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外事界務員,也許很多人都比較陌生。在雲南的25個邊境縣內,就活躍著這樣一個群體。他們只是村寨里的普通邊民,卻肩負著定期在邊境一線巡查、保護界碑和界碑標誌物,防止過耕、過牧、過伐,以及處理兩國邊民事務,調解矛盾糾紛的職責,被當地群眾稱為 「泥腿子外交官」。
31歲的鮑國富住在麻栗坡縣猛硐鄉河邊村。猛硐鄉在老山腳下,從鮑國富家看出去,遠處的山頭就是中國與越南的邊界。
「維護界碑的安全,看看有沒有人為損壞界碑,群眾耕地過界,亂砍亂伐這些,做好宣傳。對中越兩國邊民宣傳管理。如果有人整,我們就跟上級單位,派出所、林業站彙報,讓他們來處理。」
——鮑國富 麻栗坡縣外事界務員
作為一個邊疆省份,我省四千多公里的國境線長度占全國陸地邊界的近五分之一。根據2018年底的統計,目前,全省共有像鮑國富這樣的外事界務員1035名。外事界務員已經成為一支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保障邊境安全與穩定不可或缺的群眾力量。而這支隊伍的發源地,就在與緬甸接壤的德宏州隴川縣。
「我們要到邊境上全部是走路,我們單車都沒有一輛,不要說汽車。這五十多公里的國境線,來回需要兩個星期的時間。以前我們也不感覺什麼苦不苦,只是想把工作做好。在那種境內外情況相當複雜,涉外問題比較多,人員又比較少的情況下,一步一步逼著想出來,開始摸索,然後建立起來的這支隊伍。」
—— 李守旭 原隴川縣外事辦主任
主要是查看界樁是否有破損,周邊是否有雜草、垃圾我們都要清掃。平時查看界樁的時候,遇到違法出入境的這些群眾、邊民,我們都要進行制止。還要給他們宣傳一些相關的邊境法律。說到大一點的,打擊走私這些都是我們界務員的職責。
——小江 隴川縣外事界務員
「當時大家都引起恐慌。後來我想到只要我們把五星紅旗插到界邊上,讓這些不明界線的人能夠區分界線,這邊是中國。所以當時我冒著槍林彈雨,第一時間把國旗插到界線上去,雙方的武裝人員看見以後他們都主動避讓這個區域,我們這個自然村的群眾生命財產也得到了安全保障。」
——畢世華 原鎮康縣外事界務員
「政府選到我來做界務員,我就要來做,我也不怕,我就有這個雄心,我要維護我們的邊界。我們要宣傳給百姓,要把這些土地種起來,我們的國土一分都不能丟。」
—— 周銀倉 鎮康縣外事界務員