大陸就被後人理解為分身前的整個美洲。
吳承恩不光在方向上故意那樣設計給後人提示,他還在時間上給後人提示。有個自相矛盾的時間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沒有,那就是孫悟空介紹自己時,會說「自盤古開天闢地,三皇五帝定乾坤,就有俺老孫存在。」
其實4000年前三皇五帝定天定地的時候,恰恰就是真正的「盤古開、天闢地」的時間,古人沒有標點,所以前人都斷句斷錯了。因為「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是有了人以後才有的神話,宇宙誕生和地球誕生的時候有人類嗎?沒有!
4000年前,地球上的陸地都是連在一起的。整個陸地就叫盤古大陸。三皇五帝統治著全世界。全世界的人都是炎黃子孫。
科學家通過利用一種新的計算機模型模擬地球的氣候變化後發現,在大約4000年前全球經歷過一次劇烈的氣候變化,這是月球遠離、地軸傾斜、板塊漂移、洋流走向改變造成的,導致全球新氣象、新環境出現。
在板塊漂移之前,盤古大陸分為四大部洲。東勝神洲包括北美洲全境、中美洲全境、南美洲部分。印尼所屬的馬來群島和中美洲本是連著的。『盤古開、天闢地』時,才漂移過來的。所以巴厘島甚至整個馬來群島只是東勝神洲的一部分。水簾洞就是瑪雅文明遺蹟。巴厘島的孫悟空和傲來國的人類都自稱為東勝神洲人,因為他們都出生於現在的馬來群島。比方說中國的海南島漂移到南極了,島上出生的人也要自稱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而不是南極人。
西牛賀洲很大,包括南極洲、澳洲、印度。印度板塊本來在盤古大陸西面的西牛賀洲,後來印度板塊經過漂移和亞洲板塊擠壓合併,印度於是出現在現在的中國西面。印度後來就代表了西牛賀洲,導致人們一般認為西牛賀洲就是印度,其實不止是印度啊。
四大部洲和《山海經》的方向是一致的,以前的方向和現在的方向是反的,因為地球曾經停轉反方向自轉。所以上古文明的地圖是反方向的。佛祖講的佛經和大禹派人做的山海圖,裡面參考的就是上古史前文明的資料。南瞻部洲是梯形的,一個邊最長,其他三個邊差不多長,佛教中說得果然沒錯。
以上部分圖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內容摘自科幻名著《宇宙通鑑》,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這本書,歡迎轉發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