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卡寧本是我在二年級就比較看好的球員之一,去年他場均18.7分9板,6.4次三分出手36.1%的三分命中率,已經很引人注目了,在今年二月的十場比賽他更是場均26分12.2籃板,一副開了竅的模樣。
可本賽季,馬爾卡寧只有14.4分7.5板,命中率更是慘到37.6%+27.8%。休賽期的時候他說::「我不會選擇逃避,我認為我在這個休賽期變得更強壯了,我的體重沒有那麼大,但是我感覺自己比上賽季更加強壯。我努力在球場上提高自己的防守水平,也嘗試通過一些新的方式為球隊進攻帶來影響。」
可是增重以後效果真的好嗎?馬爾卡寧場均出手從15.3次掉到11.8次,他籃下出手的比例從28%增加到了35%,三分出手比例39%到44%,減少了效率較低的中距離,10尺到三分線距離的出手比重,他從17.9%降到了6.1%。三分還是最近不準的原因的話,籃下他的命中率只有51%,比聯盟88%球員都低。
最近他說:「我們擁有不同的進攻體系,我們正在努力找到進攻運轉的方法,球會從哪個方向來,你所處的位置等等。我現在的低位進攻占比並不大,我現在更傾向於一名外線球員。但我對球隊的進攻非常有信心,我們就是需要變得更出色。」
馬爾卡寧最近的出手數挺少的,最近11場7場少於10次出手。記者問了公牛主帥博伊倫,他說:「我們不談他出手的問題,我以為他想打球呢。」
博伊倫本賽季32%的時間讓馬爾卡寧頂到中鋒位置,效果慘不忍睹,百回合得分比他打大前鋒低了12.9分。本賽季在禁區內觸球少於5.5次的7尺長人只有馬爾卡寧,比他多0.1次的是波爾津吉斯,觸球如此少,出手還更多了?馬爾卡寧很多殺入禁區的球並不是簡單的擋拆吃餅,而是從外線持球殺入禁區的,吃帽自然也就多了。
歐洲的很多四號位起家的球員,比如馬爾卡寧,鉑金,似乎都會在聯盟打一陣子後陷入一個難題,怎麼發展?往內線搞吧,美國佬都是飛禽走獸,力量彈速都占優。像米羅蒂奇,貝爾坦斯一樣做個純空間型四號位?他們能做的又稍微多一些,當然米羅蒂奇和伊利亞索瓦還是有很多技能包的。
馬爾卡寧似乎就有點不上不下,不左不右,在進攻端找不到自己主要殺招的感覺了。本賽季他主要的進攻方式每回合得分都弱於聯盟50%的球員,上個賽季,他占比最高的兩項進攻方式,定點投突和擋拆外切,得分效率都超過聯盟70%球員,本賽季他增加了看似沒必要的籃下出手,反而讓他在過多的對抗後影響了自己的手感。
馬爾卡寧顯然不應該在自己23歲的時候不進反退,或許博伊倫該思考賦予他更舒適的角色定位,而不是盲目增重,32%時間去打中鋒,實在不行,讓他學學米羅蒂奇也比現在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